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s jpg

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新依赖型扩张主义的印度
当前位置:首页 > 周边字号:

新依赖型扩张主义的印度

新依赖型扩张主义的印度
2018-03-01 10:01:21
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作者: 张家栋
关键词:印度 点击: 我要评论
印度教民族主义情绪上升以及美国、日本等拉拢印度力度上升等因素的影响,印度开启了一轮更加积极主动的对外政策,对南亚和北印度洋地区的控制力度上升,还致力于把印度的影响范围扩大到传统范围以外,从而体现出显著的扩张主义倾向。

  1961年,印度出兵吞并了被葡萄牙统治了400多年的果阿、达曼和第乌地区。1962年,印度侵入中国McMahon Line以外地区但被击退。1962年,印度吞并了尼泊尔卡拉帕尼地区(Kalapani)。1975年,印度吞并了锡金。1990年,印度曾试图吞并不丹。除此以外,1971年,印度与巴基斯坦关于土尔土克地区(Turtuk)的争端,1972年印度与孟加拉国关于亭毕各哈地区(TinBigha)的争端,2006年印度与不丹关于杜尔斯地区(Duars)的争端中,都曾有强力吞并的行为。印度的扩张不仅局限在南亚次大陆,在更广泛的印度洋地区也有体现。

  印度对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和塞舌尔(Seychelles)的干涉记录表明,为了维护印度的战略利益,只要能力许可,印度是会直接使用武装力量的。尤其是1987年至1989年,印度出兵斯里兰卡,最高时达到10万大军。这个行动虽然是应斯里兰卡政府所谓的邀请,但其充当地区警察的霸权雄心还是非常清晰的。印度的扩张视野甚至还会投向遥远的南印度洋地区。1983年,印度还曾试图入侵毛里求斯(Mauritius)以“防止”可能发生的针对亲印政府的军变。因此,在整个冷战时期,印度虽然遭受了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的失败,但是其整体对外行为仍然是非常积极主动的。

  2印度新扩张举动的主要基础

  冷战结束以后,印度曾面临严峻的战略挑战:一是苏联解体,印度的最强有力战略后援消失了;二是中国快速崛起,印度的相对战略地位快速下降。在这两个因素的综合作用之下,印度的对外战略在冷战后曾一度非常消极被动。但进入新世纪以后,印度通过调整对外战略,逐渐从美国和日本获得国际战略资源。2014年印人党政府上台以后,印度实施了更加积极主动的对外战略,扩张特征再度显著。与历史上印度直接出手、出兵的传统扩张主义相比,当前印度的对外扩张行为,则是以非领土领域为主要战场、以大国间运营为主要手段的新扩张主义。

  印度新扩张举动的思想基础。印度虽被认为是温和、和平的国家,但并不缺少扩张主义的思想基础。印度教民族主义(Hindutva,Hindu Nationalist)、曼荼罗主义(Mandala)和民主主义,是印度扩张的主要思想来源。印度教民族主义是印度建国的主要思想基础之一,是推动印度追求“自然边疆”、扩大领土范围的主要思想来源。

  印度教民族主义不仅影响印度新政府的国内政策,也影响其对外政策。一是,影响印度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盟友或同盟是印度在对外关系中长期排斥或回避的一个概念,但印度教古老理念“大家是兄弟”(universal brotherhood)却为印度式同盟体系提供了思想来源。印度经常不以主权原则看待邻国,尤其是北方小邻国。印度第一任总统普拉萨德(Raiendra Prasad)就认为:“印度与尼泊尔的关系是一种超越肉体的精神关系。”不仅对尼泊尔,印度还经常公开表达对生活在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斯里兰卡等国印度教徒状况的关注,并将这种关注与具体外交政策结合在一起。曼荼罗主义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曼荼罗主义相当于中国人所说的“远交近攻”,来源于佛教对宇宙的一种理解与解释,原型来自古印度婆罗门教。印度古代政治家、思想家考底利耶(Kautilya,公元前350~275年)在《政事论》(Arthashastra)中对这种思想进行了系统论述,认为国际关系就是一种以征服者为核心的动态等级体系,邻国是天然的敌人,而敌人的敌人又是天然的盟友,对当代印度外交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这种思想对印度决策层有重要影响。“除了甘地以外,印度的著名领导人都为考底利耶所倾倒”。

  印度时任外长慕克吉(Pranab Mukherjee)曾称,“印度现在的外交政策,根据实际环境可以扩展成一系列的圆圈,从近邻一直扩展延伸开来。”印度外交,就是经营自己所在内圈,排斥其他国家、尤其是相邻大国对自己势力范围的影响与渗透。民主主义思想也是印度扩张倾向的一个重要思想基础。

  民主主义自认为是一种普世价值,应该在世界范围内推广与复制,本身就是一种扩张主义的价值观。在独立期间,印度就是以民主化为手段和借口,打击了要求独立或高度自治的土邦王公,干涉了这些土邦的内部事务。在独立以后,印度利用自己在文化和教育方面的优势,经常动员邻国民众的反政府情绪,甚至直接操纵邻国的国内政治生活。1975年印度吞并锡金、2013年操纵不丹选举、2015年初干涉斯里兰卡大选以及2015年印度对尼泊尔进行软禁运,都是借助民主程序或以民主为借口而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以民族主义为内核的民主主义,成为印度新扩张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和作用渠道。

