app's jpg

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孔寒冰:小国也强——芬兰现象
当前位置:首页 > 七洲志字号:

孔寒冰:小国也强——芬兰现象

孔寒冰:小国也强——芬兰现象
2019-08-12 11:08:25
来源:作者博客 作者: 孔寒冰
关键词:文明 资本主义 点击: 我要评论
有人盛赞芬兰的政治“像清澈纯净的湖水,一眼望穿;似晶莹剔透的冰雪,纯真无瑕”。

   2003年10月7日,根据总部在德国柏林的透明国际公布的指数,芬兰以9.7(满分为10)几乎近于完美的高分名列第一,连续四年被评为世界上腐败程度最低、而廉洁程度最高的国家。其实,芬兰值得称道的远不只这一点,其内政外交的许多方面也都可谓是楷模,而它之所以能成为这样国家的原因更值得一书。

  小国也强

  在当今世界,强国多半是大国。不过,也有个别的例外。地处北欧东部的芬兰,领土不足34万平方千米,人口不足520万,可小而不弱,相反在许多方面名列世界强者之林。

images (2).jpg

芬兰

  经济上的强有很多表现,择其要者,其一,芬兰人均GDP27000美元左右,是世界上发达国家之一,每千人拥有小汽车400多辆、电话500多部、移动电话800部,人均住房面积35平方米多;其二,成立于1865年诺基亚集团,自打上个世纪60年进入电信市场以后,发展十分迅速,在许多国家开办工厂和研发中心,生产移动和固定电信网络设备及移动电话,如今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移动电话生产商、全球领先的数字移动和固定网络供应商;其三,芬兰是世界上最典型的福利国家,有一整套由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服务和社会补贴构成的“包罗万象的”、“从摇篮到坟墓”福利体系,人民生活无忧无虑,甚至懒汉多、失业率和自杀率高等社会问题在不同程度上都是由这种“高福利”衍生出来的。

  政治上的强也有不少表现,其一,公务员廉洁奉公。报载:“芬兰年轻人从大学毕业进入公务员体系后,最重要的就是弄清‘腐败’的界限,即接受礼品或受请吃饭的上限是什么。流传最广的一句话是‘公务员可以接受一杯热啤酒和一个冷三明治,但如果喝上了葡萄酒,那就危险了。’在接受礼品上,法律规定公务员不能接受价值较高的礼品,根据物价指数该标准时有变化,大概是20欧元左右。”其二,公民法律意识极强。芬兰人犯罪率极低,监狱也非壁垒森严,甚至连武装警卫都没有。虽然差不多两人一辆汽车,但是,芬兰人严格遵守交通规则,绝少有违章的。有人盛赞芬兰的政治“像清澈纯净的湖水,一眼望穿;似晶莹剔透的冰雪,纯真无瑕”。

  芬兰的强还表现在外交上。与中东欧诸多小国一样,芬兰也夹在东西方大国之间;但与这些国家不同的是,芬兰既有全方位与苏联站在一起,也没有全方位地倒向西方,而是在外交事务上和国际关系中不卑不亢,既与邻为善,又较好地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性。在东西方冷战期间,芬兰不加入北约,更与华约无关,但是欧共体(今天的欧盟)的成员,同时还与经互会有比较密切的合作关系,是与经互会有合作协定的唯一发达国家。冷战结束之后,在中东欧国家纷纷要求加入北约的时候,芬兰则提出欧洲的安全和稳定必须从更多的范围来考虑,要与俄罗斯保持友好关系。芬兰以自己独立自主发展的事实,反证了西方某些强硬派所谓的“芬兰化”,即担忧芬兰可能成为苏联的“准加盟共和国”。在此基础之上,芬兰还积极参与缓和世界紧张局势,如,自1956年起就向联合国派遣3万多名维和士兵,是世界上人均派维和士兵最多的国家之一;又如,1999年,芬兰总统马尔蒂•阿赫蒂萨里担任科索沃战争的调停人,为结束这场战争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走出历史的阴影

