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北美当地时间4月22日,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受权代表美国政府和国务院宣布,将自5月2日起取消针对部分伊朗石油买家的进口豁免。
一、继续拿石油开刀
2015年7月14日,美国、中国、法国、俄罗斯、英国、德国和欧盟与伊朗签署了确保防止核武器扩散的《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即“联合全面行动计划”JCPOA,简称“伊朗核协定”),根据这一协议,自2016年1月16日起联合国及相关各国开始逐步解除针对伊朗的部分制裁、禁运。
但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后不顾其他各签约国的强烈反对,执意在2018年5月8日宣布单边退出伊朗核协定,并自同年11月起全面恢复对伊朗的各项制裁,其他国家企业与伊朗进行包括进口石油在内的各项“违禁”交易,都随时可能遭到美方制裁。
迫于各方压力,美国当时宣布对8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印度、土耳其、日本、韩国、意大利、希腊、中国台湾)实行为期半年的石油进口制裁豁免,这一豁免到期日为2019年5月2日。
由于在特朗普和蓬佩奥宣布取消豁免时,意大利、希腊和中国台湾已停止从伊朗进口石油,因此受影响的将只有中、印、土、日、韩五国。
二、台面上和台面下的理由
台面上的理由自然照例是“伊朗破坏中东稳定”,具体说就是美国、以色列(通常还有沙特,但近来声调已有所降低)指责伊朗支持叙利亚大马士革当局和黎巴嫩真主党“从事恐怖活动”。
4月8日,美国宣布将伊朗革命卫队列入“恐怖组织”黑名单,当时所引用的也是同样理由。
在宣布取消豁免后,蓬佩奥表示“这样做是意在向伊朗施压,令其不得不‘像个正常国家般行事’”,稍早他还曾表示“只有继续不断施压才能迫使伊朗重返谈判”。
蓬佩奥还提及其在去年推动美国单边“退约”时所提及的“归零”,表示“这回可是要全面归零了”。
但许多观察家(不论其是否喜欢伊朗现政权)都指出,特朗普、蓬佩奥和另一个伊朗核问题上的鹰派代表人物--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博尔顿(John Bolton)不断对伊朗施压的真正目的,是“以压促变”,试图借此扼杀伊朗,或至少让伊朗变得在美国面前更“乖”一点。
不仅如此,特朗普上台后一直以美国-以色列-沙特阿拉伯“铁三角”,作为美国在中东战略的基石。
以色列因伊朗支持真主党和叙利亚大马士革当局,以及其弹道导弹等杀伤性武器的威胁,一直将之视作本地区最大假想敌。
刚刚连任的总理内塔尼亚胡更是长期以来一直反对伊朗核协定,甚至多次表示要对伊朗核目标实施“预防性打击”。
沙特则与伊朗存在民族(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宗教教派(逊尼派和什叶派)及地缘政治(波斯湾及霍尔木兹海峡控制权)、经济利益(石油市场份额)等诸多矛盾,向伊朗施压是“铁三角”间最谈得来的共同话题。
此前为给内塔尼亚胡助选、给以色列“撑腰”,特朗普先后让美国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驻以色列使馆迁到耶路撒冷、承认以色列对戈兰高地的主权要求,不但得罪了国际间许多国家(包括多数盟国),也让沙特处境尴尬。
此番美国重新对伊朗开刀,一方面可削弱这个在美国朝野敌视感很强的宿敌,一方面也能同时取悦以色列和沙特,令颇受动摇的“铁三角”稍稍趋于稳固。
三、赞少“弹”多,特朗普此举可能适得其反
自伊朗革命导致巴列维王朝下台以来,美国政界和社会对伊朗就存在猜疑和敌意。因此,尽管特朗普的许多内政外交政策近来饱受国内争议,但唯独对伊朗层层加码的施压,在国会山很少遭遇阻力。
以色列和内塔尼亚胡照例是持支持态度的:后者声称,美国此举“对增加给伊朗‘恐怖主义政权’的压力十分重要”。
另一个“受益者”沙特则相对低调,仅由能源部长法利赫发表声明,称沙特“将与其他石油生产商合作,确保消费者能获得足够供应,同时确保全球石油市场不至失衡”。
但其他大多数国家则普遍表现得不以为然。5个前“豁免国”中,中国和土耳其先后表示批评和“不会照办”。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耿爽表示,中国反对美国所实施的单边制裁和所谓“长臂管辖权”,中国与伊朗的合作是公开、透明、合法的,因此应该得到尊重,中国致力于维护本国企业合法权益,并将在维护全球能源市场稳定方面发挥积极和建设性作用。
土耳其外长卡乌索戈鲁表示,土耳其将不会执行美国单方面的制裁,批评制裁“不会有助于地区和平、稳定,并将伤害伊朗人民”。
四、缘木求鱼也不在乎?