责任编辑:
新依赖型扩张主义的印度

新依赖型扩张主义的印度

2018-03-01 10:01:21
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作者: 张家栋
关键词:印度 我要评论
印度教民族主义情绪上升以及美国、日本等拉拢印度力度上升等因素的影响,印度开启了一轮更加积极主动的对外政策,对南亚和北印度洋地区的控制力度上升,还致力于把印度的影响范围扩大到传统范围以外,从而体现出显著的扩张主义倾向。

  印度可能是世界上最难认识的国家,是一个经常被“误解”的国家,从内政到外交都如此。在内政方面,印度自称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在殖民主义时期就开始实施西方式的选举政治;但是政治民主的最基本前提“人人平等”,到现在都没有实现。印度早就实现公民的选举权,但是生存权这种最基本的个人权利,到现在也没有真正得到保障。在外交领域,印度经常拥有非常好的形象。最近,美国国务卿蒂勒森还夸奖印度是一个“可靠的伙伴”。

  但是,周边国家对印度的评价,经常使用的却是“欺凌”(bullying)、霸权(hegemonic)、践踏(meddling)和侵略(intrusive)等词汇。作为一个长期公开挑战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国家,作为一个长期致力于控制甚至吞并邻国的国家,印度对政治学理论和国际政治理论来说都是一个难题,是当今世界政治复杂化和认识混乱的一个典型案例。

  1印度独立后的对外扩张记录

  在传统上,印度不是一个扩张冲动强烈的国家。与此相反,印度历史是由一次次的被征服所填满的。今天印度赖以存在的宗教、文化、社会和政治结构,基本都是由古到今的外来入侵者所留下来的。那个与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和古代中国并列的原创型古代印度文明,早就消失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之中,对今日印度的影响已无限接近于零。这一历史形成了印度内向、温和和包容的传统文化。但是自从英国殖民时期以来,印度逐渐接受了殖民主义世界观,开始以国家、霸权等身份来看待自己。英国离开印度以来,英国式思维成为印度式思维,并成为印度建国和发展的重要思想来源,这也导致了印度的对外扩张。

  印度独立建国时期的领土扩张行为。印度的领土扩张是以吞并土邦为起点的。印度是一个文化和地理名称,很少有政治统一的经历。在英属印度时期,英国在印度实行一国多邦制,很多领土并没有由英国直接控制,而是名义上的独立土邦。土邦由王公(Maharaja)、王侯(Thakur)和行政长官(Nawab)所统治,高度自治,但必须与英国签订条约,接受英王的共主地位和承认英王为领地的最高统治者。

  英国人离开时,不仅留下了印度和巴基斯坦,还留下562个大小不等的土邦。这些土邦小的只有几平方英里大,大的如海德拉巴德(Hyderabad),拥有1700万人口、21.2万平方公里领土,足以建立起一个主权国家。在法理上,这些土邦也有权选择自己的归属。一些中小邦则试图成立次大陆土邦邦联,成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以外的第三个政治实体。

  但是在权力移交前夕,蒙巴顿勋爵(Lord Mountbatten)和印度副总理兼内政部长帕特尔(Sardar Patel)呼吁这些土邦加入印度。国大党于1947年6月15日发表声明,拒绝了土邦王公们关于使土邦成为独立国的要求。由于地理和文化原因,到1947年8月15日,绝大部分土邦都选择加入了印度。

  但是,一些大的邦和穆斯林为主的邦,则有不同的选择。博帕尔(Bhopal)、特拉凡考(Travancore)、海德拉巴(Hyderabad)、印多尔、克什米尔等土邦先后声明自己是独立国。贾纳加德(Junagadh)邦纳瓦布(Nawab)是穆斯林,所以选择加入巴基斯坦。但是该邦的民众以印度教徒为主,发动起义建立过渡政府并要求加入印度。最终,印度于1947年11月接手了贾纳加德邦的管理权。海德拉巴德邦尼扎姆(Nizam)奥斯曼·阿里·汗(Osman AliKhan)宣布独立建国,但印度发起一次警察行动,于1948年9月吞并了该邦。

  克什米尔更加特殊,国王哈里·辛格(HariSingh)为印度教徒于1947年10月宣布加入印度;但民众以穆斯林为主,想加入巴基斯坦或独立建国。最终,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控制了部分克什米尔,直到今天。1949年,最后三个土邦,特里普拉(Tripura)、曼尼普尔(Manipur)和巴纳拉斯,也加入印度联邦。就这样,印度通过不同的手段,基于不同的原则,利用印巴分治协议和独立建国的机会,实现了英国殖民者都没有实现的领土目标。

  印度建国后的扩张行为。如果说印度独立、建国期间的领土吞并行为尚可以被理解的话,那么建国以后对周边中小邻国的吞并、控制与侵略行为,就更具有明显的扩张主义特征。在印度看来,尼泊尔、不丹和锡金三国的地位,甚至是中国 Tibet地区,都与其境内的土邦是一样的,或是高度类似的。因此,独立以后,印度继续在周边地区实施扩张主义行为。1951年,印度吞并了藏南地区。当时,解放军尚在进藏途中,中国中央政府尚未在 Tibet建立完全主权统治地位,而印度也尚未承认 Tibet是中国的一部分。因此,当时印度吞并藏南的行为在印度看来只是吞并了 Tibet的部分领土。

