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圣诞老人的故乡在哪里?在北极?或者加拿大?
不对,它在土耳其。
1700年前,一位出生在现在土耳其境内、性格偏执的老家伙说什么也不会想到,他在公元二十一世纪会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每年圣诞节,世界上的孩子们都翘首等待着他的礼物。
更让他难以忍受的是,他当年以坚持教义和反异端著称,是个又臭又硬的原教旨主义者,而现在,喜欢他的人们没有多少在乎他的教义,反而把他当做宽容的象征,甚至异教徒都在欢迎他的到来。如果知道了这些,他一定会气得吐血。
这个家伙除了叫圣诞老人之外,还有另一个名字——圣尼古拉(St. Nicholas)。他出生在土耳其的帕塔拉(Patara),在基督教最不宽容、充满了内斗的时期,担任过米拉(Myra)大主教,是个典型的卫道士。
但是后来,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卫道士圣尼古拉稀里糊涂变成了圣尼克劳斯(土耳其当地的叫法),再变成了丹麦人口中的Sinter Klass,当丹麦人把这个形象漂洋过海送到美洲新大陆之后,美国人再次以讹传讹,把他变成了Santa Claus,也就是圣诞老人了。
随着人们娱乐精神的加强,圣诞老人也从圣尼古拉干瘦严肃的形象变成了胖乎乎的小老头,显得和蔼又白痴,至于他迫害异端的历史,早已经被忘得一干二净。
在这演化的背后,除了人们对世俗生活更加看重之外,也反映了整个世界从极端走向宽容的大趋势,当年人们为了所谓的教义大打出手,甚至兵戎相见,如今全世界不同种族、不同宗教却一起庆祝圣诞节,和和美美团团圆圆。圣诞老人的演化,为人类历史的进步做了完美的注脚。
历史上的圣尼古拉
如果人们想找和蔼可亲的人物,一定不要从宗教狂热分子中去寻找。而公元后几个世纪里的早期基督教大主教们,都具有狂热的特征,圣尼古拉也不例外。在最早关于他的记录中,他就参与了对异端的镇压,狂热地拥护正统教义,面目不清又偏执到底。
尼古拉出生在土耳其南部靠地中海的城市帕塔拉(Patara),帕塔拉曾经是吕西亚人的首都,但是,到了尼古拉出生的公元三世纪,曾经的首都已经衰落了,政治经济中心已经向东转移到了几十公里外一个叫做米拉(Mira)的地方。
在土耳其旅行时,我去了尼古拉出生的帕塔拉。在这里,当年的罗马剧场和罗马大道都还保留着遗迹,特别是罗马剧场,仍然如同巨碗一般面向天空。当年的小尼古拉或许就在这里看戏和竞技,而早期的基督徒,就偷偷地隐藏在城市周围,进行着礼拜活动。
尼古拉的一生,正好见证了基督教发展的最重要时期。他出生时,基督教还没有获得罗马帝国的承认,处于地下状态。早期参加基督教的人们带着参加地下党的激动和狂热,坚信自己是对的,其他人都是错的,以一种对俗世世界敌对的态度来安排信仰。也就是在这种氛围下,尼古拉也加入了教会,选择基督做了他的信仰。
等他成年后,基督教已经从地下转正了。第一个尊崇和信奉基督教的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已经在位,他为了统治,把基督教当成国教进行宣传,希望将皇权与宗教合并起来,既控制人们的肉体,也控制他们的思想。而从地下转正后的基督徒们突然间如同中了彩票,他们一方面大肆享受权力带来的满足感,第二方面开始迫害异教徒,第三方面,则立刻开始了残酷的内斗。
在这种环境下,已经成了教士的尼古拉也从家乡的帕塔拉小城,来到了几十公里外的大城市米拉,并奋斗成为了米拉的大主教,一当就是一辈子。他的活动范围也基本上就在这几十公里内,只有少量的述职和旅行时间不在这里。
在基督教的内斗史上,有一次著名的尼西亚(Nice)会议。这次会议的重要性超过了基督教历次会议的总和,因为它解决了一个稀奇古怪的问题。
这个问题在现在看来是一个逻辑学上的悖论:耶稣活着时曾经对人们说:a,上帝是神;b,世间没有其他的神。而等他死后,人们开始神化他,加了一个论断:c,耶稣是上帝的儿子。再到后来就会有人问:耶稣既然是上帝的儿子,那么耶稣是不是神呢?
