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s jpg

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于洪君: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中国与世界
当前位置:首页 > 外交字号:

于洪君: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中国与世界

于洪君: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中国与世界
2021-06-10 17:04:43
来源:《国别和区域研究》 作者: 于洪君
关键词:中国外交 全球化 全球卫生 点击: 我要评论
大疫之后的国际社会会更加充分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明的差异性,更加理性地面对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的复杂性。文明共生仍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人类文明的互动与融合将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在这一背景下,如何看待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中国如何适时地调整对外政策?中国在国际社会将扮演何种角色?

  一、中美关系“准危机”已成世界大变局的重大变量之一

  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力量对比持续变化,世界战略格局深度调整,人类社会繁荣发展的重心开始东移。拥有5000年文明底蕴和巨大制度优势的中华民族全面复兴,通过和平发展而走向世界舞台中心,被公认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最大变量之一。与此同时,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美国破坏国际秩序,给人类社会带来难以预料的灾难性后果,成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最大变量之一。

  美国是一个以输出价值观和社会制度为“天赋使命”的传统型国家。冷战结束以来,美国经历了因“一超独大”而在国际舞台上“为所欲为”、因遭遇恐怖袭击而在世界各地“征伐无度”、因国内外矛盾集中爆发而陷入“战略恐慌”三大发展阶段。特朗普入主白宫,是美国陷入“战略恐慌”后各种极端思潮相互作用导致的无奈选择。其结果是:堆积如山的国内问题全面引爆,整个社会严重撕裂;错综复杂的对外关系加速崩塌,美国外交全面失序。弃约退群、经济制裁、军事威胁、定点清除,成为美国处理国际事务的常态化方式。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全球范围的“疫情阻击战”“经济复兴战”悄然打响。美国作为当今世界综合国力最强、肩负国际责任最大的国家,理应与中国摒弃分歧,寻求合作,共战疫情,承担一个世界大国肩负的责任,并履行相应义务。美国不断抬高两国在贸易、投资、金融、科技等领域开展务实合作的法律门槛,进而鼓动本国以及其他发达国家的企业退出中国。美国的真实意图,是要打造排除中国的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构建让中国无法参与的世界经济新格局和经贸合作新框架,将中国孤立于美国臆想的新的世界治理体系之外。

  受此影响,中国周边环境的复杂性、多变性与某些国家对华政策的两面性进一步彰显。

  在东北亚方向,朝鲜半岛局势依然扑朔迷离,南北关系再度趋紧。日韩关系未见改善,中日关系起伏不定,中日韩区域合作推而不动。

  在东南亚方向,个别国家不甘寂寞,借机滋事。美国等域外势力继续插手,导致南海地区战云密布,岛礁主权之争与海洋权益之争难以平息。虽然仍有国家坚持不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但经济发展借助中国、安全事务指望美国的二元化政策更加明显。另外,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在南海问题上越来越公开地追随美国。澳新两国的对华政策冲突色彩凸显,合作水平下降。

  在南亚方向,印度出于争夺地区霸权的诉求,坚持“武力开疆”旧思维,一方面与巴基斯坦等邻国冲突不断,另一方面不断在中印边境挑事,将两国关系推向战争边缘。在此背景下,印度从抵制“一带一路”合作,抵制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抵制中国推动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走向抵制中国商品,抵制“中国制造”,封禁中国应用软件,严控中方对印投资和双方进行的人文交流,并与美澳日等国共建所谓“印太同盟”,在“以邻为壑”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在西部与北部方向,中亚各国、俄罗斯和蒙古国对华继续保持睦邻友好、互利合作的良好态势。但个别国家对华友好的民意基础不够坚实,对华政策走向带有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三股势力”即分裂主义、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的活动时隐时现,我们不能掉以轻心。“一带一路”合作在该地区受多种因素制约,许多项目的落实与推进不尽如人意。