  1961年,印度出兵吞并了被葡萄牙统治了400多年的果阿、达曼和第乌地区。1962年,印度侵入中国McMahon Line以外地区但被击退。1962年,印度吞并了尼泊尔卡拉帕尼地区(Kalapani)。1975年,印度吞并了锡金。1990年,印度曾试图吞并不丹。除此以外,1971年,印度与巴基斯坦关于土尔土克地区(Turtuk)的争端,1972年印度与孟加拉国关于亭毕各哈地区(TinBigha)的争端,2006年印度与不丹关于杜尔斯地区(Duars)的争端中,都曾有强力吞并的行为。印度的扩张不仅局限在南亚次大陆,在更广泛的印度洋地区也有体现。

  印度对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和塞舌尔(Seychelles)的干涉记录表明,为了维护印度的战略利益,只要能力许可,印度是会直接使用武装力量的。尤其是1987年至1989年,印度出兵斯里兰卡,最高时达到10万大军。这个行动虽然是应斯里兰卡政府所谓的邀请,但其充当地区警察的霸权雄心还是非常清晰的。印度的扩张视野甚至还会投向遥远的南印度洋地区。1983年,印度还曾试图入侵毛里求斯(Mauritius)以“防止”可能发生的针对亲印政府的军变。因此,在整个冷战时期,印度虽然遭受了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的失败,但是其整体对外行为仍然是非常积极主动的。

  2印度新扩张举动的主要基础

  冷战结束以后,印度曾面临严峻的战略挑战:一是苏联解体,印度的最强有力战略后援消失了;二是中国快速崛起,印度的相对战略地位快速下降。在这两个因素的综合作用之下,印度的对外战略在冷战后曾一度非常消极被动。但进入新世纪以后,印度通过调整对外战略,逐渐从美国和日本获得国际战略资源。2014年印人党政府上台以后,印度实施了更加积极主动的对外战略,扩张特征再度显著。与历史上印度直接出手、出兵的传统扩张主义相比,当前印度的对外扩张行为,则是以非领土领域为主要战场、以大国间运营为主要手段的新扩张主义。

  印度新扩张举动的思想基础。印度虽被认为是温和、和平的国家,但并不缺少扩张主义的思想基础。印度教民族主义(Hindutva,Hindu Nationalist)、曼荼罗主义(Mandala)和民主主义,是印度扩张的主要思想来源。印度教民族主义是印度建国的主要思想基础之一,是推动印度追求“自然边疆”、扩大领土范围的主要思想来源。

  印度教民族主义不仅影响印度新政府的国内政策,也影响其对外政策。一是,影响印度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盟友或同盟是印度在对外关系中长期排斥或回避的一个概念,但印度教古老理念“大家是兄弟”(universal brotherhood)却为印度式同盟体系提供了思想来源。印度经常不以主权原则看待邻国,尤其是北方小邻国。印度第一任总统普拉萨德(Raiendra Prasad)就认为:“印度与尼泊尔的关系是一种超越肉体的精神关系。”不仅对尼泊尔,印度还经常公开表达对生活在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斯里兰卡等国印度教徒状况的关注,并将这种关注与具体外交政策结合在一起。曼荼罗主义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曼荼罗主义相当于中国人所说的“远交近攻”,来源于佛教对宇宙的一种理解与解释,原型来自古印度婆罗门教。印度古代政治家、思想家考底利耶(Kautilya,公元前350~275年)在《政事论》(Arthashastra)中对这种思想进行了系统论述,认为国际关系就是一种以征服者为核心的动态等级体系,邻国是天然的敌人,而敌人的敌人又是天然的盟友,对当代印度外交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这种思想对印度决策层有重要影响。“除了甘地以外,印度的著名领导人都为考底利耶所倾倒”。

  印度时任外长慕克吉(Pranab Mukherjee)曾称,“印度现在的外交政策,根据实际环境可以扩展成一系列的圆圈,从近邻一直扩展延伸开来。”印度外交,就是经营自己所在内圈,排斥其他国家、尤其是相邻大国对自己势力范围的影响与渗透。民主主义思想也是印度扩张倾向的一个重要思想基础。

  民主主义自认为是一种普世价值,应该在世界范围内推广与复制,本身就是一种扩张主义的价值观。在独立期间,印度就是以民主化为手段和借口,打击了要求独立或高度自治的土邦王公,干涉了这些土邦的内部事务。在独立以后,印度利用自己在文化和教育方面的优势,经常动员邻国民众的反政府情绪,甚至直接操纵邻国的国内政治生活。1975年印度吞并锡金、2013年操纵不丹选举、2015年初干涉斯里兰卡大选以及2015年印度对尼泊尔进行软禁运,都是借助民主程序或以民主为借口而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以民族主义为内核的民主主义,成为印度新扩张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和作用渠道。

  经济增长预期。印度新扩张主义对外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对其自身国力增长的乐观预期。自从2015年以来,印度经济增速在大国中领先,25年来首次领先中国,国际社会“吹捧印度、唱衰中国”的论调再次泛起。印度中央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印度GDP同比增长7.6%,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大型经济体。

