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s jpg

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巴基斯坦与阿富汗:冤家宜解不宜结
当前位置:首页 > 新兴国家字号:

巴基斯坦与阿富汗:冤家宜解不宜结

巴基斯坦与阿富汗:冤家宜解不宜结
2017-06-04 10:48:58
来源:世界知识期刊 作者: 林一鸣
关键词:巴基斯坦 阿富汗 难民 点击: 我要评论
尽管英俄“大博弈”以及美苏冷战的历史早已远去,但2014年美军大幅从阿富汗战场撤出,留下了远未实现和平稳定的阿富汗以及在亚洲内陆的“权力真空”,吸引着各方力量重新回到传统的擂台,一场新的“大博弈”似乎就要来临。

  5月5日,阿富汗与巴基斯坦在两国边境的查曼口岸爆发激烈交火,媒体报道称冲突至少造成巴方九人死亡、40人受伤,阿方四人死亡、37人受伤。但巴阿官方各自提供了不同的伤亡数据,巴军更是宣称在冲突中打死阿军50人、打伤100余人。双方互相指责对方应对此事负责,巴方称阿方对在该地进行人口普查的巴方工作组首先无故开火,阿方则称巴方人员越境进入了阿富汗。这次冲突是近两年来阿巴关系交恶的集中体现,也折射出两国关系中的根本矛盾及其背后的地缘斗争。阿富汗前总统卡尔扎伊曾将巴阿两国比喻成“孪生兄弟”,这对难兄难弟身陷亚洲内陆地缘纷争的漩涡之中,彼此困缚、难分难解。

  “杜兰线”是死结?

  此次边境冲突的直接原因正是阿巴在“杜兰线”上的争议。“杜兰线”即巴阿两国间两千余公里的实际边界线,巴方认为其为合法国际边界线,阿方则持否认态度。

  “杜兰线”是英俄“大博弈”的产物。进入19世纪以后,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日渐巩固后图谋北上,沙俄则在向中亚不断的扩张中急欲南下,使得曾经相隔遥远的两大帝国逐渐走向了同一个地缘博弈擂台、“亚洲的心脏”——阿富汗,从而拉开了“大博弈”序幕。此时英国已视印度为“帝国皇冠之宝石”,担忧俄国将攻取阿富汗作为南下侵印的跳板。为此,英国发动了两次英阿战争,武力胁迫与金钱收买并举,获得了“指导”阿富汗外交的权力。1893年,英属印度外交大臣莫蒂默·杜兰与阿富汗国王阿卜杜·拉赫曼签订《杜兰协议》,划分了英印与阿富汗之间“从瓦罕到波斯”的边界,即“杜兰线”。此后的数十年中,英国人通过武力及多个双边文件维持了阿方对“杜兰线”的承认,并部分地对“杜兰线”进行了勘界落实,同时在“杜兰线”英印一侧设立了西北边境省和俾路支斯坦省进行统治。

  1947年英国结束对印度的殖民统治,并依照“蒙巴顿方案”实行印巴分治。根据英印颁布的相关法律文件规定,俾路支斯坦省归属于巴基斯坦,西北边境省则经公民投票加入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在事实上继承了英印西北四省及相邻土邦的领土,故而巴方认为也继承了“杜兰线”为巴阿两国的合法边界。但阿方则持否定态度,一是认为“杜兰线”的法律地位不明,且是英国殖民者强加于阿富汗,致使普什图人被一分为二;二是认为英国操控了西北边境省的公民投票,边境部落地区不属于印度分治的范围,不应只有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两种选项,还应有独立或加入阿富汗的选项。为此,阿富汗在巴基斯坦加入联合国的提案上投了反对票。

  普什图人跨阿巴两国而居,是阿富汗的主体族群,也是巴基斯坦四大族群之一,巴阿两国在“杜兰线”上的争议催生了所谓“普什图尼斯坦”的政治地理概念,客观上扩大了双方的主权领土争议。后来美苏在亚洲内陆地区的争夺又激化了这一争端。1953年,阿富汗达乌德政权上台,大力推行普什图民族主义,在“杜兰线”问题上采取冒进措施,并获得了苏联的支持。1955年,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和布尔加宁访问阿富汗,公开支持阿富汗对“普什图尼斯坦”的主张并提供多项援助。而巴基斯坦则在1954年与美国签订《共同防务援助协定》,并加入美国主导的《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次年又加入美国主导的《巴格达条约》。到上世纪70年代初,冷战格局变成苏攻美守,冷战气氛有所缓和,巴阿关系才得以回暖。在此期间,阿富汗在印巴两次战争中严守中立,客观上避免了巴基斯坦腹背受敌。1976年巴阿两国元首实现互访,一度出现了协商解决“杜兰线”及相关问题的契机。但1978年阿富汗爆发“四月革命”,局势急转直下。苏联担忧“失去”阿富汗,于1979年武装干涉阿富汗内政,由此引发长达十年的抗苏“圣战”,令巴阿错失了解决“杜兰线”问题的历史机遇。而且,大批“圣战”武装开始在“杜兰线”两侧自由穿梭,也在客观上消弭了“杜兰线”作为边界的意义。

