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近年来,人们对中国海军及其对美国利益构成的潜在威胁日益担忧。二十年前,美国海军拥有 282 艘作战舰艇,而中国海军为 220 艘,美国尚具优势。然而到了 2010 年代中期,这一优势已不复存在。如今,中国海军舰艇数量已超过美国,达到 400 艘,而美国海军则为 295 艘。如果美国的造船速度维持现状,这种所谓的“舰艇数量差距”只会持续扩大。
当然,单纯的数字对比并不能全面反映海军舰艇的质量或作战能力,也无法体现军队的战略、相关的陆基力量,以及其他可能影响海战的因素。美国舰艇通常比中国舰艇更大,配备更先进的传感器、电子设备和武器系统。例如,中国潜艇部队主要由常规柴油动力潜艇构成,而美国海军的 49 艘攻击潜艇均为性能更卓越的核动力潜艇。同样,美国海军拥有更多的航空母舰,以及更大、更强大的水面战舰,如巡洋舰和驱逐舰。此外,美国舰艇由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官兵操控。例如,美国海军在近期针对也门胡塞武装的行动中,展现了出色的战术素养——而中国海军则缺乏类似的实战经验。
2025 年 3 月,中国军舰在伊朗阿曼湾与伊朗和俄罗斯举行联合海军演习
然而,庞大的工业造船能力不仅赋予中国海军数量优势,更在持久战中提供至关重要的战略优势——即使是质量或技术上的优势,也只能部分抵消这种战略优势。中国拥有全球规模首屈一指的造船工业,年下水吨位超过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据美国海军情报局评估,中国在造船领域的产能是美国的 200 多倍。中国目前建造的船舶大多为商用运输船,现代军舰的建造固然更为复杂,但在长期战争中,中国的商用造船厂完全可以转产军舰。这种巨大的工业潜力将使中国能够迅速扩充或弥补舰队损失,这是美国根本无法比拟的。
二战太平洋战场上,美国和日本帝国也曾呈现出类似的优劣势格局。战争初期,美国海军在技术和经验上均逊于日本海军,但其工业实力却远胜于日本,这使得美国能够在长期战争中逐步超越并最终压倒对手。如今,中美两国海军的态势似乎发生了反转。美国需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工业能力不足的潜在后果,并迅速采取行动弥补这一短板,包括扩大造船规模,甚至战略储备关键造船材料,以应对战时扩建需求。美国应正视中国海军的崛起及其潜在的巨大战争潜力,并及时做出有效应对,方能亡羊补牢,犹未晚矣。
以史为鉴
纵观历史,海战往往具有极强的破坏性。从 17 世纪中期到冷战结束,海战中战败一方平均损失近三分之一的参战舰艇;更有 13% 的情况下,战败方遭遇全军覆没的惨败。即便是在物质层面占据优势的军队,也可能在海战中失利。1941 年美国加入二战时,美国海军的规模已超过日本帝国海军。然而,战争初期美国却遭遇了一系列代价高昂的失败,包括珍珠港突袭,以及随后在荷属东印度群岛(今印度尼西亚)附近海域发生的巴东海峡海战、爪哇海海战和巽他海峡海战。
为避免陷入“死亡螺旋”——即早期损失造成的劣势进一步导致更多损失的恶性循环,大规模战争中的海军必须具备快速补充战损舰艇的能力。20 世纪 40 年代初的美国就做到了这一点。美国下水了数量惊人的新舰艇,以至于在珍珠港事件后仅仅一年内,尽管海军持续遭受重大损失,美国舰队的规模却扩大了一倍以上。 相比之下,日本有限的工业能力仅能勉强弥补海军在战斗中的损失,更遑论扩充舰队规模。
战时造船能力的这种巨大优势,足以彻底扭转旷日持久的冲突走向。二战初期,美国海军仅有 7 艘大型航空母舰和 1 艘护航航母;而到战争结束时,美国海军已拥有 28 艘大型航母和 71 艘护航航母。1940 年,美国几乎没有两栖作战舰艇;到战争结束时,却拥有 2547 艘。1945 年 8 月,美国舰队的规模已超过日本舰队 20 倍以上,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战争爆发前根本不存在的新锐舰艇。正是这支在战争期间迅速崛起的新海军,最终彻底击溃了日本。