答案就有两种,一种说:根据a和b,因为上帝是唯一的神,而耶稣又不是上帝本人,所以耶稣不是神而是人。但有人反驳说:猫生猫,狗生狗,上帝既然是神,怎么会生出一个不是神的儿子呢?
另一种说:根据c,耶稣是神的儿子,他应该也是神。但又会有人反驳说:如果耶稣也是神,世间不就有两个神了吗?这和世间只有一个神是矛盾的。
现代人会意识到,这是耶稣给后人制造了一个悖论,abc三个命题是有冲突的。但在当时,由于宗教不允许怀疑,每个人都开始编造理论,试图能够自圆其说。结果,基督教就从信仰时期步入了教义时期。在教义时期,要想推行自己的理论,就必须利用强权让人们在理论上与自己保持一致。尼西亚会议,就是各种理论想赢得皇帝的支持、再利用政治力量让所有人都服从的一次会议。
尼西亚如今叫做伊兹尼特(Iznit),同样位于土耳其的小亚细亚半岛上,即便到了现在,古罗马时期的城市仍然保留完好,当年,皇帝君士坦丁就在这里召集了大批爱吵架的主教们开会。这些主教们的表现得比如今的伊斯兰教原教旨主义者更加激进,互相攻击,在日后,他们只要有机会,不惜以异端的罪名,置对方于死地。
圣尼古拉就参与了这次聚会,并且是自己教义激进的维护者。这次会议后来裂变成两派,圣尼古拉所代表的主流派创造了一种说法,叫:耶稣既有神性也有人性,但是,圣父、圣子、圣灵是三位一体的,不是三个神,而是同一个神。他们创造了一个概念叫“位格”,与“位格”相对的概念是“实体”。所谓一神,就是世界上只有一个“实体”叫做神,可是一个“实体”可以有多个“位格”,上帝、耶稣、圣灵只是神这个“实体”的不同“位格”。
而另一派,以主教阿里乌斯(Arius)为代表,则坚称耶稣与上帝不是同一个“实体”,比上帝更低级。
阿里乌斯派在尼西亚会议上被打压,圣尼古拉就会他的同僚们一起,把阿里乌斯定为异端,毫不留情谴责,吵架干仗不遗余力。等开完会回去之后,这个干瘪的小老头更是积极镇压这些异端思想。
目前流传下来的圣尼古拉画像上,一个如同乞丐一样满脸皱纹的家伙正愁眉苦脸又有些狂热地盯着外面,让人感觉不舒服。
圣诞老人最初的形象。那时的他,是一个愁眉苦脸的干瘪圣人
尼古拉去世之后,狂热的人们开始寻求封他为圣徒。可是按照规定,如果一个人要封圣,他必须在生前表现出一些“神迹”,也就是超自然事迹。这时,人们就开始传说圣尼古拉会很多法术,比如治愈一些已经进入等死期的疾病等等。而他最拿手的做法,是往人的鞋里变硬币。比如,如果你施舍给了他钱,也许第二天早上醒来,就发现自己的鞋里正放着你施舍的硬币呢。
正是这个戏法让人们津津乐道,等尼古拉成了圣诞老人,人们总是相信他会变着法儿把礼物放进人们的鞋里或者袜子里。
米拉和圣尼古拉教堂
在土耳其旅行时,我去了距离帕塔拉不到一百公里的米拉。那儿曾经是大主教尼古拉驻跸的地方,现在则是崇拜圣尼古拉的中心。
尼古拉去世后,在人们的努力下,他终于如愿以偿被封圣了,人们纷纷开始崇拜他。于是,如同中国的关二爷慢慢地成神一样,他在西方也逐渐成了商人、水手、儿童的保护神,四处都给他烧香磕头。
统一的罗马帝国灭亡后,位于君士坦丁堡的东罗马帝国(也就是拜占庭帝国)继续崇拜他,东罗马帝国灭亡后,东正教又被野蛮人俄罗斯人继承了过去,俄罗斯人把对圣尼古拉的崇拜也一并继承了。结果,圣尼古拉摇身一变,成了俄罗斯最主要的圣人。俄罗斯有两个沙皇和他同名,就来自于对他的崇拜。
土耳其的米拉大教堂成了俄罗斯人蜂拥而至的地方,即便到现在,四处也充满了高个子络腮胡子的俄罗斯人。由于经过多次毁坏,沙皇还专门在十九世纪拨款对教堂进行了重修。
教堂的外面四处都是以圣诞老人或者圣尼古拉命名的商店,商店外到处都挂着老头儿干瘪的形象。
虽然俄罗斯人进行过修复,但现在的教堂仍然处于废墟状态,上面搭着巨大的顶棚,防止风吹雨打。
