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1978年4月,29岁的村上因为一场棒球赛,不知那根筋跑偏了,脑子里冒出个想法:“对了,没准我也能写小说。”于是开始没有欲念地自由地写起了小说。第一本小说《且听风吟》出版后,没少被骂,而村上对付它的办法是:
比起“给自己加上点什么”,好像“给自己减去点什么”更有必要。仔细想来,人生在世,我们似乎将太多的东西揽入了怀里。该说是信息过剩呢,还是行李太多?我们要面对的细微选择太多太多,当试图表现自我时,这些内容时不时会发生崩盘,有时还会陷入引擎熄火般的状态,导致我们动弹不得。不妨将没有必要的内容扔进垃圾箱,为信息系统消消肿,它们便能在大脑里自由地来来往往了。
30多岁,告别青春的年龄,也跟着告别那些让自己有负担的想法吧。
40岁 坦然的村上
不要迫切下结论,先让自己冷静下来
“人到中年万事休”,40多岁的年纪,上有老下有小,一份安稳得不用多思考的工作,似乎可以为生活下个定论,只要这样按部就班不出岔子就算人生无憾。
而在村上老师看来,给自己下定义这事就像立志当小说家一样,不能太迫切地下结论。
迫切需要得出结论的事情,好像远比我们想象的少。我甚至觉得不管从长期还是短期来看,我们实际上并不是那么需要结论这玩意儿。
是啊,就算到了中年,仍有修改人生轨迹的可能,就像每部优秀小说上市前,都会经历无数次的修改一样,冷静下来,多点耐心,就会有转变。
我在修改阶段会尽量抛却自豪感和自尊心,让脑袋里的热度适当冷却下来......摆好足以抵御外来批判的态势......对于来自身边的批评和忠告,必须虚心谦逊地洗耳恭听。
50岁坚持跑步30多年的村上强韧的心灵,强韧的体能
孔老师说,“五十而知天命”,天命不可违,做好自己不必什么都求个结果,能够在一片黑暗中日复一日地用强韧的体能与之对抗,不求与谁相比,只求在自己的世界活得十全十美就好。怎样才算“十全十美”呢?
所谓“活得十全十美”,是要在某种程度上确立收纳灵魂的“框架”(亦即肉体),再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推动它前行。这便是我的基本想法。所谓活着,多数情况下是漫长得令人厌恶的持久战。不想坚持不懈地向前推进肉体,仅仅打算积极地维持意志或灵魂的强韧,那么依我所见,这在现实层面几乎毫无可能。人生可不会那样姑息宽纵。一个人的倾向如果偏往某一方,迟早会受到来自另一方的报复。
所以说,提早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让心灵有安居之所吧。
60岁“我只是普通人”
活到这个岁数,多多少少会有点可谈的骄傲过去,对小说家村上来说,更是如此,坚持写作35年,13部长篇小说,超过50种语言的译本,可他至今还是把自己当成普通人,继续默默地完成自己小说家的使命。
我就是一个比比皆是的普通人,走在街头并不会引人注目,在餐厅里大多被领到糟糕的座位,如果没有写小说,大概不会受到别人的关注,肯定会极为普通地度过极为普通的人生。我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意识不到自己是个作家。
60年一甲子,到最后有多少人能活成想要的样子?不如平常对待,不去刻意追求,自由自在普普通通地活着吧。
1月12日是村上春树68岁的生日,虽然去年继续无缘诺贝尔,但“流芳百世的是作品,而不是奖项”!
而在去年年底新潮社方面预告了村上春树将会在今年 2 月出版新的长篇小说之后,日前详细信息今天也已经更新。
日本上市时间确定在 2 月 24 日,届时将分上下卷,而书名也已经公布——《骑士团长杀人事件(騎士団長殺し)》,上下卷有单独的副标题,上卷是“显露的意念篇(顕れるイデア編)”,下卷是“改变的隐喻篇(遷ろうメタファー編)”。
这是在 2013 年 4 月出版的《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之后,村上春树时隔三年后的又一部长篇小说,如果要按 2009 年的《1Q84》来算的话,这已经是七年之后了(目前新潮社和更多媒体也都按“七年”这个时间来做预热和报道)。
当然这个过程当中村上春树其实仍然有短篇、合集等出版,这也是村上春树并行的工作方式,而考虑到村上春树快接近 70 岁,未来的长篇小说可能也不多了吧……
让我们相比于任何东西,
更相信自己的真实感受吧。
——村上春树
回想在看他第一本自传《我的职业是小说家》的时候,你会发现,这本书没法当成小说家的入门指南,当成人生指南还差不多(这真的客观么)。
你会看到,村上变身领家小哥,用特别亲密的口气,以谈心的方式,告诉你他是怎么成了小说家,他又是抱着怎样的想法走到今天......看似特别自我,却很受用。还有个意外发现,就是村上老师的傲娇。