  从民族和社会形成的角度说,早在公元前几个世纪芬兰人已开始定居了,但芬兰的历史却不辉煌。由于夹在瑞典和俄罗斯之间,所以,芬兰历史上多舛的命运大都与这两个国家,特别是苏联有很大的关系。

  先是瑞典人在12世纪初叶对当时还处于原始公社时期的芬兰进行了征讨,迫使后者将信仰由多神教改为天主教,几度成为瑞典的一个省或一个公国。在500多年的漫长岁月中,一方面,芬兰因反抗瑞典的残暴统治而屡屡遭到血腥的镇压;另一方面,芬兰又成了瑞典与俄国、丹麦、普鲁士、波兰等国争夺海上霸权的战场。不论交战各方谁胜谁败,最后倒霉的都是芬兰,它的国土被大国们割来划去。19世纪初瑞典大败于俄国之后,芬兰成为沙皇的一个大公国,尼古拉一世亲任大公。直到20世纪初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之后,芬兰才摆脱俄国一个多世纪的统治,成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

  不过,也就从这时开始,芬兰与苏联的关系变得复杂起来,甚至还发生过战争。

  1919年6月成立的芬兰共和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所以,与十月革命后诞生的苏维埃俄国处于一种敌对的状态。1920年10月,芬苏两国签订了《多尔帕和约》。根据这个条约,两国不仅结束了敌对状态,为了补偿沙皇俄国1884年从芬兰割来的卡累利阿的一部分,苏联还将面向北冰洋贝柴摩(佩辰加)省划给芬兰。芬兰人虽然对失去卡累利阿仍耿耿于怀,却也没有自找麻烦。不仅如此,20年代,波兰曾与罗马尼亚、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等国缔结了针对苏联的同盟,企图建立一个由波兰领导的波罗的海国家反苏集团。它们想也拉芬兰加入,但最后芬兰议会还是坚决不予批准。

  根据1939年8月与德国签订秘密瓜分协定,在出兵占领波兰东部、强行并吞波罗的海三国的同时,苏联于1939年11月至1940年3月间对拒绝租借其领土的芬兰发动了战争。最终在苏军大规模炮火轰击之下,弹尽粮绝的芬兰军队被迫按苏联的条件签订了《莫斯科条约》,将卡累利阿地峡、维堡湾西部沿海、芬兰湾的大多数岛屿都割让给苏联并且同意后者在汉科半岛修建军事基地。正是因失去太多的领土,苏德战争爆发后,芬兰也曾加入轴心国,但在进攻卡累利阿西部和维堡地峡后,就不再听希特勒的命令继续进攻列宁格勒等地。虽然因这次战争芬兰也成了战败国,1944年在莫斯科签订的停战协议仍然把有争议地区划给了苏联,但是,芬兰毕竟保持了民族独立。

  二战之后,波罗的海三国早已经苏联的组成部分,中东欧国家也成了苏联的势力范围。在这种环境下,芬兰小心翼翼地处理与苏联的关系,奉行不介入大国纷争的中立政策,拒绝马歇尔计划,与苏联签订《友好互助条约》。在后的岁月里,芬兰就这样在东西方的夹缝中发展自己,不仅逐渐地摆脱了历史的阴影,而且步入世界强国之林。

  不朽的民族之魂

  芬兰能走今天,当然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就珍爱自己的文化,世代相传达的《卡莱瓦拉》就是芬兰的不朽民族之魂。

  大概从两三千年前就在芬兰民间口头流传的史诗《卡莱瓦拉》,一方面体现了芬兰人对自己语言文化的热爱,另一方面体现了他们对劳动与和平的热爱。所以,有学者说,芬兰人七百年受瑞典人统治,一百一十年受帝俄辖宰,最后得以建国,是由重建芬兰语言文化开始的。1835年由于埃利亚斯•伦洛特费时十余年搜集整理的《卡莱瓦拉》芬兰史诗,成为芬兰人民的精神指南,激励他们重塑有别于瑞典和俄罗斯的自己的文化。湖泊与沼泽没有给芬兰人留下太多的古迹珍宝,可一部不朽的《卡莱瓦拉》诞生了一个独立的国家。