  安全悖论

  “杜兰线”争议的背后则是巴阿两国间的战略互疑。

责任编辑:
巴基斯坦与阿富汗:冤家宜解不宜结

巴基斯坦与阿富汗:冤家宜解不宜结

2017-06-04 10:48:58
来源:世界知识期刊 作者: 林一鸣
尽管英俄“大博弈”以及美苏冷战的历史早已远去,但2014年美军大幅从阿富汗战场撤出,留下了远未实现和平稳定的阿富汗以及在亚洲内陆的“权力真空”,吸引着各方力量重新回到传统的擂台,一场新的“大博弈”似乎就要来临。

  5月5日,阿富汗与巴基斯坦在两国边境的查曼口岸爆发激烈交火,媒体报道称冲突至少造成巴方九人死亡、40人受伤,阿方四人死亡、37人受伤。但巴阿官方各自提供了不同的伤亡数据,巴军更是宣称在冲突中打死阿军50人、打伤100余人。双方互相指责对方应对此事负责,巴方称阿方对在该地进行人口普查的巴方工作组首先无故开火,阿方则称巴方人员越境进入了阿富汗。这次冲突是近两年来阿巴关系交恶的集中体现,也折射出两国关系中的根本矛盾及其背后的地缘斗争。阿富汗前总统卡尔扎伊曾将巴阿两国比喻成“孪生兄弟”,这对难兄难弟身陷亚洲内陆地缘纷争的漩涡之中,彼此困缚、难分难解。

  “杜兰线”是死结?

  此次边境冲突的直接原因正是阿巴在“杜兰线”上的争议。“杜兰线”即巴阿两国间两千余公里的实际边界线,巴方认为其为合法国际边界线,阿方则持否认态度。

  “杜兰线”是英俄“大博弈”的产物。进入19世纪以后,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日渐巩固后图谋北上,沙俄则在向中亚不断的扩张中急欲南下,使得曾经相隔遥远的两大帝国逐渐走向了同一个地缘博弈擂台、“亚洲的心脏”——阿富汗,从而拉开了“大博弈”序幕。此时英国已视印度为“帝国皇冠之宝石”,担忧俄国将攻取阿富汗作为南下侵印的跳板。为此,英国发动了两次英阿战争,武力胁迫与金钱收买并举,获得了“指导”阿富汗外交的权力。1893年,英属印度外交大臣莫蒂默·杜兰与阿富汗国王阿卜杜·拉赫曼签订《杜兰协议》,划分了英印与阿富汗之间“从瓦罕到波斯”的边界,即“杜兰线”。此后的数十年中,英国人通过武力及多个双边文件维持了阿方对“杜兰线”的承认,并部分地对“杜兰线”进行了勘界落实,同时在“杜兰线”英印一侧设立了西北边境省和俾路支斯坦省进行统治。

  1947年英国结束对印度的殖民统治,并依照“蒙巴顿方案”实行印巴分治。根据英印颁布的相关法律文件规定,俾路支斯坦省归属于巴基斯坦,西北边境省则经公民投票加入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在事实上继承了英印西北四省及相邻土邦的领土,故而巴方认为也继承了“杜兰线”为巴阿两国的合法边界。但阿方则持否定态度,一是认为“杜兰线”的法律地位不明,且是英国殖民者强加于阿富汗,致使普什图人被一分为二;二是认为英国操控了西北边境省的公民投票,边境部落地区不属于印度分治的范围,不应只有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两种选项,还应有独立或加入阿富汗的选项。为此,阿富汗在巴基斯坦加入联合国的提案上投了反对票。