圣尼古拉的墓穴在教堂的一条侧道里。只是现在,里面已经没有了他的躯体。在东罗马帝国时代,位于意大利的巴里人曾经和这里打过一仗,打了胜仗的巴里人索性把圣尼古拉的遗骸挖出来,装上船带到了意大利。老头儿的尸骨至今仍然背井离乡,呆在意大利专门为他建造的教堂里。
到了现代,意大利人突然想到应该把老头儿的骨头拿出来做一下体检,于是,圣尼古拉的骨头被拿了出来送到英国做了一下检查。结果人们发现,他的确是个干瘦的小矮个儿,而且鼻子似乎断过,和画像上的形象很类似,和胖乎乎的圣诞老人不搭嘎。
在米拉的圣尼古拉教堂里曾经存放过他遗骸的地方,如今是一个大理石雕像,雕的正是他死亡后长眠在棺材里的形象。虽然真的躯体不在这儿了,但人们面对雕像仍然表现出足够的虔诚。来自俄罗斯的女孩子们排着队等待着,每个人都把额头贴在雕像外的玻璃上念念有词,请求圣尼古拉的保护。其虔诚令人感到心碎。
在教堂之外两公里的地方,就是曾经的米拉城遗址。米拉曾经是当时的一个大城市,大到教廷要专门在这里设一个大主教。可是,如今的米拉城所剩下的,除了那些众多的吕西亚石头坟墓之外,就只有一个巨大的罗马剧场了。
我不知道,圣尼古拉是否在当年也回来这里看戏,还是一个人默默地在教堂里伺候上帝,或者想那些玄之又玄的问题?抑或是在想应该怎么镇压异端?
圣诞老人的世俗化
到俄罗斯时期,圣尼古拉的形象,已经从一个又臭又硬、不惜迫害不同意见的原教旨主义者变成了一个有些受苦、又有些悲悯的老头儿。但俄罗斯的宗教仍然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不带有任何现代享乐主义色彩。
那么,体态干瘦、虔诚、不宽容的圣尼古拉又如何变成了圣诞老人?
这是一个有趣的世俗化过程。
由于时代的变化,现代的人们大都不会喜欢那个动不动就装模作样变戏法、总是愁眉苦脸、一谈到理论问题就吵架、不断镇压异端思想的小老头,而是喜欢身穿红色衣服,带着小尖顶帽子,赶着鹿车,胖乎乎的白胡子老头儿。
圣尼古拉形象的转变,实际上表现的,是宗教从迫害异端的原教旨,逐渐学会宽容的一个过程。只有当宗教允许多元思想存在,从一种你死我活的信仰变成娱乐的一部分时,那些曾经严肃的形象才会变得越来越和蔼。
比如,在旧约中,上帝是一个如同恶棍式的角色,人类只要稍微一不听他的话,就会遭到各种各样的惩罚。他还喜欢不断地测试人们对他是否虔诚,提出各种非分的要求。
但到了基督时代,上帝的形象就在逐渐温和化,变成了一个负责任的慈父形象,总是希望自己的人民幸福,并惩罚那些恶棍。
但到了教义时代,情况再次恶化,上帝又开始变得以惩罚为主,让人感到害怕。而基督徒的首要责任是讨伐异端。
可是,到了文艺复兴时期,随着世俗化生活的扩大,大概不会再有人用害怕这个词来形容上帝了。上帝的形象在米开朗基罗等人的笔下,就是一个白胡子老头儿的形象,当时米开朗基罗把上帝画成凡人,就和现在把圣尼古拉变成胖乎乎的傻老头儿一样,是一种世俗的胜利。
回到我们的圣尼古拉。他在东正教的体系里,始终保持着威严的圣人形象。就如我在教堂所见的那些俄罗斯女孩儿,她们都属于东正教,仍然按照圣人本来的形象崇拜他,祈求他的庇护。
可是,这个东正教的圣人传到新教的地盘,就显得不那么严肃了。
首先起到歪曲作用的是生性豁达的北欧人。他们本来就没有很强的基督情结,世俗化生活更强。我最喜欢的伦勃朗的绘画就来自那儿,只要人们看了他的画,就会明白那儿的生活已经多么现代,人们已经脱离了宗教虔诚,开始关心此生的幸福和安逸。
所以,到了北欧人那儿,圣尼古拉已经变得娱乐化了。北欧人需要一个代表圣诞节的形象,而总是往鞋里塞钱的圣尼古拉恰好符合他们的需要,这个老头儿就逐渐从瘦子变成了胖子,在圣诞节期间出来派糖了。
北欧的圣诞老人还带着乡土气息,带着点海盗式的狂放,这恐怕还是不符合孩子们的需求。继续对圣诞老人形象进行改变的是美国人。