  在《卡莱瓦拉》的篇章中,有的是对新人的祝愿,有的是对打铁、造船、狩猎等劳动的诗化和赞美,还有的是对母子、兄妹之间情感的歌颂。书中的三位主人公也都不是能征善战的武士,一位是歌手和手艺人万奈磨宁,一位是铁匠伊尔马利宁,还有一位是渔家青年勒明盖宁。三位主人公也曾参加过一次战斗,但那是要从邪恶的女巫手中夺回太阳和月亮。战争的结果不是征服,而是光明重新降临到芬兰大地。相比较而言,欧洲中世纪三大史诗,西班牙人的《熙德之歌》、法国人的《罗兰之歌》描述的都是其督徒与穆斯林之间的战争。德国的《尼贝龙根之歌》也讲的是勃艮第人和匈奴人之间的仇杀。甚至说古希腊的《荷马史诗》更是将战争作为人的最高价值一样来赞颂。

  《卡莱瓦拉》产生于芬兰并非偶然。在地理上,与其它北欧国家相比,地势平坦,没有直面大洋,较为适宜定居。而不像挪威、瑞典那样的“北国山乡”。相对于侵袭西欧的丹麦人和挪威人、侵袭东欧的瑞典人来说,芬兰人性格不是很好战。从民族上来说,北欧其它民族属于日耳曼人,而芬兰人则爱沙尼亚和匈牙利人以及乌拉尔山区一些小民族(如科米人、莫尔多瓦人、乌德穆尔特人)的近亲。因而,芬兰很少受泛日耳曼主义和泛斯拉夫主义的影响,也很少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扩张思维。不仅如此,芬兰还有很宽的包容精神。如,芬兰族占96%以上,瑞典族只占3%多,可芬兰语和瑞典语都是官方语言;又如,芬兰人有近90%的人信奉新教路德派,1%的信奉东正教,可两教都是芬兰的国教。这些做法在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中是不多见的。

责任编辑:
孔寒冰:小国也强——芬兰现象

孔寒冰:小国也强——芬兰现象

2019-08-12 11:08:25
来源:作者博客 作者: 孔寒冰
有人盛赞芬兰的政治“像清澈纯净的湖水,一眼望穿;似晶莹剔透的冰雪,纯真无瑕”。

   2003年10月7日,根据总部在德国柏林的透明国际公布的指数,芬兰以9.7(满分为10)几乎近于完美的高分名列第一,连续四年被评为世界上腐败程度最低、而廉洁程度最高的国家。其实,芬兰值得称道的远不只这一点,其内政外交的许多方面也都可谓是楷模,而它之所以能成为这样国家的原因更值得一书。

  小国也强

  在当今世界,强国多半是大国。不过,也有个别的例外。地处北欧东部的芬兰,领土不足34万平方千米,人口不足520万,可小而不弱,相反在许多方面名列世界强者之林。

images (2).jpg

芬兰

  经济上的强有很多表现,择其要者,其一,芬兰人均GDP27000美元左右,是世界上发达国家之一,每千人拥有小汽车400多辆、电话500多部、移动电话800部,人均住房面积35平方米多;其二,成立于1865年诺基亚集团,自打上个世纪60年进入电信市场以后,发展十分迅速,在许多国家开办工厂和研发中心,生产移动和固定电信网络设备及移动电话,如今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移动电话生产商、全球领先的数字移动和固定网络供应商;其三,芬兰是世界上最典型的福利国家,有一整套由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服务和社会补贴构成的“包罗万象的”、“从摇篮到坟墓”福利体系,人民生活无忧无虑,甚至懒汉多、失业率和自杀率高等社会问题在不同程度上都是由这种“高福利”衍生出来的。