  二、疫情冲击后的世界将在变与不变的对冲中走向未来

  由于各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相去甚远,防控疫情的措施截然有别甚至相互冲突。近年来因新霸权主义恶性膨胀而受到严重冲击的世界秩序和国际关系,变得支离破碎。疫情如果长久笼罩世界则力量对比关系、地缘政治格局、大国关系框架、国际组织的地位和国际关系准则等,都将发生更加深刻而广泛的变化。但是,综观各种因素,辩证地、历史地、发展地看,无论世界形势如何动荡,全球治理如何转换,人类社会的基本属性和发展大势不会有颠覆性改变,只会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第一,人类社会相互依存、命运与共的本质属性不会改变,只会进一步彰显和强化。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与蔓延再次证明,作为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大规模传染病,对人类社会的攻击和危害,是不分民族与种族,不分国别与疆界的,也不论宗教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体系,不论国家治理形态和经济发展水平。作为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大规模传染病,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一定是人类社会的公敌!大疫面前,没有哪个民族能够独善其身,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幸免于难。人类社会目前所遭遇的是百年未遇的特大生存危机;世界各国所面临的是共同性灾难和挑战。

  今后,科技还会有更大突破,医疗保健水平还会不断提高。但在繁衍生息、走向未来的过程中,人类永远无法摆脱突如其来的冲击和灾难。面对共同威胁和挑战,各国人民除相互支持、彼此救助、风雨同行、和衷共济之外,别无其他选择。目前,全球抗疫格局已初步形成,虽然总体进展不尽如人意,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人类社会命运与共的意识已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和接受。大疫当前,世界各国安危相关、人类社会休戚与共的格局和意识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进一步巩固和强化。我们对此要有充分的信心。

  第二,世界各国彼此需要共谋发展的经济态势不会改变,只会进一步深化。人类社会早已成为密不可分的发展共同体,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生产生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虽然疫情极大地破坏了世界经济运行的整体节奏,导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出现断裂,但各国经济的互联性与互补性、世界经济的整体性与统一性,没有改变也无法改变。无论疫情本身如何发展,无论疫情给世界带来多大变化,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回到纯粹的主权经济时代,都不可能在离群索居的状态下独立生存。各国对世界市场的依存关系、对外部资源的供需关系,只会进一步加强,而不会有半点削弱。

  中国是一个拥有14多亿人口的巨大市场,是一个经济体系完整、工业门类齐全的制造业大国,是在全球贸易格局中举足轻重的第一货物贸易大国,更是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第二大的经济体。没有中国的广泛介入和深度参与,疫情冲击下的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不可想象,如同没有美国、欧洲、俄罗斯、沙特阿拉伯等共同参与,世界经济整体性难以维系一样。中国将以更加开放包容、更加积极进取、更加易于合作的建设性立场,全面参与新一轮经济全球化。

  第三,社会制度角逐与国际影响力之争不会改变,只会更加激烈和复杂。人类社会本来就是充满矛盾和冲突的对立统一体。具有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道路、不同管理模式的国家自然而然地会形成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对比、彼此竞争、优胜劣汰的竞争关系。进入近现代历史阶段后,民族国家间的竞争与角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这种经纬万端、变幻莫测的竞争与角逐,对整个国际关系发展进程,对人类社会前途命运,有着潜移默化但不可低估的深刻影响。

  第四,不同文明形态既彼此有别又互通互鉴的历史大势不会改变,但会有新的特点和内涵。人类社会自古就是由不同文明共同组成的历史集合体,当今时代的人类文明更加丰富多彩。世界各国只有各具特色才能更好地促进发展,只有平等相待才能取长补短、交流互鉴,只有开放包容才能获得兼收并蓄、协同发展的不竭动力。此次疫情在全球暴发,世界各国抗疫行动大不相同,不同文明形态的差异性、独特性、互通性、兼容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展示和释放。文明没有好坏优劣之分,只有地域区域之别,再次被复杂而具体的人类实践所证明。不幸的是,某些势力顽固持有的“文明优越论”,也在全球抗疫行动中得到了传播和放大,这也是有目共睹的。