  印度认为,印度的经济优势主要在于:一是人口优势。据统计,2013年时印度人口12.5亿,平均年龄26岁,是大国中最年轻的,潜在劳动力供给充足,且成本比较低。二是语言优势。印度曾是英国最大的殖民地,也因此成为世界第二大英语国家,约有2亿人的日常语言是英语。这使得印度精英更易与国际主流社会接轨,为印度经济编织了一个良好的国际网络。三是国际政治优势。印度与几乎所有大国关系良好,西方国家也乐于看到印度经济发展,期待一个更加平衡的世界经济格局。因此,西方国家才会周期性吹捧印度发展前景,对印度的高科技转移门槛也相对较低。

  这些都给了印度强烈的经济自信心。莫迪在竞选时曾称,我们关注的不应是2万亿美元GDP,而应是20万亿美元。印度国家转型研究院(NITIAayog)则给了莫迪总理一个注脚:如果印度能够保持7~10%的年增长率,在15年内印度GDP将达到8万亿美元。按照这个速度,到2040年前后,印度可以成为20万亿美元经济体,实现莫迪总理设定的国家发展目标。

  对自身的大国定位。印度对自身的大国定位,主要来源于英国的殖民主义历史。一是,殖民主义历史给印度留下一个国家理念。英国殖民者把印度从一个地理概念变成一个政治单位。

  印度独立以后,在国内继承了英国殖民主义政府体系,也继承了英国的外交遗产和逻辑。开国总理尼赫鲁就曾称自己是“统治印度的最后一个英国人”。印度政要们以英属印度的继承人自居,对主权国家印度与英属印度(帝国)的国际角色不加区分,主张大印度思维,认为印度自然要继承英印在南亚前殖民地,甚至包括英印曾在在中国 Tibet拥有的一些特权。二是殖民主义历史给印度留下一笔地缘政治财富,使印度成为南亚的交通、教育中心。正是基于殖民主义传统,印度才会对周边中小国家施加影响甚至是控制。

  早在独立前夕,印度领导人尼赫鲁就在《印度的发现》一书中称:“印度以它现在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销声匿迹。”在尼赫鲁等印度领导人看来,印度不是一个南亚地区内国家,而是应与美国、苏联和中国相提并论的世界大国。因此,斯蒂芬·科恩认为,尼赫鲁“一直致力于创造机会让印度在世界舞台上一展丰采”。这一思想对印度的影响直到今天。

  1998年印度核爆炸以后,印度成为一个事实上的核武器国家,大国感觉再度强化。2001年,印度内政部长阿德瓦尼宣称,“20世纪属于西方,中国在21世纪想成为世界的领导,但本世纪未来的岁月属于我们印度。”2014年,印人党再度上台,莫迪总理事实上已经将印度定位为一个世界大国,提出要成为世界大国的“印度梦”,称“印度已作好准备承担全球伙伴责任”。在这一背景下,印度开始调整传统的不结盟政策,缺席不结盟运动委内瑞拉峰会,拉近与美国和日本的关系,为印度成为美国“非北约重要盟友”打开了大门。

  3印度新扩张倾向的主要手段

  为了实现新扩张主义目标,印度采取了“平行轨道战略”(parallel track strategy),又称多支点外交战略(Multi-Pivot Strategy)或多联盟外交(Multi-aligned diplomacy)。据此,印度要在不同领域与不同行为体同时互动,融各种利益和需求于一炉,以求印度国家利益和影响的最大化。整体来看,印度外交进行了以下调整与变化。

  从消极被动外交到积极主动外交。印度外交曾长期以消极反应式外交为主,很少主动提出倡议和议题,是规则的接受者(rule-taker)而不是规则制订者(rule-maker)。因此,在一些印度学者眼中,印度似乎曾坚决地抵制自己的崛起。[15]甚至有人认为,在辛格总理执政期间,是印度战略性的“失去的十年”。

  莫迪上台以后,把国内政治策略用在对外关系方面,改变了过去十多年的外交模式。一是提倡主动外交。莫迪总理“从第一天就开始主动”邀请南盟国家领导人出席自己的就职仪式。这种经典的“朝贡”仪式,体现了印度的影响力和地区雄心。印度外秘苏杰生(S.Jaishankar)称,“印度需要一个更加雄心勃勃的外交政策”。印度外交部长苏希玛·斯瓦拉吉(SushmaSwaraj)则强调,莫迪新政府的外交政策是“强硬的、主动的和敏感的”(strong,proactive,and sensitive)。

  总体来看,印度现政府对印度地缘地位的强调与利用,在以前只有英迪拉·甘地(Indira Gandhi)时期可以与之相比。印度还主动提出倡议、塑造国际议题。在世界贸易组织关于粮食安全的会议中,印度一改前国大党的政策,主动向富有国家的粮食补贴问题开战,不惜承担拒绝履约的不良国际形象。印度积极在国际舞台贴上印度标签,并成功推动联合国大会于2014年12月11日做出决定,将每年的6月21日设立为“国际瑜珈日”。

  印度还积极推动联合国安理会改革,积极接触、参与核不扩散出口控制机制和其他多边机制,以洗刷自己非法拥有核武器国家的不利形象,提高自身地位。2016年6月27日,印度成为“导弹技术控制机制”(MTCR)的第35个成员国。2017年6月,印度成为上海合作组织的正式成员国。虽然印度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愿望很难实现,尚未成为核供应国集团(NSG)正式成员国,但总体来看,印度在国际和多边领域的外交进展还是非常迅速的。努力影响、控制南亚中小邻国。南亚一直是印度外交的重要方向。为此,印度向南亚国家投入了很多外交资源。