伊朗经济严重依赖石油出口,在重新制裁的压力下,过去一年间伊朗货币贬值约60%,国际投资大幅减少,国内市场出现肉类、药品、燃料等短缺。很显然,如果美国对伊朗制裁进一步收紧,伊朗国内的困境也将加剧。
但许多专家指出,伊朗苦心经营的“什叶派地带”,是伊朗地缘政治和国家安全的支柱性保障,是伊朗根本性战略利益。美国不论怎样施压,都难以迫使他们放弃这一在他们看来生死攸关的政策。
4月21日,伊朗宗教领袖哈梅内伊用更强硬的萨拉米取代本已很强硬的贾法里,出任革命卫队总指挥,后者上台伊始就表达了反美、反以立场,就是突出的例证。
专家们指出,此前伊朗宣布革命卫队为“恐怖组织”就起到了缘木求鱼、适得其反的效果,伊朗政府非但未因此软化,反倒变得更加强硬。
而伊朗政府、议会乃至舆论界许多原本持温和甚至批评政府立场的人,也因为民粹情绪被美国高压政策激怒,而被迫站到了伊朗政府一边。
不仅如此,正如许多国际观察家所指出的,鉴于特朗普政府单边毁约的“前科”,诸如“蓬佩奥12条”之类的美方要求也好,“重返谈判桌再谈个协定”也罢,对伊朗而言都毫无吸引力。
但特朗普似乎并不在乎这些副作用:近来他内政外交烦心事太多,堪称“重大阶段性成果”的寥寥无几,伊朗问题虽然是朵多刺的野花,却至少在国内政坛和“铁三角”不会导致自己出问题,还能带来不少支持。
但从国际反应来看,此举恐怕免不了“伤人一千,自损八百”的结果。
北美当地时间4月22日,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受权代表美国政府和国务院宣布,将自5月2日起取消针对部分伊朗石油买家的进口豁免。
一、继续拿石油开刀
2015年7月14日,美国、中国、法国、俄罗斯、英国、德国和欧盟与伊朗签署了确保防止核武器扩散的《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即“联合全面行动计划”JCPOA,简称“伊朗核协定”),根据这一协议,自2016年1月16日起联合国及相关各国开始逐步解除针对伊朗的部分制裁、禁运。
但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后不顾其他各签约国的强烈反对,执意在2018年5月8日宣布单边退出伊朗核协定,并自同年11月起全面恢复对伊朗的各项制裁,其他国家企业与伊朗进行包括进口石油在内的各项“违禁”交易,都随时可能遭到美方制裁。
迫于各方压力,美国当时宣布对8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印度、土耳其、日本、韩国、意大利、希腊、中国台湾)实行为期半年的石油进口制裁豁免,这一豁免到期日为2019年5月2日。
由于在特朗普和蓬佩奥宣布取消豁免时,意大利、希腊和中国台湾已停止从伊朗进口石油,因此受影响的将只有中、印、土、日、韩五国。
二、台面上和台面下的理由
台面上的理由自然照例是“伊朗破坏中东稳定”,具体说就是美国、以色列(通常还有沙特,但近来声调已有所降低)指责伊朗支持叙利亚大马士革当局和黎巴嫩真主党“从事恐怖活动”。
4月8日,美国宣布将伊朗革命卫队列入“恐怖组织”黑名单,当时所引用的也是同样理由。
在宣布取消豁免后,蓬佩奥表示“这样做是意在向伊朗施压,令其不得不‘像个正常国家般行事’”,稍早他还曾表示“只有继续不断施压才能迫使伊朗重返谈判”。
蓬佩奥还提及其在去年推动美国单边“退约”时所提及的“归零”,表示“这回可是要全面归零了”。
但许多观察家(不论其是否喜欢伊朗现政权)都指出,特朗普、蓬佩奥和另一个伊朗核问题上的鹰派代表人物--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博尔顿(John Bolton)不断对伊朗施压的真正目的,是“以压促变”,试图借此扼杀伊朗,或至少让伊朗变得在美国面前更“乖”一点。