这些新大陆的人们对于东正教严苛的氛围更加陌生。当到达美洲的北欧人把圣诞老人传到美国人这儿,就彻底摆脱了旧有的形象,再也不是一个宗教的标志,只是一个儿童传说的组成部分了。
公元1821年,美国出版了一本为儿童所写的读物,其中有一首诗写的就是圣诞老人。之后,美国的几个诗人借用了这个形象继续创作。到了20世纪,随着动画片和电影的普及,圣诞老人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那位原教旨式的老教士就彻底隐藏在了历史迷雾中。他本人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已经成为了这个消费时代的被消费对象。如果他知道了,一定会吓一跳的。
他更吓一跳的是,基督教也不再是当年他参与的基督教,那时的基督教充满了迷信、偏执和对人权的不尊重,可是,经过了一千多年,基督教已经学会了尊重多元,它仍然宣扬上帝,但已经没有力量强迫人们服从。比基督教后起的伊斯兰教也在经历同样的演化,只是,伊斯兰教要像基督教一样学会宽容与和解,可能还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但人们应该充满信心,它迟早要学会宽容的。
我一般不喜欢谈论社会规律,因为任何谈论社会规律的人,都想利用他脑袋中的偏执观念来当做规律改造世界,最终却把世界搅得一团糟。但这里,我还是忍不住想,人类从偏执到宽容,也许,的确是一条消极的规律,这个规律不能用于改造世界,却让人们感到会心和宽慰。
作者郭建龙:曾经的IT工程师、财经记者。科技专栏作家。近年行游世界,有经济、历史、文化等多领域著作。
圣诞老人的故乡在哪里?在北极?或者加拿大?
不对,它在土耳其。
1700年前,一位出生在现在土耳其境内、性格偏执的老家伙说什么也不会想到,他在公元二十一世纪会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每年圣诞节,世界上的孩子们都翘首等待着他的礼物。
更让他难以忍受的是,他当年以坚持教义和反异端著称,是个又臭又硬的原教旨主义者,而现在,喜欢他的人们没有多少在乎他的教义,反而把他当做宽容的象征,甚至异教徒都在欢迎他的到来。如果知道了这些,他一定会气得吐血。
这个家伙除了叫圣诞老人之外,还有另一个名字——圣尼古拉(St. Nicholas)。他出生在土耳其的帕塔拉(Patara),在基督教最不宽容、充满了内斗的时期,担任过米拉(Myra)大主教,是个典型的卫道士。
但是后来,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卫道士圣尼古拉稀里糊涂变成了圣尼克劳斯(土耳其当地的叫法),再变成了丹麦人口中的Sinter Klass,当丹麦人把这个形象漂洋过海送到美洲新大陆之后,美国人再次以讹传讹,把他变成了Santa Claus,也就是圣诞老人了。
随着人们娱乐精神的加强,圣诞老人也从圣尼古拉干瘦严肃的形象变成了胖乎乎的小老头,显得和蔼又白痴,至于他迫害异端的历史,早已经被忘得一干二净。
在这演化的背后,除了人们对世俗生活更加看重之外,也反映了整个世界从极端走向宽容的大趋势,当年人们为了所谓的教义大打出手,甚至兵戎相见,如今全世界不同种族、不同宗教却一起庆祝圣诞节,和和美美团团圆圆。圣诞老人的演化,为人类历史的进步做了完美的注脚。
历史上的圣尼古拉
如果人们想找和蔼可亲的人物,一定不要从宗教狂热分子中去寻找。而公元后几个世纪里的早期基督教大主教们,都具有狂热的特征,圣尼古拉也不例外。在最早关于他的记录中,他就参与了对异端的镇压,狂热地拥护正统教义,面目不清又偏执到底。