10岁 高中时代的村上
多读书,别太在意成绩
很多学生常会被考试、升学各种问题搞得焦头烂额,被教科书上那些考完即忘的东西所累,如果能重来,倒不如这样:
人世间远比教科书更刺激,内容深刻的书应有尽有。逐页翻看这样的书,我会产生一种实际的感触,觉得那些内容随着阅读化作了自己的血肉。所以怎么也提不起精神正儿八经地复习迎考,因为我并不觉得把一些年号和英语单词机械地塞进脑袋里,将来会对自己有什么用处。不分条理、死记硬背下来的技术性知识,会自然地随着时间的流逝凋零瓢谢,被某个场所——对,就是像知识的坟场一样的幽暗之地——吞噬,不知所终。
相比之下,任凭时间流逝却能留存心间永不消亡的东西,才更为重要——这话等于没说吧。
20岁开着小店的村上艰辛归艰辛,还是要快乐
1974年,25岁的村上东拼西凑开了家小店,每天省吃俭用,每月给银行还贷,生活过得十分艰辛。但却能在艰辛中找到乐趣:
我们年轻,又非常健康,最主要的是可以整天听自己喜欢的音乐,店铺虽小,却也算是一国之君,一城之主。无须挤在满员电车里行色匆匆地赶去上班,也无须出席枯燥无聊的会议,更不必冲着令人生厌的老板点头哈腰,还能结识形形色色的有趣的人、兴味盎然的人。
但年轻人偶尔还是会有过不去的坎,想不通的问题,吃不下去的苦头,要怎么做,村上老师这么说:
假如您此时此刻刚好陷入困境,正饱受折磨,那么我很想告诉您:“尽管眼下十分艰难,可日后这段经历说不定就会开花结果。”
30岁童颜村上“给自己减去点什么”
1978年4月,29岁的村上因为一场棒球赛,不知那根筋跑偏了,脑子里冒出个想法:“对了,没准我也能写小说。”于是开始没有欲念地自由地写起了小说。第一本小说《且听风吟》出版后,没少被骂,而村上对付它的办法是:
比起“给自己加上点什么”,好像“给自己减去点什么”更有必要。仔细想来,人生在世,我们似乎将太多的东西揽入了怀里。该说是信息过剩呢,还是行李太多?我们要面对的细微选择太多太多,当试图表现自我时,这些内容时不时会发生崩盘,有时还会陷入引擎熄火般的状态,导致我们动弹不得。不妨将没有必要的内容扔进垃圾箱,为信息系统消消肿,它们便能在大脑里自由地来来往往了。
30多岁,告别青春的年龄,也跟着告别那些让自己有负担的想法吧。
40岁 坦然的村上
不要迫切下结论,先让自己冷静下来
“人到中年万事休”,40多岁的年纪,上有老下有小,一份安稳得不用多思考的工作,似乎可以为生活下个定论,只要这样按部就班不出岔子就算人生无憾。
而在村上老师看来,给自己下定义这事就像立志当小说家一样,不能太迫切地下结论。
迫切需要得出结论的事情,好像远比我们想象的少。我甚至觉得不管从长期还是短期来看,我们实际上并不是那么需要结论这玩意儿。
是啊,就算到了中年,仍有修改人生轨迹的可能,就像每部优秀小说上市前,都会经历无数次的修改一样,冷静下来,多点耐心,就会有转变。
我在修改阶段会尽量抛却自豪感和自尊心,让脑袋里的热度适当冷却下来......摆好足以抵御外来批判的态势......对于来自身边的批评和忠告,必须虚心谦逊地洗耳恭听。
50岁坚持跑步30多年的村上强韧的心灵,强韧的体能
孔老师说,“五十而知天命”,天命不可违,做好自己不必什么都求个结果,能够在一片黑暗中日复一日地用强韧的体能与之对抗,不求与谁相比,只求在自己的世界活得十全十美就好。怎样才算“十全十美”呢?
所谓“活得十全十美”,是要在某种程度上确立收纳灵魂的“框架”(亦即肉体),再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推动它前行。这便是我的基本想法。所谓活着,多数情况下是漫长得令人厌恶的持久战。不想坚持不懈地向前推进肉体,仅仅打算积极地维持意志或灵魂的强韧,那么依我所见,这在现实层面几乎毫无可能。人生可不会那样姑息宽纵。一个人的倾向如果偏往某一方,迟早会受到来自另一方的报复。
所以说,提早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让心灵有安居之所吧。
60岁“我只是普通人”
活到这个岁数,多多少少会有点可谈的骄傲过去,对小说家村上来说,更是如此,坚持写作35年,13部长篇小说,超过50种语言的译本,可他至今还是把自己当成普通人,继续默默地完成自己小说家的使命。
我就是一个比比皆是的普通人,走在街头并不会引人注目,在餐厅里大多被领到糟糕的座位,如果没有写小说,大概不会受到别人的关注,肯定会极为普通地度过极为普通的人生。我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意识不到自己是个作家。
60年一甲子,到最后有多少人能活成想要的样子?不如平常对待,不去刻意追求,自由自在普普通通地活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