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s jpg

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中国应继续扮演全球化的发动机
当前位置:首页 > 外交字号:

中国应继续扮演全球化的发动机

中国应继续扮演全球化的发动机
2016-12-23 16:47:14
来源:青年参考 作者: 孙兴杰
关键词:全球化 市场经济地位 点击: 我要评论
国际市场不是纯粹的自由市场,而是世界格局的折射。在中国顶着保护主义浪潮扮演世界经济发动机的当下,美日欧却屡屡就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发难,背后依然是政治博弈。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转眼已经15年。按照当年签署的“入世”条款,中国应当在今年的12月11日自动获得市场经济地位。令人错愕的是,今年以来,欧盟、美国和日本先后声明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尤其是日本,在12月8日,正式表态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国家”的地位。形势如此,背后更是错综复杂,几乎是当下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缩影。

    根据中国入世谈判首席代表龙永图的说法,这个问题已经搞“拧巴”了,“市场经济地位”是中国企业所享有的,而不是国家行为,现在变成了让美欧日这些国家来确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显然已经离题万里。

    谁是市场经济国家?这个概念本身就是错的,国家是国家,市场是市场,怎么能用市场经济或者非市场经济来界定国家?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现代国家几乎是同时出现的,而政府与市场之间的适度分离,也是现代国家的体现。一个国家的经济不可能全是市场经济,就像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所说,市场经济只是经济世界的上层结构。

    如果说美国、日本是市场经济国家,那它们所有的物质交换都是经过市场完成的吗?没有人情往来,没有礼物?看看美国对农业的超额补贴就知道了,市场经济没有是或者不是之分,而是经济货币化程度的体现。一国以自身国内情况来判断另一国是不是市场经济国家,显然是跟历史开了个不小的玩笑。更好笑的是,美日欧还煞有介事地玩这个游戏。

    入世谈判是中国发展战略的关键转折点。为了尽快入世,中国做出了妥协,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的第15条,也就是“确定补贴和倾销时的价格可比性”中加入了“市场经济地位”的要求,规定如果受调查的生产者能够证明生产、销售该产品是具备“市场经济条件”的,那么世贸组织的进口成员方在确定价格可比性的时候,就应该用受调查产业的中国价格成本,如果不行,就用“替代国”的价格。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准霸王条款,回想2004年美国对中国彩电进行反倾销的时候,使用的替代国价格居然是印度。无论如何,15年后的今天,对中国的这种不公平待遇都应画上句号。在这么长的缓冲期内,美欧日都没有承认中国市场经济体的地位;现在15年过去了,不管你承不承认,“确定补贴和倾销时的价格可比性”的“替代国”做法都应到此为止。

    承不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体是一回事,在反倾销的时候用不用“替代国”是另一回事。显然,美欧日故意将两者绑定在一起,试图继续在反倾销的问题上敲打中国。

    不能不说,市场经济中最稀缺的还是市场本身。市场份额就是就业,就是福利,欧洲的钢铁工人并不懂什么叫市场经济,他们要做的就是保护自己的岗位。如果说一国之内的市场还可以适度与政府分开,那国际市场从来就不可能是纯粹的市场,而是国际格局的映射,因为汇率并不是完全市场化的,国际价格也就谈不上纯粹市场化。当各国开始努力保护本国市场的时候,国际市场就被政治化了,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之争背后就是这种政治博弈。

    入世以来,中国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2014年,中国就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家,毋庸置疑,中国是自由贸易的最大受惠国;而通过成为世界市场的一部分,中国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当下,2008年金融危机的余波还在蔓延,保护主义回潮,这并非世界的福音,也不是中国的机遇。中国唯有矢志不渝地继续扮演全球化的发动机,才能真正破茧成蝶。

    作者是吉林大学公共外交学院教师

责任编辑:
中国应继续扮演全球化的发动机

中国应继续扮演全球化的发动机

2016-12-23 16:47:14
来源:青年参考 作者: 孙兴杰
国际市场不是纯粹的自由市场,而是世界格局的折射。在中国顶着保护主义浪潮扮演世界经济发动机的当下,美日欧却屡屡就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发难,背后依然是政治博弈。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转眼已经15年。按照当年签署的“入世”条款,中国应当在今年的12月11日自动获得市场经济地位。令人错愕的是,今年以来,欧盟、美国和日本先后声明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尤其是日本,在12月8日,正式表态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国家”的地位。形势如此,背后更是错综复杂,几乎是当下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缩影。

    根据中国入世谈判首席代表龙永图的说法,这个问题已经搞“拧巴”了,“市场经济地位”是中国企业所享有的,而不是国家行为,现在变成了让美欧日这些国家来确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显然已经离题万里。

    谁是市场经济国家?这个概念本身就是错的,国家是国家,市场是市场,怎么能用市场经济或者非市场经济来界定国家?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现代国家几乎是同时出现的,而政府与市场之间的适度分离,也是现代国家的体现。一个国家的经济不可能全是市场经济,就像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所说,市场经济只是经济世界的上层结构。

    如果说美国、日本是市场经济国家,那它们所有的物质交换都是经过市场完成的吗?没有人情往来,没有礼物?看看美国对农业的超额补贴就知道了,市场经济没有是或者不是之分,而是经济货币化程度的体现。一国以自身国内情况来判断另一国是不是市场经济国家,显然是跟历史开了个不小的玩笑。更好笑的是,美日欧还煞有介事地玩这个游戏。

    入世谈判是中国发展战略的关键转折点。为了尽快入世,中国做出了妥协,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的第15条,也就是“确定补贴和倾销时的价格可比性”中加入了“市场经济地位”的要求,规定如果受调查的生产者能够证明生产、销售该产品是具备“市场经济条件”的,那么世贸组织的进口成员方在确定价格可比性的时候,就应该用受调查产业的中国价格成本,如果不行,就用“替代国”的价格。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准霸王条款,回想2004年美国对中国彩电进行反倾销的时候,使用的替代国价格居然是印度。无论如何,15年后的今天,对中国的这种不公平待遇都应画上句号。在这么长的缓冲期内,美欧日都没有承认中国市场经济体的地位;现在15年过去了,不管你承不承认,“确定补贴和倾销时的价格可比性”的“替代国”做法都应到此为止。

    承不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体是一回事,在反倾销的时候用不用“替代国”是另一回事。显然,美欧日故意将两者绑定在一起,试图继续在反倾销的问题上敲打中国。

    不能不说,市场经济中最稀缺的还是市场本身。市场份额就是就业,就是福利,欧洲的钢铁工人并不懂什么叫市场经济,他们要做的就是保护自己的岗位。如果说一国之内的市场还可以适度与政府分开,那国际市场从来就不可能是纯粹的市场,而是国际格局的映射,因为汇率并不是完全市场化的,国际价格也就谈不上纯粹市场化。当各国开始努力保护本国市场的时候,国际市场就被政治化了,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之争背后就是这种政治博弈。

    入世以来,中国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2014年,中国就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家,毋庸置疑,中国是自由贸易的最大受惠国;而通过成为世界市场的一部分,中国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当下,2008年金融危机的余波还在蔓延,保护主义回潮,这并非世界的福音,也不是中国的机遇。中国唯有矢志不渝地继续扮演全球化的发动机,才能真正破茧成蝶。

    作者是吉林大学公共外交学院教师

责任编辑:
声明:凡注明来源"钝角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参与评论
中国应继续扮演全球化的发动机 会员

排行榜

热门关键词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