  据统计,截止2016年初,印度在南亚国家、伊朗和缅甸9个国家共设立21个外交机构(大使馆、高专和总领事),平均每国2.3个,仅次于驻美国和加拿大的3.5个。2014后以来,印度进一步提升了周边地区的优先性和重要性。莫迪总理在上台100天内访问了不丹和尼泊尔。2015年6月,印度国会基于5月刚通过的《宪法》第100修正案,批准了早在1974年就签订的印度—巴基斯坦“陆地边境条约”(Land Boundary Agreement,LBA),为进一步发展印孟关系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对外援助是印度影响、控制南亚邻国重要手段。2015年至2016年,印度对外援助预算为973.58亿卢比(折合约1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在其中,南亚国家占援助预算的84%。仅仅是不丹,就在2015~2016年度从印度得到9.85亿美元的援助,占印度对外援助总量的62%,两国互为来源援助对象和援助来源国。2015年尼泊尔大地震发生以后,印度向尼泊尔提供7.5亿美元的信贷额度,用于地震后的重建项目。印度对孟加拉的援助也在增加。2015年和2017年,印度先后向孟加拉国提供20亿和45亿美元的信贷额度,另外5亿美元贷款额度专门用于孟加拉国的军事发展项目。通过这些援助,印度牢牢控制了周边中小国、尤其是尼泊尔和不丹的经济命脉。

  印度还通过南亚小多边建设,努力编织一个以印度为中心的地区联通网络。“孟不印尼次区域合作倡议”(Sub-regional Cooperation between Bangladesh,Bhutan,India and Nepal,BBIN)简称“孟不印尼”,是印度次区域、小多边合作的一个旗舰工程。2013年,印度提出“孟不印尼”倡议。2014年,莫迪总理上台以后,从国大党手中接过接力棒,加速推进这一倡议。根据印度的设想,“孟不印尼”将是一个涉及到公路、铁路、内河水运、航空和电力的综合性次区域联通体系。

  目前,“孟不印尼”成员国已达成第一份合作协议。2015年6月,印度、孟加拉、不丹和尼泊尔四国在不丹首都延布签订“机动车协议”(Motor Vehicle Agreement),但尚未得到不丹国会的批准。与此同时,印度也在推动印度—缅甸—泰国(IMB)的三边动机车协议,还在推动自己与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的联通计划,并试图在“环孟加拉湾多部门技术经济合作倡议”(BIMSTEC)框架下建设一个更大范围内的联通计划。印度还试图将联通升级到信息。2017年5月,印度发射了GSAT-9卫星,又称南亚卫星(South Asia Satellite),旨在通过为其他南亚国家提供太空服务,展示印度的太空技术发展成果、地区领导权和国际地位。

  所有这些倡议都有两个共同的特征:一是,没有巴基斯坦的参与;二是,没有任何比印度更强大国家的直接参与。如果再考虑到印度对“孟中印缅经济走廊”(BCIM-EC)的刻意回避和冷淡,可以发现,印度其实是以交通和能源合作为切入点,建立一个以印度为中心的多重地区联通网络。

  经营印太大周边。进入新世纪以来,东亚经济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其他地区,导致印度洋地区战略重要性上升。东亚主要经济体对印度洋航线的依存度很高,并有继续上升的趋势。中国进口石油的80%、日本和韩国进口石油的90%来自中东和非洲,必经印度洋航线。在此情况下,印度洋已经超过大西洋,成为世界上最具战略重要性的贸易通道,全世界2/3的石油运输和1/3的大宗货物贸易经过这里。

  为与新的国际地缘经济形势相对应,各大国都开始调整自己的战略设想,开始把印度洋和西太平洋视为一个相互关联、甚至是一个战略整体来看待。美国把太平洋司令部的范围从太平洋扩大到印度洋。中国提出海上丝绸之路,试图把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串联起来。地区中等强国,尤其是澳大利亚和印尼等,也更加重视自己在两洋身份,以图发挥地缘优势、提高国际地位。

  在这种大背景下,印度发现了自己的战略价值和机会,也给了印度在东亚、尤其是南海和西太平洋地区发挥更大作用的机会。印度早就开始把视野超出印度洋以外,提出了向东看(Look East)战略,并提出了相应的实施倡议和计划。莫迪上台以后,先将已存在十几年的“向东看”提升为“向东走”(Go East),后更进一步提升为“向东行动”(Act East),并加快了实施进程。一方面,印度加快原有的印度—缅甸卡拉延交通项目和印度—缅甸—泰国三国公路项目的建设速度,使印度在陆地上更好地与东南亚联接起来。

  另一方面,印度在印度—东盟对话中提出“特别目标交通工具”(Special Purpose Vehicle)概念,不仅要加强与东亚国家之间的陆路、海路、空中和网络联系,以加强与东亚国家之间的经贸与人文纽带,还以宣扬佛教为策略来构筑与东亚国家的新关系。印度还在推动湄公河—印度经济走廊建设,修建从印度的加尔各答到缅甸、泰国和老挝,最终抵达越南胡志明的公路,以图打通印度到太平洋的通道。为进一步整合相关力量,印度与日本合作提出了一个亚非增长走廊计划(AAGC),旨在把非洲地区的重要港口与印度在一起。2017年5月,印日两国承诺向亚非增长走廊投入400亿美元的初始投资。