尼古拉出生在土耳其南部靠地中海的城市帕塔拉(Patara),帕塔拉曾经是吕西亚人的首都,但是,到了尼古拉出生的公元三世纪,曾经的首都已经衰落了,政治经济中心已经向东转移到了几十公里外一个叫做米拉(Mira)的地方。
在土耳其旅行时,我去了尼古拉出生的帕塔拉。在这里,当年的罗马剧场和罗马大道都还保留着遗迹,特别是罗马剧场,仍然如同巨碗一般面向天空。当年的小尼古拉或许就在这里看戏和竞技,而早期的基督徒,就偷偷地隐藏在城市周围,进行着礼拜活动。
尼古拉的一生,正好见证了基督教发展的最重要时期。他出生时,基督教还没有获得罗马帝国的承认,处于地下状态。早期参加基督教的人们带着参加地下党的激动和狂热,坚信自己是对的,其他人都是错的,以一种对俗世世界敌对的态度来安排信仰。也就是在这种氛围下,尼古拉也加入了教会,选择基督做了他的信仰。
等他成年后,基督教已经从地下转正了。第一个尊崇和信奉基督教的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已经在位,他为了统治,把基督教当成国教进行宣传,希望将皇权与宗教合并起来,既控制人们的肉体,也控制他们的思想。而从地下转正后的基督徒们突然间如同中了彩票,他们一方面大肆享受权力带来的满足感,第二方面开始迫害异教徒,第三方面,则立刻开始了残酷的内斗。
在这种环境下,已经成了教士的尼古拉也从家乡的帕塔拉小城,来到了几十公里外的大城市米拉,并奋斗成为了米拉的大主教,一当就是一辈子。他的活动范围也基本上就在这几十公里内,只有少量的述职和旅行时间不在这里。
在基督教的内斗史上,有一次著名的尼西亚(Nice)会议。这次会议的重要性超过了基督教历次会议的总和,因为它解决了一个稀奇古怪的问题。
这个问题在现在看来是一个逻辑学上的悖论:耶稣活着时曾经对人们说:a,上帝是神;b,世间没有其他的神。而等他死后,人们开始神化他,加了一个论断:c,耶稣是上帝的儿子。再到后来就会有人问:耶稣既然是上帝的儿子,那么耶稣是不是神呢?
答案就有两种,一种说:根据a和b,因为上帝是唯一的神,而耶稣又不是上帝本人,所以耶稣不是神而是人。但有人反驳说:猫生猫,狗生狗,上帝既然是神,怎么会生出一个不是神的儿子呢?
另一种说:根据c,耶稣是神的儿子,他应该也是神。但又会有人反驳说:如果耶稣也是神,世间不就有两个神了吗?这和世间只有一个神是矛盾的。
现代人会意识到,这是耶稣给后人制造了一个悖论,abc三个命题是有冲突的。但在当时,由于宗教不允许怀疑,每个人都开始编造理论,试图能够自圆其说。结果,基督教就从信仰时期步入了教义时期。在教义时期,要想推行自己的理论,就必须利用强权让人们在理论上与自己保持一致。尼西亚会议,就是各种理论想赢得皇帝的支持、再利用政治力量让所有人都服从的一次会议。
尼西亚如今叫做伊兹尼特(Iznit),同样位于土耳其的小亚细亚半岛上,即便到了现在,古罗马时期的城市仍然保留完好,当年,皇帝君士坦丁就在这里召集了大批爱吵架的主教们开会。这些主教们的表现得比如今的伊斯兰教原教旨主义者更加激进,互相攻击,在日后,他们只要有机会,不惜以异端的罪名,置对方于死地。
圣尼古拉就参与了这次聚会,并且是自己教义激进的维护者。这次会议后来裂变成两派,圣尼古拉所代表的主流派创造了一种说法,叫:耶稣既有神性也有人性,但是,圣父、圣子、圣灵是三位一体的,不是三个神,而是同一个神。他们创造了一个概念叫“位格”,与“位格”相对的概念是“实体”。所谓一神,就是世界上只有一个“实体”叫做神,可是一个“实体”可以有多个“位格”,上帝、耶稣、圣灵只是神这个“实体”的不同“位格”。
而另一派,以主教阿里乌斯(Arius)为代表,则坚称耶稣与上帝不是同一个“实体”,比上帝更低级。