  持续发展的“疫情阻击战”、“经济复兴战”和“舆论争夺战”,带给人类社会的最终警示是:世界各国必须加强联系与交流,相互学习和借鉴,而不是相互隔膜与排斥,彼此嘲笑与诋毁。人类社会应当懂得也终究会懂得:任何形态的人类文明都有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大疫之后的国际社会会更加充分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明的差异性,更加理性地面对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的复杂性。文明共生仍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人类文明的互动与融合将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三、中国应对外部环境复杂化要有长期而充分的准备

  在国际社会还没有找到战胜新冠病毒的济世良方的严峻形势下,面对如此复杂的国际形势与时代变局,中国国家领导人于2020年4月8日明确提出,我们“要坚持底线思维,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

  第一,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社会在繁衍生息、薪火相传、走向未来的曲折进程中,总要遭遇源自内部或外部的各种风险和危机,总会面对各种可以预见和无法预见的危难与挑战。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人类社会安全与发展利益密切交织、前途与命运彼此相关的本质属性和时代特点早有科学判断和思考,反复强调各国发展利益、安全利益的关联性和一致性。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主席在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首次向世界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倡议,呼吁国际社会树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意识。此后,他在许多场合,一再阐明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目前是、今后是、未来也会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基石,是中国参与国际事务、处理对外关系、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行动指南。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大流行后,中国国家主席与许多国家元首和国际组织领导人通电话,强调国际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团结合作,更需要维护多边主义,更需要坚持国际公正和道义。中国将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开展国际抗疫合作。中国将坚定不移地继续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灵活运用相关政策对待和处理涉外事务。中国与世界同在、与时代同行的意志与决心将凝成永恒。

  第二,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参与和推动全球性抗疫合作。由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国家治理体制不同、社会习俗和文化心理不同,面对无法预测和抗拒的重大灾难,世界各国并非都能独自应对。

  在2020年3月召开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上,包括中国在内的相关各方郑重承诺,要采取一切必要的卫生措施抗击疫情,及时分享各种资讯及共享研究所需资源,实行有针对性的财政政策,采取相关经济措施,执行担保计划,抵销此次疫情带来的社会和经济影响。习主席明确宣布,“中方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愿向其他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同时提出了“坚决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全球阻击战”“有效开展国际联防联控”“积极支持国际组织发挥作用”“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等一系列非常具有操作性的建议和主张。

  第三,要继续坚定不移地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在防止经济全球化倒退、探索建立新的经贸秩序、推进新型国际合作的过程中,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仍具有不可替代的示范价值和作用。展望未来“一带一路”作为中国和平发展的新选择,作为国际社会合作共赢的新范式,仍可带动世界各国摒弃社会制度差异,超越意识形态纷争,最大限度地实现发展理念对接、政策法规对接和机制体制对接。

  总而言之,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性大流行,标示着人类社会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人类社会自身生存方式与发展方式,正在发生并将持续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世界力量对比、国际战略格局、全球治理体系和地缘政治环境可能呈现许许多多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新情况、新特点和新局面。2020年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中国人民是拥有伟大创造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这些未曾被预料到和以后也无法被全部预料的巨大变化,我们已经形成了这样一种科学判断和战略思考,即“我们所遇到的许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

  基于这样的判断和思考,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族人民,有信心也有能力应对国际风云变幻,有信心也有能力在国际舞台上进一步树立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开明、开放、包容、合作的良好形象,进一步增强中国道路、中国成就、中国贡献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老的中华文明将通过“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通过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共同发展、融合发展,加速成长为更加优秀、更加先进的现代文明。中华民族与世界风雨同舟的历史进程,也将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作者系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中国前驻乌兹别克斯坦大使,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

责任编辑:昀舒
于洪君: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中国与世界

于洪君: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中国与世界

2021-06-10 17:04:43
来源:《国别和区域研究》 作者: 于洪君
大疫之后的国际社会会更加充分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明的差异性,更加理性地面对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的复杂性。文明共生仍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人类文明的互动与融合将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在这一背景下,如何看待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中国如何适时地调整对外政策?中国在国际社会将扮演何种角色?