日本领导人深知美国拥有远超自身的工业潜力,也清楚在长期战争中,美国的造船能力必将超越日本。即便如此,他们仍寄希望于凭借更高质量的舰艇和训练有素的水兵弥补这一劣势,并力求速战速决。日军随后计划在太平洋上构筑一系列岛屿防御工事,以阻遏美国的反攻,迫使美国尽早求和。 战争初期,局势确实如日本人预料的那样发展。日军的夜战能力、鱼雷和战斗机设计,在日军早期取得的一系列胜利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但美国并未因此退缩,而是选择继续战斗。由于未能迅速结束战争,日本深陷长期消耗战泥潭,其落后的工业潜力最终被证明是致命的缺陷。
当今的中美海军竞争,也呈现出与二战时期美日海战相似的态势,只是双方的优劣势似乎发生了互换。就像二战时期的日本一样,美国似乎也认为,更先进的武器装备和更精良的训练,将足以弥补其舰船建造速度的劣势,并使其在舰艇数量上处于劣势的舰队,能够在与中国的海战中迅速取胜。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海军更像珍珠港事件前的美国海军:在质量上或许不如潜在对手,但造船能力却极为强大,足以在战争期间迅速从早期损失中恢复,并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压倒甚至超越那些技术更精湛的对手——因为后者的造船能力根本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警惕“数量差距”
美国造船业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舰艇建造周期日益延长。建造现代军舰所需的时间,远超二战时期军舰的建造时长;与此同时,美国工业的效率却不升反降。如今,美国建造一艘航空母舰平均需要 11 年,建造一艘核动力攻击潜艇或驱逐舰则需 9 年。在过去 15 年里,这些建造周期显著延长,原因在于美国造船企业始终难以招募和留住熟练工人,这使得美国造船厂难以满足海军日益增长的需求。二战期间,一艘航空母舰仅需一年多一点的时间即可建成;而建造一艘潜艇可能只需数月。如果今天的美国海军在战争初期遭受重大损失,国防工业基础将需要漫长的时间才能建造出替代舰艇,更遑论扩充舰队规模。如果一艘航空母舰在当今的战斗中被击沉,可能数十年内都无法得到 replacement——甚至可能永远无法弥补损失。
更令人担忧的是,中国正在稳步缩小与美国的质量差距。例如,中国的 055 型“仁海”级驱逐舰,在性能上已与美国现役的巡洋舰和驱逐舰旗鼓相当。2020 年,美国海军情报局向国会表示,中国海军舰艇“在许多方面”已与美国海军舰艇不相上下,且中国正在“迅速缩小差距”,不断提升舰艇的设计和建造质量。北京方面也在积极建造更多的航空母舰和核潜艇,而建造同类型舰艇所需的时间,约为美国造船厂目前所需时间的一半。中国在军工制造领域的强大工业实力,进一步加剧了美国在持久战中的脆弱性。
当然,并非所有战争都是旷日持久的。近期在台湾海峡进行的多场军事演习,都预设了冲突将在数周内结束的速战速决模式。历史上也不乏速战速决的战争:1990-91 年的海湾战争在不到七个月内便宣告结束;2008 年的俄格战争仅持续 16 天;2020 年的第二次纳戈尔诺-卡拉巴赫战争也只持续了一个半月左右。 但反例同样不少。例如,2022 年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后,几乎没有人预料到乌克兰能够在实力远逊于自己的情况下,抵抗物质优势显著的敌人长达三年之久。珍珠港事件后,日本帝国也绝非计划与美国进行长达近四年的殊死搏斗。 若仅仅基于未来战争将是短暂的假设,美国海军无疑将自身舰队(以及美国的国家利益)置于巨大的风险之中。