阿里乌斯派在尼西亚会议上被打压,圣尼古拉就会他的同僚们一起,把阿里乌斯定为异端,毫不留情谴责,吵架干仗不遗余力。等开完会回去之后,这个干瘪的小老头更是积极镇压这些异端思想。
目前流传下来的圣尼古拉画像上,一个如同乞丐一样满脸皱纹的家伙正愁眉苦脸又有些狂热地盯着外面,让人感觉不舒服。
圣诞老人最初的形象。那时的他,是一个愁眉苦脸的干瘪圣人
尼古拉去世之后,狂热的人们开始寻求封他为圣徒。可是按照规定,如果一个人要封圣,他必须在生前表现出一些“神迹”,也就是超自然事迹。这时,人们就开始传说圣尼古拉会很多法术,比如治愈一些已经进入等死期的疾病等等。而他最拿手的做法,是往人的鞋里变硬币。比如,如果你施舍给了他钱,也许第二天早上醒来,就发现自己的鞋里正放着你施舍的硬币呢。
正是这个戏法让人们津津乐道,等尼古拉成了圣诞老人,人们总是相信他会变着法儿把礼物放进人们的鞋里或者袜子里。
米拉和圣尼古拉教堂
在土耳其旅行时,我去了距离帕塔拉不到一百公里的米拉。那儿曾经是大主教尼古拉驻跸的地方,现在则是崇拜圣尼古拉的中心。
尼古拉去世后,在人们的努力下,他终于如愿以偿被封圣了,人们纷纷开始崇拜他。于是,如同中国的关二爷慢慢地成神一样,他在西方也逐渐成了商人、水手、儿童的保护神,四处都给他烧香磕头。
统一的罗马帝国灭亡后,位于君士坦丁堡的东罗马帝国(也就是拜占庭帝国)继续崇拜他,东罗马帝国灭亡后,东正教又被野蛮人俄罗斯人继承了过去,俄罗斯人把对圣尼古拉的崇拜也一并继承了。结果,圣尼古拉摇身一变,成了俄罗斯最主要的圣人。俄罗斯有两个沙皇和他同名,就来自于对他的崇拜。
土耳其的米拉大教堂成了俄罗斯人蜂拥而至的地方,即便到现在,四处也充满了高个子络腮胡子的俄罗斯人。由于经过多次毁坏,沙皇还专门在十九世纪拨款对教堂进行了重修。
教堂的外面四处都是以圣诞老人或者圣尼古拉命名的商店,商店外到处都挂着老头儿干瘪的形象。
虽然俄罗斯人进行过修复,但现在的教堂仍然处于废墟状态,上面搭着巨大的顶棚,防止风吹雨打。
圣尼古拉的墓穴在教堂的一条侧道里。只是现在,里面已经没有了他的躯体。在东罗马帝国时代,位于意大利的巴里人曾经和这里打过一仗,打了胜仗的巴里人索性把圣尼古拉的遗骸挖出来,装上船带到了意大利。老头儿的尸骨至今仍然背井离乡,呆在意大利专门为他建造的教堂里。
到了现代,意大利人突然想到应该把老头儿的骨头拿出来做一下体检,于是,圣尼古拉的骨头被拿了出来送到英国做了一下检查。结果人们发现,他的确是个干瘦的小矮个儿,而且鼻子似乎断过,和画像上的形象很类似,和胖乎乎的圣诞老人不搭嘎。
在米拉的圣尼古拉教堂里曾经存放过他遗骸的地方,如今是一个大理石雕像,雕的正是他死亡后长眠在棺材里的形象。虽然真的躯体不在这儿了,但人们面对雕像仍然表现出足够的虔诚。来自俄罗斯的女孩子们排着队等待着,每个人都把额头贴在雕像外的玻璃上念念有词,请求圣尼古拉的保护。其虔诚令人感到心碎。
在教堂之外两公里的地方,就是曾经的米拉城遗址。米拉曾经是当时的一个大城市,大到教廷要专门在这里设一个大主教。可是,如今的米拉城所剩下的,除了那些众多的吕西亚石头坟墓之外,就只有一个巨大的罗马剧场了。
我不知道,圣尼古拉是否在当年也回来这里看戏,还是一个人默默地在教堂里伺候上帝,或者想那些玄之又玄的问题?抑或是在想应该怎么镇压异端?
圣诞老人的世俗化
到俄罗斯时期,圣尼古拉的形象,已经从一个又臭又硬、不惜迫害不同意见的原教旨主义者变成了一个有些受苦、又有些悲悯的老头儿。但俄罗斯的宗教仍然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不带有任何现代享乐主义色彩。
那么,体态干瘦、虔诚、不宽容的圣尼古拉又如何变成了圣诞老人?