  一、中美关系“准危机”已成世界大变局的重大变量之一

  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力量对比持续变化,世界战略格局深度调整,人类社会繁荣发展的重心开始东移。拥有5000年文明底蕴和巨大制度优势的中华民族全面复兴,通过和平发展而走向世界舞台中心,被公认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最大变量之一。与此同时,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美国破坏国际秩序,给人类社会带来难以预料的灾难性后果,成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最大变量之一。

  美国是一个以输出价值观和社会制度为“天赋使命”的传统型国家。冷战结束以来,美国经历了因“一超独大”而在国际舞台上“为所欲为”、因遭遇恐怖袭击而在世界各地“征伐无度”、因国内外矛盾集中爆发而陷入“战略恐慌”三大发展阶段。特朗普入主白宫,是美国陷入“战略恐慌”后各种极端思潮相互作用导致的无奈选择。其结果是:堆积如山的国内问题全面引爆,整个社会严重撕裂;错综复杂的对外关系加速崩塌,美国外交全面失序。弃约退群、经济制裁、军事威胁、定点清除,成为美国处理国际事务的常态化方式。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全球范围的“疫情阻击战”“经济复兴战”悄然打响。美国作为当今世界综合国力最强、肩负国际责任最大的国家,理应与中国摒弃分歧,寻求合作,共战疫情,承担一个世界大国肩负的责任,并履行相应义务。美国不断抬高两国在贸易、投资、金融、科技等领域开展务实合作的法律门槛,进而鼓动本国以及其他发达国家的企业退出中国。美国的真实意图,是要打造排除中国的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构建让中国无法参与的世界经济新格局和经贸合作新框架,将中国孤立于美国臆想的新的世界治理体系之外。

  受此影响,中国周边环境的复杂性、多变性与某些国家对华政策的两面性进一步彰显。

  在东北亚方向,朝鲜半岛局势依然扑朔迷离,南北关系再度趋紧。日韩关系未见改善,中日关系起伏不定,中日韩区域合作推而不动。

  在东南亚方向,个别国家不甘寂寞,借机滋事。美国等域外势力继续插手,导致南海地区战云密布,岛礁主权之争与海洋权益之争难以平息。虽然仍有国家坚持不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但经济发展借助中国、安全事务指望美国的二元化政策更加明显。另外,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在南海问题上越来越公开地追随美国。澳新两国的对华政策冲突色彩凸显,合作水平下降。

  在南亚方向,印度出于争夺地区霸权的诉求,坚持“武力开疆”旧思维,一方面与巴基斯坦等邻国冲突不断,另一方面不断在中印边境挑事,将两国关系推向战争边缘。在此背景下,印度从抵制“一带一路”合作,抵制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抵制中国推动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走向抵制中国商品,抵制“中国制造”,封禁中国应用软件,严控中方对印投资和双方进行的人文交流,并与美澳日等国共建所谓“印太同盟”,在“以邻为壑”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在西部与北部方向,中亚各国、俄罗斯和蒙古国对华继续保持睦邻友好、互利合作的良好态势。但个别国家对华友好的民意基础不够坚实,对华政策走向带有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三股势力”即分裂主义、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的活动时隐时现,我们不能掉以轻心。“一带一路”合作在该地区受多种因素制约,许多项目的落实与推进不尽如人意。