  通过这些战略布局,印度一方面试图利用东亚国家的战略弱点,控制东亚国家的石油运输线以获得战略优势;另一方面,印度可以借机摆脱自己南亚地区国家的传统形象,重新树立一个大国形象,为进一步在世界范围内提高地位准备条件。

  投机大国关系。自从建国以来,印度就非常善于在大国间搞平衡外交。在1962年之前,印度曾是少有的能同时与美国、苏联和中国保持友好关系的国家。进入新世纪以后,印度延续了传统的平衡外交原则,与各大国之间维持等距离外交关系以保持自身的外交独立性。但自从莫迪总理上台以来,印度放弃了传统的等距离外交,试图同时与不同大国在不同领域发展更加密切的关系。但这种难度很高的对外新战略,在复杂的中美关系、美俄关系和中日关系面前很快面临阻力。目前,印度的大国外交政策,逐渐向借美日压中国、拉俄罗斯平衡中国的双轨外交方向发展。

  印美关系是印度实现大国梦想的关键,这一是因为意识形态因素。早在1958年,美国总统肯尼迪就声称,希望“印度在这场与中国的竞赛中获胜。”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每年向印度提供的援助曾高达6.7亿美元。二是因为,中国崛起使印美找到新的共同目标,印美两国再次在“中国威胁”面前建立起全球战略伙伴关系。三是因为,莫迪总理的政治基础具有亲美、亲西方基因。

  莫迪来自古吉拉特邦,该邦在美国拥有最大的印裔群体,也是莫迪竞选资金的重要来源,对莫迪的对美政策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为发展印美关系,印度逐渐放弃传统的不结盟外交原则,并逐渐把印美合作推向地缘政治领域。2015年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访问印度,在联合声明中称认识到“两国在亚太和印度洋地区促进和平、繁荣、稳定和安全方面有重要作用”。截止2017年初,印度与美国之间有40个政府间对话机制,把印美关系提升到历史最高水平。

  印日关系是印度外交的一个新重点。传统上,印度与日本关系虽然没有大的问题,但是也没有非常重要的合作领域。由于日本在核不扩散问题上的坚定立场,印日关系曾长期面临困难。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美国对印关系的调整,日本也相应调整了对印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印度与日本关系近年来发展迅速,已经从经贸合作,发展到核能合作、基础设施建设和军事领域。印日合作的基础是相似的地缘特征:都是中国的邻国,都是大国,都与中国有历史问题和现实矛盾。

  但总体来看,印度尚未放弃“战略自主”的目标。印度与不同大国的关系,采取分领域、分层次同时推进的策略。对于美国和俄罗斯,印度的目标主要是军事、安全和政治,着眼于全球层面的合作关系。对于日本和澳大利亚,印度的目标是经济和安全,日本有印度所需要的资金与技术,澳大利亚则有印度所需要的自然资源,主要在地区层面。对于中国,印度的目标主要在经济领域,试图从中国获得发展资金,视中国为经济领域的伙伴、地区问题上的竞争者以及全球性问题上的同行者。

  注重军事合作。印度一直维持着一个相当高的军费开支水平。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的数据,2016年印度军费开支共559亿美元,比上年增加8.5%,居世界第5位。与此相比,在2016年,印度GDP总量为2.3万亿美元,在世界各国中只居第7位。2016年度,印度的军费开支占GDP约为2.5%。除美国以外,印度是世界大国少有的军费开支/GDP比高于世界平均值2.2%的国家。

  在维持较高军费开支水平的同时,印度的国际军事合作逐渐增强。印度与美国和日本的军事关系都迅速上升。印度与美国签署“后勤交换协议备忘录”,达成“军事后勤盟友”关系。在未来,印度与美国还有可能达成“通信和信息安全备忘录”(CISMOA)和“地理空间情报基本交流合作协议”(BECA)。印度与美国在军品贸易、军事技术转移等方面继续推进。尤其是美国向印度出口战斗机、军用无人机和航空技术及相应关键装备等,把印美军事关系推向了一个新高度,增强了印度在印度洋地区的军事能力。印度与日本的军事关系也发展很快。2007年,印度在美国帮助下邀请日本参加马拉巴尔演习。2015年,日本成为马拉巴尔演习的正式成员国,马拉巴尔演习从美印双边发展到美印日三边演习。2016年,马拉巴尔演习在冲绳举行。目前,印日军事关系已从联合演习、副防长对话上升到军事装备和技术贸易的高度。

  印度在南亚印度洋地区外的军事存在也快速上升。2015年,莫迪总理访问斯里兰卡,成为28年来首次访问斯里兰卡的印度总理。在访问期间,印度国防部高级官员称,印度将向印度洋岛国“提供巡逻艇、侦察雷达和海洋制图服务”。据此,印度一改多年沉默,向毛里求斯出口了价值120亿卢比(合2亿美元)的13艘军舰,向斯里兰卡出口2艘巡逻舰,向缅甸出口一个损害控制模拟器(damage control simulator),并参与向菲律宾出口2艘护卫舰的计划。