这是一个有趣的世俗化过程。
由于时代的变化,现代的人们大都不会喜欢那个动不动就装模作样变戏法、总是愁眉苦脸、一谈到理论问题就吵架、不断镇压异端思想的小老头,而是喜欢身穿红色衣服,带着小尖顶帽子,赶着鹿车,胖乎乎的白胡子老头儿。
圣尼古拉形象的转变,实际上表现的,是宗教从迫害异端的原教旨,逐渐学会宽容的一个过程。只有当宗教允许多元思想存在,从一种你死我活的信仰变成娱乐的一部分时,那些曾经严肃的形象才会变得越来越和蔼。
比如,在旧约中,上帝是一个如同恶棍式的角色,人类只要稍微一不听他的话,就会遭到各种各样的惩罚。他还喜欢不断地测试人们对他是否虔诚,提出各种非分的要求。
但到了基督时代,上帝的形象就在逐渐温和化,变成了一个负责任的慈父形象,总是希望自己的人民幸福,并惩罚那些恶棍。
但到了教义时代,情况再次恶化,上帝又开始变得以惩罚为主,让人感到害怕。而基督徒的首要责任是讨伐异端。
可是,到了文艺复兴时期,随着世俗化生活的扩大,大概不会再有人用害怕这个词来形容上帝了。上帝的形象在米开朗基罗等人的笔下,就是一个白胡子老头儿的形象,当时米开朗基罗把上帝画成凡人,就和现在把圣尼古拉变成胖乎乎的傻老头儿一样,是一种世俗的胜利。
回到我们的圣尼古拉。他在东正教的体系里,始终保持着威严的圣人形象。就如我在教堂所见的那些俄罗斯女孩儿,她们都属于东正教,仍然按照圣人本来的形象崇拜他,祈求他的庇护。
可是,这个东正教的圣人传到新教的地盘,就显得不那么严肃了。
首先起到歪曲作用的是生性豁达的北欧人。他们本来就没有很强的基督情结,世俗化生活更强。我最喜欢的伦勃朗的绘画就来自那儿,只要人们看了他的画,就会明白那儿的生活已经多么现代,人们已经脱离了宗教虔诚,开始关心此生的幸福和安逸。
所以,到了北欧人那儿,圣尼古拉已经变得娱乐化了。北欧人需要一个代表圣诞节的形象,而总是往鞋里塞钱的圣尼古拉恰好符合他们的需要,这个老头儿就逐渐从瘦子变成了胖子,在圣诞节期间出来派糖了。
北欧的圣诞老人还带着乡土气息,带着点海盗式的狂放,这恐怕还是不符合孩子们的需求。继续对圣诞老人形象进行改变的是美国人。
这些新大陆的人们对于东正教严苛的氛围更加陌生。当到达美洲的北欧人把圣诞老人传到美国人这儿,就彻底摆脱了旧有的形象,再也不是一个宗教的标志,只是一个儿童传说的组成部分了。
公元1821年,美国出版了一本为儿童所写的读物,其中有一首诗写的就是圣诞老人。之后,美国的几个诗人借用了这个形象继续创作。到了20世纪,随着动画片和电影的普及,圣诞老人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那位原教旨式的老教士就彻底隐藏在了历史迷雾中。他本人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已经成为了这个消费时代的被消费对象。如果他知道了,一定会吓一跳的。
他更吓一跳的是,基督教也不再是当年他参与的基督教,那时的基督教充满了迷信、偏执和对人权的不尊重,可是,经过了一千多年,基督教已经学会了尊重多元,它仍然宣扬上帝,但已经没有力量强迫人们服从。比基督教后起的伊斯兰教也在经历同样的演化,只是,伊斯兰教要像基督教一样学会宽容与和解,可能还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但人们应该充满信心,它迟早要学会宽容的。
我一般不喜欢谈论社会规律,因为任何谈论社会规律的人,都想利用他脑袋中的偏执观念来当做规律改造世界,最终却把世界搅得一团糟。但这里,我还是忍不住想,人类从偏执到宽容,也许,的确是一条消极的规律,这个规律不能用于改造世界,却让人们感到会心和宽慰。
作者郭建龙:曾经的IT工程师、财经记者。科技专栏作家。近年行游世界,有经济、历史、文化等多领域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