  二、疫情冲击后的世界将在变与不变的对冲中走向未来

  由于各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相去甚远,防控疫情的措施截然有别甚至相互冲突。近年来因新霸权主义恶性膨胀而受到严重冲击的世界秩序和国际关系,变得支离破碎。疫情如果长久笼罩世界则力量对比关系、地缘政治格局、大国关系框架、国际组织的地位和国际关系准则等,都将发生更加深刻而广泛的变化。但是,综观各种因素,辩证地、历史地、发展地看,无论世界形势如何动荡,全球治理如何转换,人类社会的基本属性和发展大势不会有颠覆性改变,只会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第一,人类社会相互依存、命运与共的本质属性不会改变,只会进一步彰显和强化。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与蔓延再次证明,作为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大规模传染病,对人类社会的攻击和危害,是不分民族与种族,不分国别与疆界的,也不论宗教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体系,不论国家治理形态和经济发展水平。作为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大规模传染病,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一定是人类社会的公敌!大疫面前,没有哪个民族能够独善其身,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幸免于难。人类社会目前所遭遇的是百年未遇的特大生存危机;世界各国所面临的是共同性灾难和挑战。

  今后,科技还会有更大突破,医疗保健水平还会不断提高。但在繁衍生息、走向未来的过程中,人类永远无法摆脱突如其来的冲击和灾难。面对共同威胁和挑战,各国人民除相互支持、彼此救助、风雨同行、和衷共济之外,别无其他选择。目前,全球抗疫格局已初步形成,虽然总体进展不尽如人意,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人类社会命运与共的意识已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和接受。大疫当前,世界各国安危相关、人类社会休戚与共的格局和意识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进一步巩固和强化。我们对此要有充分的信心。

  第二,世界各国彼此需要共谋发展的经济态势不会改变,只会进一步深化。人类社会早已成为密不可分的发展共同体,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生产生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虽然疫情极大地破坏了世界经济运行的整体节奏,导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出现断裂,但各国经济的互联性与互补性、世界经济的整体性与统一性,没有改变也无法改变。无论疫情本身如何发展,无论疫情给世界带来多大变化,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回到纯粹的主权经济时代,都不可能在离群索居的状态下独立生存。各国对世界市场的依存关系、对外部资源的供需关系,只会进一步加强,而不会有半点削弱。

  中国是一个拥有14多亿人口的巨大市场,是一个经济体系完整、工业门类齐全的制造业大国,是在全球贸易格局中举足轻重的第一货物贸易大国,更是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第二大的经济体。没有中国的广泛介入和深度参与,疫情冲击下的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不可想象,如同没有美国、欧洲、俄罗斯、沙特阿拉伯等共同参与,世界经济整体性难以维系一样。中国将以更加开放包容、更加积极进取、更加易于合作的建设性立场,全面参与新一轮经济全球化。

  第三,社会制度角逐与国际影响力之争不会改变,只会更加激烈和复杂。人类社会本来就是充满矛盾和冲突的对立统一体。具有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道路、不同管理模式的国家自然而然地会形成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对比、彼此竞争、优胜劣汰的竞争关系。进入近现代历史阶段后,民族国家间的竞争与角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这种经纬万端、变幻莫测的竞争与角逐,对整个国际关系发展进程,对人类社会前途命运,有着潜移默化但不可低估的深刻影响。

  第四,不同文明形态既彼此有别又互通互鉴的历史大势不会改变,但会有新的特点和内涵。人类社会自古就是由不同文明共同组成的历史集合体,当今时代的人类文明更加丰富多彩。世界各国只有各具特色才能更好地促进发展,只有平等相待才能取长补短、交流互鉴,只有开放包容才能获得兼收并蓄、协同发展的不竭动力。此次疫情在全球暴发,世界各国抗疫行动大不相同,不同文明形态的差异性、独特性、互通性、兼容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展示和释放。文明没有好坏优劣之分,只有地域区域之别,再次被复杂而具体的人类实践所证明。不幸的是,某些势力顽固持有的“文明优越论”,也在全球抗疫行动中得到了传播和放大,这也是有目共睹的。