  政治上的强也有不少表现,其一,公务员廉洁奉公。报载:“芬兰年轻人从大学毕业进入公务员体系后,最重要的就是弄清‘腐败’的界限,即接受礼品或受请吃饭的上限是什么。流传最广的一句话是‘公务员可以接受一杯热啤酒和一个冷三明治,但如果喝上了葡萄酒,那就危险了。’在接受礼品上,法律规定公务员不能接受价值较高的礼品,根据物价指数该标准时有变化,大概是20欧元左右。”其二,公民法律意识极强。芬兰人犯罪率极低,监狱也非壁垒森严,甚至连武装警卫都没有。虽然差不多两人一辆汽车,但是,芬兰人严格遵守交通规则,绝少有违章的。有人盛赞芬兰的政治“像清澈纯净的湖水,一眼望穿;似晶莹剔透的冰雪,纯真无瑕”。

  芬兰的强还表现在外交上。与中东欧诸多小国一样,芬兰也夹在东西方大国之间;但与这些国家不同的是,芬兰既有全方位与苏联站在一起,也没有全方位地倒向西方,而是在外交事务上和国际关系中不卑不亢,既与邻为善,又较好地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性。在东西方冷战期间,芬兰不加入北约,更与华约无关,但是欧共体(今天的欧盟)的成员,同时还与经互会有比较密切的合作关系,是与经互会有合作协定的唯一发达国家。冷战结束之后,在中东欧国家纷纷要求加入北约的时候,芬兰则提出欧洲的安全和稳定必须从更多的范围来考虑,要与俄罗斯保持友好关系。芬兰以自己独立自主发展的事实,反证了西方某些强硬派所谓的“芬兰化”,即担忧芬兰可能成为苏联的“准加盟共和国”。在此基础之上,芬兰还积极参与缓和世界紧张局势,如,自1956年起就向联合国派遣3万多名维和士兵,是世界上人均派维和士兵最多的国家之一;又如,1999年,芬兰总统马尔蒂•阿赫蒂萨里担任科索沃战争的调停人,为结束这场战争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走出历史的阴影

  从民族和社会形成的角度说,早在公元前几个世纪芬兰人已开始定居了,但芬兰的历史却不辉煌。由于夹在瑞典和俄罗斯之间,所以,芬兰历史上多舛的命运大都与这两个国家,特别是苏联有很大的关系。

  先是瑞典人在12世纪初叶对当时还处于原始公社时期的芬兰进行了征讨,迫使后者将信仰由多神教改为天主教,几度成为瑞典的一个省或一个公国。在500多年的漫长岁月中,一方面,芬兰因反抗瑞典的残暴统治而屡屡遭到血腥的镇压;另一方面,芬兰又成了瑞典与俄国、丹麦、普鲁士、波兰等国争夺海上霸权的战场。不论交战各方谁胜谁败,最后倒霉的都是芬兰,它的国土被大国们割来划去。19世纪初瑞典大败于俄国之后,芬兰成为沙皇的一个大公国,尼古拉一世亲任大公。直到20世纪初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之后,芬兰才摆脱俄国一个多世纪的统治,成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

  不过,也就从这时开始,芬兰与苏联的关系变得复杂起来,甚至还发生过战争。

  1919年6月成立的芬兰共和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所以,与十月革命后诞生的苏维埃俄国处于一种敌对的状态。1920年10月,芬苏两国签订了《多尔帕和约》。根据这个条约,两国不仅结束了敌对状态,为了补偿沙皇俄国1884年从芬兰割来的卡累利阿的一部分,苏联还将面向北冰洋贝柴摩(佩辰加)省划给芬兰。芬兰人虽然对失去卡累利阿仍耿耿于怀,却也没有自找麻烦。不仅如此,20年代,波兰曾与罗马尼亚、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等国缔结了针对苏联的同盟,企图建立一个由波兰领导的波罗的海国家反苏集团。它们想也拉芬兰加入,但最后芬兰议会还是坚决不予批准。