  普什图人跨阿巴两国而居,是阿富汗的主体族群,也是巴基斯坦四大族群之一,巴阿两国在“杜兰线”上的争议催生了所谓“普什图尼斯坦”的政治地理概念,客观上扩大了双方的主权领土争议。后来美苏在亚洲内陆地区的争夺又激化了这一争端。1953年,阿富汗达乌德政权上台,大力推行普什图民族主义,在“杜兰线”问题上采取冒进措施,并获得了苏联的支持。1955年,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和布尔加宁访问阿富汗,公开支持阿富汗对“普什图尼斯坦”的主张并提供多项援助。而巴基斯坦则在1954年与美国签订《共同防务援助协定》,并加入美国主导的《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次年又加入美国主导的《巴格达条约》。到上世纪70年代初,冷战格局变成苏攻美守,冷战气氛有所缓和,巴阿关系才得以回暖。在此期间,阿富汗在印巴两次战争中严守中立,客观上避免了巴基斯坦腹背受敌。1976年巴阿两国元首实现互访,一度出现了协商解决“杜兰线”及相关问题的契机。但1978年阿富汗爆发“四月革命”,局势急转直下。苏联担忧“失去”阿富汗,于1979年武装干涉阿富汗内政,由此引发长达十年的抗苏“圣战”,令巴阿错失了解决“杜兰线”问题的历史机遇。而且,大批“圣战”武装开始在“杜兰线”两侧自由穿梭,也在客观上消弭了“杜兰线”作为边界的意义。

  安全悖论

  “杜兰线”争议的背后则是巴阿两国间的战略互疑。

  阿富汗位于亚洲内陆腹地通往印度洋的连接地带,一直受到多方力量的挤压和争夺。在“大博弈”时代,阿富汗不得不在两大帝国的夹缝间谋求自保。英国撤出印度之后,阿富汗敏锐地洞察到局势的变化,趁机向巴基斯坦提出了自由出入阿拉伯海的要求。这令巴方大为警惕,意识到“杜兰线”及所谓“普什图尼斯坦”问题的严重性,于是更加坚守“杜兰线”为合法边界、巴方一侧普什图人问题为内政问题,拒绝就此与阿方谈判,更不会交由国际裁决。尽管阿富汗在客观上力有不逮,此后对阿拉伯海出海口的要求逐渐淡化,但巴方始终不敢在“杜兰线”上掉以轻心。

  巴基斯坦的地缘处境也并不轻松。历史上,南亚次大陆西北部是一批批陆上征服者进入印度的关口,巴基斯坦首当其冲地承受着来自亚洲内陆的战略压力。现实中,巴基斯坦不仅不能以南亚次大陆为战略依托,反而面临着强劲的战略对手印度。巴基斯坦始终担心印度假道伐虢,从阿富汗对其实施“战略包抄”。冷战期间,印度与苏联结成了军事同盟,而阿富汗也获得苏联的支持,这更加令巴方感到担忧。1979年苏联武装干涉阿富汗事务,也促使了美国与巴基斯坦同盟关系升温。在巴方具体运作下,来自美国、海湾国家的援助源源不断地交付到阿富汗国内抗苏“圣战”武装手中。在此背景下,“战略纵深”的概念在巴基斯坦出笼。这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概念。首先,概念本身模糊不清,即巴基斯坦在阿富汗追求怎样的“战略纵深”,其是否具备军事意义。狭义来看,指的是以阿富汗为战略后方,巴基斯坦一旦遭到来自东南方向的打击可退至阿富汗境内实行纵深防御和战略迂回。广义来看,阿富汗是巴基斯坦连接中亚、中东“伊斯兰大后方”的陆桥。或者更宽泛地说,“战略纵深”意味着一个友好的阿富汗政府。这几种观点在巴国内都颇为流行,但莫衷一是。其次,巴国内对此批评颇多。要么认为阿富汗在军事上不足以支撑一个比其庞大的巴基斯坦在阿境内组织起有效防御,要么认为阿富汗政治上不足以对巴构成威胁,阿富汗在历次印巴军事冲突期间也从未对巴“背后插刀”。而且,这一概念也被包括阿富汗在内的其他国家视为巴基斯坦野心控制阿富汗的“证据”,深化了巴阿两国的战略互疑。