  持续发展的“疫情阻击战”、“经济复兴战”和“舆论争夺战”,带给人类社会的最终警示是:世界各国必须加强联系与交流,相互学习和借鉴,而不是相互隔膜与排斥,彼此嘲笑与诋毁。人类社会应当懂得也终究会懂得:任何形态的人类文明都有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大疫之后的国际社会会更加充分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明的差异性,更加理性地面对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的复杂性。文明共生仍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人类文明的互动与融合将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三、中国应对外部环境复杂化要有长期而充分的准备

  在国际社会还没有找到战胜新冠病毒的济世良方的严峻形势下,面对如此复杂的国际形势与时代变局,中国国家领导人于2020年4月8日明确提出,我们“要坚持底线思维,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

  第一,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社会在繁衍生息、薪火相传、走向未来的曲折进程中,总要遭遇源自内部或外部的各种风险和危机,总会面对各种可以预见和无法预见的危难与挑战。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人类社会安全与发展利益密切交织、前途与命运彼此相关的本质属性和时代特点早有科学判断和思考,反复强调各国发展利益、安全利益的关联性和一致性。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主席在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首次向世界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倡议,呼吁国际社会树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意识。此后,他在许多场合,一再阐明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目前是、今后是、未来也会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基石,是中国参与国际事务、处理对外关系、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行动指南。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大流行后,中国国家主席与许多国家元首和国际组织领导人通电话,强调国际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团结合作,更需要维护多边主义,更需要坚持国际公正和道义。中国将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开展国际抗疫合作。中国将坚定不移地继续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灵活运用相关政策对待和处理涉外事务。中国与世界同在、与时代同行的意志与决心将凝成永恒。

  第二,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参与和推动全球性抗疫合作。由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国家治理体制不同、社会习俗和文化心理不同,面对无法预测和抗拒的重大灾难,世界各国并非都能独自应对。

  在2020年3月召开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上,包括中国在内的相关各方郑重承诺,要采取一切必要的卫生措施抗击疫情,及时分享各种资讯及共享研究所需资源,实行有针对性的财政政策,采取相关经济措施,执行担保计划,抵销此次疫情带来的社会和经济影响。习主席明确宣布,“中方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愿向其他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同时提出了“坚决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全球阻击战”“有效开展国际联防联控”“积极支持国际组织发挥作用”“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等一系列非常具有操作性的建议和主张。

  第三,要继续坚定不移地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在防止经济全球化倒退、探索建立新的经贸秩序、推进新型国际合作的过程中,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仍具有不可替代的示范价值和作用。展望未来“一带一路”作为中国和平发展的新选择,作为国际社会合作共赢的新范式,仍可带动世界各国摒弃社会制度差异,超越意识形态纷争,最大限度地实现发展理念对接、政策法规对接和机制体制对接。

  总而言之,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性大流行,标示着人类社会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人类社会自身生存方式与发展方式,正在发生并将持续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世界力量对比、国际战略格局、全球治理体系和地缘政治环境可能呈现许许多多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新情况、新特点和新局面。2020年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中国人民是拥有伟大创造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这些未曾被预料到和以后也无法被全部预料的巨大变化,我们已经形成了这样一种科学判断和战略思考,即“我们所遇到的许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

  基于这样的判断和思考,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族人民,有信心也有能力应对国际风云变幻,有信心也有能力在国际舞台上进一步树立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开明、开放、包容、合作的良好形象,进一步增强中国道路、中国成就、中国贡献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老的中华文明将通过“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通过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共同发展、融合发展,加速成长为更加优秀、更加先进的现代文明。中华民族与世界风雨同舟的历史进程,也将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作者系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中国前驻乌兹别克斯坦大使,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

责任编辑:昀舒
声明:凡注明来源"钝角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参与评论
于洪君: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中国与世界 会员

排行榜

热门关键词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