  根据1939年8月与德国签订秘密瓜分协定,在出兵占领波兰东部、强行并吞波罗的海三国的同时,苏联于1939年11月至1940年3月间对拒绝租借其领土的芬兰发动了战争。最终在苏军大规模炮火轰击之下,弹尽粮绝的芬兰军队被迫按苏联的条件签订了《莫斯科条约》,将卡累利阿地峡、维堡湾西部沿海、芬兰湾的大多数岛屿都割让给苏联并且同意后者在汉科半岛修建军事基地。正是因失去太多的领土,苏德战争爆发后,芬兰也曾加入轴心国,但在进攻卡累利阿西部和维堡地峡后,就不再听希特勒的命令继续进攻列宁格勒等地。虽然因这次战争芬兰也成了战败国,1944年在莫斯科签订的停战协议仍然把有争议地区划给了苏联,但是,芬兰毕竟保持了民族独立。

  二战之后,波罗的海三国早已经苏联的组成部分,中东欧国家也成了苏联的势力范围。在这种环境下,芬兰小心翼翼地处理与苏联的关系,奉行不介入大国纷争的中立政策,拒绝马歇尔计划,与苏联签订《友好互助条约》。在后的岁月里,芬兰就这样在东西方的夹缝中发展自己,不仅逐渐地摆脱了历史的阴影,而且步入世界强国之林。

  不朽的民族之魂

  芬兰能走今天,当然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就珍爱自己的文化,世代相传达的《卡莱瓦拉》就是芬兰的不朽民族之魂。

  大概从两三千年前就在芬兰民间口头流传的史诗《卡莱瓦拉》,一方面体现了芬兰人对自己语言文化的热爱,另一方面体现了他们对劳动与和平的热爱。所以,有学者说,芬兰人七百年受瑞典人统治,一百一十年受帝俄辖宰,最后得以建国,是由重建芬兰语言文化开始的。1835年由于埃利亚斯•伦洛特费时十余年搜集整理的《卡莱瓦拉》芬兰史诗,成为芬兰人民的精神指南,激励他们重塑有别于瑞典和俄罗斯的自己的文化。湖泊与沼泽没有给芬兰人留下太多的古迹珍宝,可一部不朽的《卡莱瓦拉》诞生了一个独立的国家。

  在《卡莱瓦拉》的篇章中,有的是对新人的祝愿,有的是对打铁、造船、狩猎等劳动的诗化和赞美,还有的是对母子、兄妹之间情感的歌颂。书中的三位主人公也都不是能征善战的武士,一位是歌手和手艺人万奈磨宁,一位是铁匠伊尔马利宁,还有一位是渔家青年勒明盖宁。三位主人公也曾参加过一次战斗,但那是要从邪恶的女巫手中夺回太阳和月亮。战争的结果不是征服,而是光明重新降临到芬兰大地。相比较而言,欧洲中世纪三大史诗,西班牙人的《熙德之歌》、法国人的《罗兰之歌》描述的都是其督徒与穆斯林之间的战争。德国的《尼贝龙根之歌》也讲的是勃艮第人和匈奴人之间的仇杀。甚至说古希腊的《荷马史诗》更是将战争作为人的最高价值一样来赞颂。

  《卡莱瓦拉》产生于芬兰并非偶然。在地理上,与其它北欧国家相比,地势平坦,没有直面大洋,较为适宜定居。而不像挪威、瑞典那样的“北国山乡”。相对于侵袭西欧的丹麦人和挪威人、侵袭东欧的瑞典人来说,芬兰人性格不是很好战。从民族上来说,北欧其它民族属于日耳曼人,而芬兰人则爱沙尼亚和匈牙利人以及乌拉尔山区一些小民族(如科米人、莫尔多瓦人、乌德穆尔特人)的近亲。因而,芬兰很少受泛日耳曼主义和泛斯拉夫主义的影响,也很少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扩张思维。不仅如此,芬兰还有很宽的包容精神。如,芬兰族占96%以上,瑞典族只占3%多,可芬兰语和瑞典语都是官方语言;又如,芬兰人有近90%的人信奉新教路德派,1%的信奉东正教,可两教都是芬兰的国教。这些做法在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中是不多见的。

责任编辑:
声明:凡注明来源"钝角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参与评论
孔寒冰:小国也强——芬兰现象 会员

排行榜

热门关键词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