不仅如此,特朗普上台后一直以美国-以色列-沙特阿拉伯“铁三角”,作为美国在中东战略的基石。
以色列因伊朗支持真主党和叙利亚大马士革当局,以及其弹道导弹等杀伤性武器的威胁,一直将之视作本地区最大假想敌。
刚刚连任的总理内塔尼亚胡更是长期以来一直反对伊朗核协定,甚至多次表示要对伊朗核目标实施“预防性打击”。
沙特则与伊朗存在民族(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宗教教派(逊尼派和什叶派)及地缘政治(波斯湾及霍尔木兹海峡控制权)、经济利益(石油市场份额)等诸多矛盾,向伊朗施压是“铁三角”间最谈得来的共同话题。
此前为给内塔尼亚胡助选、给以色列“撑腰”,特朗普先后让美国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驻以色列使馆迁到耶路撒冷、承认以色列对戈兰高地的主权要求,不但得罪了国际间许多国家(包括多数盟国),也让沙特处境尴尬。
此番美国重新对伊朗开刀,一方面可削弱这个在美国朝野敌视感很强的宿敌,一方面也能同时取悦以色列和沙特,令颇受动摇的“铁三角”稍稍趋于稳固。
三、赞少“弹”多,特朗普此举可能适得其反
自伊朗革命导致巴列维王朝下台以来,美国政界和社会对伊朗就存在猜疑和敌意。因此,尽管特朗普的许多内政外交政策近来饱受国内争议,但唯独对伊朗层层加码的施压,在国会山很少遭遇阻力。
以色列和内塔尼亚胡照例是持支持态度的:后者声称,美国此举“对增加给伊朗‘恐怖主义政权’的压力十分重要”。
另一个“受益者”沙特则相对低调,仅由能源部长法利赫发表声明,称沙特“将与其他石油生产商合作,确保消费者能获得足够供应,同时确保全球石油市场不至失衡”。
但其他大多数国家则普遍表现得不以为然。5个前“豁免国”中,中国和土耳其先后表示批评和“不会照办”。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耿爽表示,中国反对美国所实施的单边制裁和所谓“长臂管辖权”,中国与伊朗的合作是公开、透明、合法的,因此应该得到尊重,中国致力于维护本国企业合法权益,并将在维护全球能源市场稳定方面发挥积极和建设性作用。
土耳其外长卡乌索戈鲁表示,土耳其将不会执行美国单方面的制裁,批评制裁“不会有助于地区和平、稳定,并将伤害伊朗人民”。
四、缘木求鱼也不在乎?
伊朗经济严重依赖石油出口,在重新制裁的压力下,过去一年间伊朗货币贬值约60%,国际投资大幅减少,国内市场出现肉类、药品、燃料等短缺。很显然,如果美国对伊朗制裁进一步收紧,伊朗国内的困境也将加剧。
但许多专家指出,伊朗苦心经营的“什叶派地带”,是伊朗地缘政治和国家安全的支柱性保障,是伊朗根本性战略利益。美国不论怎样施压,都难以迫使他们放弃这一在他们看来生死攸关的政策。
4月21日,伊朗宗教领袖哈梅内伊用更强硬的萨拉米取代本已很强硬的贾法里,出任革命卫队总指挥,后者上台伊始就表达了反美、反以立场,就是突出的例证。
专家们指出,此前伊朗宣布革命卫队为“恐怖组织”就起到了缘木求鱼、适得其反的效果,伊朗政府非但未因此软化,反倒变得更加强硬。
而伊朗政府、议会乃至舆论界许多原本持温和甚至批评政府立场的人,也因为民粹情绪被美国高压政策激怒,而被迫站到了伊朗政府一边。
不仅如此,正如许多国际观察家所指出的,鉴于特朗普政府单边毁约的“前科”,诸如“蓬佩奥12条”之类的美方要求也好,“重返谈判桌再谈个协定”也罢,对伊朗而言都毫无吸引力。
但特朗普似乎并不在乎这些副作用:近来他内政外交烦心事太多,堪称“重大阶段性成果”的寥寥无几,伊朗问题虽然是朵多刺的野花,却至少在国内政坛和“铁三角”不会导致自己出问题,还能带来不少支持。
但从国际反应来看,此举恐怕免不了“伤人一千,自损八百”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