  另外,印度还与塞舌尔进行海洋制图合作。印度不仅出口武器装备还将向印度洋岛国出口军事人员以“照顾印度所提供的军用资产”。印度升级版的东进政策,除了继续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政治经济联系之外,还强调发展与东南亚乃至东北亚国家的安全关系,宣布要对越南提供一笔5亿美元的防务贷款,提供战斗机飞行员培训服务以及提供10艘巡逻艇。在过去几年中,印度还参与了美国主导的在南海和东海的军事演习,自觉或不自觉地搭上了美国的战车。

  通过这些手段和调整,印度在过去几年中扩张了在相应地区的存在与影响,增强了与美国、日本等国家之间的战略合作关系,部分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4印度新扩张倾向面临的制约性因素

  印度正积极打好三张牌:一是潜力牌。印度利用规模和人口优势,利用印国内政治浪潮,激起各国对印度发展前景的想象,助推国际社会长期存在的吹捧印度的氛围,以获得更多的国际支持和投资。二是地缘牌。印度利用自己的地缘优势,扩张自己在南亚和北印度洋地区的影响。三是国际政治牌。印度利用一些国家恐惧中国的心理,借地缘战略议题来吸引大国对自己的关注,并借此谋求军事、政治和经济实利。但是,作为一个大国,其核心不是与其他大国的关系,而是自身实力,尤其是经济和军事实力。而在这些方面,印度仍然有很多的不确定性。

  印度的经济发展前景良好,但未来不确定。对于一个大国来说,经济实力、尤其是一个门类相对完备的工业体系,是支撑起国际地位的要素。从历史上来看,大国基本都是核心军事产品能够自给自足的国家。印度认识到这一点。莫迪总理上台伊始,就提出了“印度制造”(makeinIndia)倡议。2014年以来,印度经济快速增长,但发展制造业的目标仍然面临很多挑战:

  一是,印度面临文化局限。印度具有很多热带民族的类似文化特征,重后世主义的宗教信仰,轻现世成就与努力;善于个人表达,轻于实践与行动。很多印度家庭稍有些钱就要聘请司机和保姆,否则就不体面。这使得印度的官方失业率只有3.5%左右,比美国和欧洲还要低,但创造的制造业产值只占GDP的17%左右。与此相比,印度消费占GDP之比高达64%,不仅高于中国,也高于欧洲和日本,可用于再生产的财富积累严重不足。

  二是,印度面临制度局限。印度的多元文化和社会现实与民主政治相结合,造成印度政治透明与腐败并存、竞争与低效同在的现象。劳动法规、环保法规、征地法规和碎片的税收体系,长期困扰印度经济,并且很难根治。2017年7月1日,印度虽通过了全国范围的“商品和服务税法”,统一了税制,但具体要求落实状况还有待观察。

  三是,印度面临社会局限。印度没有经历现代社会革命,社会沿种性、宗教、语言、民族、种族和地域等传统界线展开,相互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有限。这限制了劳动力在不同职业与阶层之间的流动,打击了正常竞争,也削弱了不同群体之间相互合作与学习的潜能。

  四是,印度面临教育局限。在印度,高质量的精英教育体系与低质量的普通教育体系并存。这一体系在培养了大批国际化精英的同时,也让多数印度民众难以享受现代教育的福利。印度虽推行免费的基础教育,但识字率只有71%左右,是世界上最低的国家之一。同时,印度人口过于年轻,人口数量优势要想转化为劳动力红利,还需要很大的教育投入,也将与长期经济发展竞争有限的资源。

  这些局限和挑战使得印度对经济发展的期待虽然很高,但具体结果并不如意。2015年初,印度政府调整了GDP统计方法,把2012和2013年的GDP增长速度,分别从4.5%和4.7%,提高到5.1%和6.9%。基于这种新方法,印度公布的2014年GDP增速为7.4%,2015~2016财政年度为7.6%,在世界大国中居首位。但即使如此,印度GDP增速也没有达到2007~2009年时的历史高位。与日本、韩国和中国当年的经济表现相比,印度当前经济还谈不上是高速运行。并且,这轮增长主要来自以并购等为载体的外国投资外溢效应所致,主要流向金融和服务业,对印度急需的制造业促进仍然有限,这导致印度呈现出一种“无工作的增长”。在2015~2016财年,印度有组织部门的新增工作岗位,比2011年前相比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25%。这表明,到目前为止,印度经济还没有走到自己所期待的方向上。

  控制南亚小周边,遭遇邻国的抵抗。南亚周边地区国家是印度当前的外交重点,但也是印度面临的挑战和挫折最多的区域。一是,印度的巴基斯坦政策基本失败。莫迪总理上台之初,曾致力于促进印巴关系,两国都有一段时间的友善期,两国领导人也实现了互访。但由于双方国内外因素的困扰,印度拉拢巴基斯坦的意图没有实现。在软的一手无效以后,印度又开始对巴基斯坦施加强大的压力,但不仅没有使巴基斯坦屈服,反而导致了更多矛盾和边境冲突。印度通过给巴基斯坦贴恐怖主义标签以在外交领域孤立巴基斯坦的作法,也因为中巴经济走廊计划等而难以产生实效。