  然而,就在两国互相猜忌之时,“战略纵深”似乎正在以一种“可怕的形式”实现,即部分西方学者所谓的“塔利班斯坦”问题。阿富汗抗苏战争期间,“杜兰线”巴方一侧的部落地区成为“圣战”武装的大后方,从这里走出了包括后来阿富汗塔利班(阿塔)创始人奥马尔在内的诸多“圣战”领导人。在2001年阿富汗战争中,美国虽迅速打垮了塔利班政权,但并未击溃塔利班武装力量,后者越过“杜兰线”在巴境内部落地区落脚,并与当地极端武装相互掩护与渗透,后来便催生了所谓“巴基斯坦塔利班运动”(巴塔)。2014年,巴基斯坦政府与巴塔谈判破裂,巴军发起“利剑行动”进剿部落区,诸多极端组织又向阿富汗境内逃窜,并利用缺乏管控的“杜兰线”,持续对阿巴两国策动暴恐袭击。近来,巴方提出沿“杜兰线”修建隔离带,防止极端分子逃窜。但由于阿方担忧此举将在客观上固化“杜兰线”,巴方提议不仅未获得阿方谅解,反而触发了双方在边界上的紧张形势。

  阿方认为,巴方暗中支持阿富汗塔利班,希望借其实现自己的“战略纵深”目标。巴方则认为,阿方庇护巴塔,利用其破坏巴国内和平稳定,达到阿方自身乃至印度的战略目的。但事实是,如果不能有效管控“杜兰线”,跨境恐怖主义威胁将会只增不减。但战略猜忌无疑极大限制了巴阿的安全合作,甚至导致了当前的安全悖论。

  新的“大博弈”即将来临?

  尽管英俄“大博弈”以及美苏冷战的历史早已远去,但2014年美军大幅从阿富汗战场撤出,留下了远未实现和平稳定的阿富汗以及在亚洲内陆的“权力真空”,吸引着各方力量重新回到传统的擂台,一场新的“大博弈”似乎就要来临。

  一方面,巴方在美军大幅撤军之初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努力促成阿富汗政府与塔利班达成政治和解,获得美、阿方面的欢迎,阿巴关系一度快速升温。2015年7月,塔利班创始人奥马尔死讯曝光,导致和谈进程戛然停摆,阿巴关系转冷。此后,塔利班在阿境内攻势不减,令阿富汗政府对巴方愈加失望。2016年5月,美国无人机在巴境内击毙塔利班继任领导人曼苏尔,不仅致使和谈进程彻底陷入僵局,而且加剧了巴阿双方的矛盾,此前中、美、巴、阿四方达成的协调机制也再难为继,阿富汗和解进程前途更加渺茫。与此同时,美国与印度业已实现“战略握手”,双方安全防务合作不断深化。阿富汗现政府也一改此前对印度相对疏离的态度,阿印关系再度热络。

  另一方面,近些年阿富汗国内形势不断恶化,战乱有向北及中亚地区蔓延之势。中亚各国逐步调整了在军事上对俄防范的态度,转而希望加强与俄方合作,巩固与阿富汗交界地带的安全形势。不仅如此,俄罗斯也更主动参与阿富汗政治和解。今年4月,俄罗斯在莫斯科主持召开了阿富汗问题十一方会谈,中国、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伊朗及中亚五国代表与会。美方则拒绝参会,并指责俄方“另怀私心”。几乎同时,美军在阿富汗投放“炸弹之母”,随后到访阿富汗的美国总统国家安全顾问麦克马斯特透露出重新增兵的意向。此外,俄罗斯也警惕地关注着美印防务关系的演进,谨慎地发展着与巴基斯坦的关系。

  可以说,美国既不愿继续在阿富汗投入过多,又不甘于俄罗斯重返该地区,而俄罗斯则期待着趁美国力量收缩之际向此方向拓展力量,但亦有力不从心之处。美俄这场博弈无疑不会是单打独斗,巴基斯坦与阿富汗将不可避免地被卷入新一场地缘纷争之中,此不可不谓为两国关系中难以承受之重。

  然而,今天的世界已经不是帝国争霸的旧时代。对于中国而言,阿富汗及相邻的亚洲内陆地区是关系着中国边疆稳定、向西开发开放的前沿。因此,中国以“亲诚惠容”理念开展周边外交,加快建设中巴经济走廊,支持印度、巴基斯坦加入上海合作组织,与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搭建四国反恐协调机制,努力构建中国与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2016年11月,第71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关于阿富汗问题第A/71/9号决议,敦促各方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加强阿富汗及地区经济发展,呼吁国际社会为“一带一路”倡议建设提供安全保障环境。唯有共同发展和共同安全,方能构筑亚洲内陆地区的长治久安,打破所谓“大博弈”的历史魔咒。

  (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东南亚及大洋洲研究所研究人员)

责任编辑:
声明:凡注明来源"钝角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参与评论
巴基斯坦与阿富汗:冤家宜解不宜结 会员

排行榜

热门关键词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