  印度与尼泊尔和斯里兰卡的关系,也经历了类似转变。2014年以来,印度曾花很大力气拉拢尼泊尔,但是一切努力都在2015年遭受挫折。由于尼泊尔宪法危机,印度不得不支持与尼泊尔政府相左的南部少数民族,从而导致印尼关系全面倒退。印度对尼泊尔实施了软禁运,导致两国关系和民众心理上的相互恶感达到历史新高点。尼泊尔从中国与印度之间的一个战略缓冲区,变成一个更愿意亲近中国的国家。

  斯里兰卡曾是印度外交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在2015年初的斯里兰卡大选中,印度通过外交、情报和非政府组织等多重渠道干涉斯里兰卡选举,直接出面整合泰米尔政治力量,实现了推翻拉贾帕克萨总统的目标,扶持了一个倾向于印度的西里塞纳政府。但是,印度破坏有力、建设不足,虽短期内干扰了中国与斯里兰卡之间的合作关系,但最终替代不了中国在斯里兰卡的发展功能。最终,斯里兰卡又开始向中国方向回转,印度的斯里兰卡攻略再度受挫。

  合作印太大周边,主导权不稳定。目前,印美和印日关系都比较红火,但并不能掩盖美国、日本与印度之间在战略目标方面的差异。美国和日本是希望发挥印度的战略潜力,来牵制、平衡中国,维持一个稳定的印太战略格局,从而维持自己的霸权或主导地位。但是印度的战略目标则不同,是要在利用美国和日本牵制中国的基础上,实现自己的崛起,至少实现自己主导印度洋地区的战略目标。这与美国和日本的战略期待是有根本差异的。

  这一战略差异目前还没有显现出来,这是因为印度与中国的力量差距还很大,还构不成对美国和日本的战略威胁。一旦印度发展到一定阶段,足以利用其地缘优势谋取在印度洋地区的霸权地位时,将会成为对美国和日本的新威胁。出于这一考虑,美日既希望印度有所发展,又不希望印度的发展脱轨。

  所以,在核能合作、军事合作等领域,美日、尤其是美国,一直坚持主导权,与印度追求军事和战略自主的动机相差很大。在这一问题上,澳大利亚一开始就表露出了与印度合作的犹豫与担心。作为印度洋地区的一个大国,作为美国的盟国,澳大利亚既要防止中国在印度洋地区崛起,又要防止印度称霸印度洋。在一定程度上,澳大利亚对印度的担忧,要高于对中国的担忧。这是因为,由于地缘因素,中国虽可能增加对印度洋地区的影响,但是很难主导这一地区。

  运营大国关系,复杂性初显。大国外交调整是印度当前获得美国和日本等大国支持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随着相关关系深入发展,印度维持大国关系稳定的努力也愈加困难。

  一是,美俄之间难以平衡。俄罗斯是印度传统的武器来源,也是印度的重要战略支点。印度曾试图在美俄间左右逢源,让美俄为自己竞价,以提高自己的战略和现实收益。但随着印美的逐渐走近,俄罗斯开始发展与巴基斯坦的关系,以敲打印度。2014年11月20日,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访问巴基斯坦,是1969年后首位访问巴基斯坦的苏联/俄罗斯国防部长。2016年,俄罗斯继土库曼斯坦和伊朗之后,表达了参与中巴经济走廊、使用瓜达尔港的兴趣。这对印度孤立巴基斯坦的作法,是一大挑战。

  二是,中美之间难以平衡。对于印度来说,一个理想的状态是:印美关系上升,但又不导致中印关系恶化,这样印度得到的就是战略净收益。但现实是:随着印度与美国和日本的走近,中国暂时放弃在印巴搞平衡外交的打算,通过中巴经济走廊计划等来振兴巴基斯坦。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印度从美国和日本得到的战略收益。

  三是,印度教民族主义与民主之间的关系难以平衡。印度教民族主义是印度现政府国内动员的一个重要工具,而民主则是沟通美国、日本和欧洲的重要媒介,但两者之间有矛盾关系。一方面,民族主义情绪影响到莫迪政府对美国及其西方国家的看法。莫迪总理民族自豪感很强,认为印度与美国关系是一种平等者之间的关系:如果美国有独立的能力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那么印度人也有独特的能力成为这个多元社会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这样印度将很难真正地加入西方阵营。另一方面,印人党的印度教民族主义色彩也影响到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印度的看法。2015年初,美国总统奥巴马多次发表讲话,对印度国内印度教民族主义情绪的上升表达关切与不满。特朗普总统虽然对意识形态和人权问题关注度比较低,但对于美国来说一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小 结

  当前,印度对外政策呈现出清晰的扩张主义特征。但由于力量局限,印度的扩张主义包括对华谋求战略平衡、搭美国和日本的便车以及追求地区主导地位三个部分,并非像传统扩张主义那样主要依赖自身力量的、独立的扩张主义。这种新的依赖型扩张主义,无论是在周边外交还是在大国外交领域,无论是双边层次还是在多边层次,都既有一些收益,也引起了国际社会对印度的更多关注。但是,这种不以国家实力为基础的扩张冲击能够延续多久,最终还取决于印度国内改革措施的成效,以及印度经济发展的具体结果,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可能也是美国、日本和其他西方国家愿意支持印度、发展与印度关系的真正原因:西方对印度的未来,可能比对中国更加放心。(注释略)

      原标题:印度的新扩张倾向-现状、特征与局限

责任编辑:
声明:凡注明来源"钝角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参与评论
新依赖型扩张主义的印度 会员

排行榜

热门关键词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