或许有人认为,中国的战时造船能力也无法支撑足够长的时间,无法打造出一支规模庞大的舰队。毕竟,二战期间日本的势力范围有限,这意味着美国本土的造船厂基本上可以在免受敌方干扰的环境下全速生产舰船。而如今,中国位于太平洋沿岸的造船厂,则更容易受到来自美国的攻击。 然而,这需要美军投入足够的弹药,突破中国大陆严密的防空体系,摧毁或彻底瘫痪中国庞大且分布广泛的造船工业——对于在远离美国本土数千英里之外作战的美军而言,这绝非易事。 此外,此类攻击还可能引发中方报复,甚至可能导致中国升级冲突,对美国本土发动攻击,包括使用核武器。
试图通过单纯追赶造船能力比美国高出 200 倍的中国来解决“舰艇数量差距”问题,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但美国的盟友或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不足。韩国和日本分别是全球第二和第三大造船国,两国的国内造船能力都远超美国。 但两国都面临着中国潜在的军事威胁,且在中美冲突的不同情境下,它们可能面临复杂的政治利益权衡,这些因素都给美国带来了额外的战略风险。
其他可能的应对方案包括:在和平时期战略储备造船所需的关键零部件,例如螺旋桨轴或核动力推进系统的组件;一旦战争爆发,美国海军可以利用这些储备物资加速舰艇建造。美国还可以着力打造超出和平时期需求的工业产能,以便在战时迅速扩产。 美国海军或许还应考虑拓展舰艇建造的种类,例如,可以建造类似于中国海军大量装备的护卫舰那样的小型导弹作战舰艇,并呼吁那些目前尚未建造过海军或海岸警卫队舰艇的造船厂也参与到军舰建造中来。 采购相对廉价的无人舰艇,并以创新的方式将其与传统海军舰艇协同运用,也将是一种从不同造船渠道获取舰艇的有效途径。 此外,美国还可以考虑为更多目前不配备导弹的舰船加装武器系统,例如两栖舰艇或后勤支援舰,甚至可以着手准备将商船改装为导弹发射平台,以此迅速扩充舰队规模,增加中国海军需要应对的目标数量。
关于中美海军实力对比的讨论,必须将竞争性造船产能的长期动态纳入考量。历史类比对于制定合理的国防政策,其影响固然有限。但历史经验至少可以帮助我们识别潜在的战略误判——例如,与工业实力远胜于自己的对手进行长期海战,且自身不具备与之匹敌的工业产能,这种战略误判将是极其危险的。
作者简介:斯蒂芬·比德尔,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外交关系委员会国防政策兼职高级研究员。埃里克·拉布斯,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海军与武器系统高级分析师。本文由“钝角网”译自《外交事务》网站。
近年来,人们对中国海军及其对美国利益构成的潜在威胁日益担忧。二十年前,美国海军拥有 282 艘作战舰艇,而中国海军为 220 艘,美国尚具优势。然而到了 2010 年代中期,这一优势已不复存在。如今,中国海军舰艇数量已超过美国,达到 400 艘,而美国海军则为 295 艘。如果美国的造船速度维持现状,这种所谓的“舰艇数量差距”只会持续扩大。
当然,单纯的数字对比并不能全面反映海军舰艇的质量或作战能力,也无法体现军队的战略、相关的陆基力量,以及其他可能影响海战的因素。美国舰艇通常比中国舰艇更大,配备更先进的传感器、电子设备和武器系统。例如,中国潜艇部队主要由常规柴油动力潜艇构成,而美国海军的 49 艘攻击潜艇均为性能更卓越的核动力潜艇。同样,美国海军拥有更多的航空母舰,以及更大、更强大的水面战舰,如巡洋舰和驱逐舰。此外,美国舰艇由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官兵操控。例如,美国海军在近期针对也门胡塞武装的行动中,展现了出色的战术素养——而中国海军则缺乏类似的实战经验。
2025 年 3 月,中国军舰在伊朗阿曼湾与伊朗和俄罗斯举行联合海军演习
然而,庞大的工业造船能力不仅赋予中国海军数量优势,更在持久战中提供至关重要的战略优势——即使是质量或技术上的优势,也只能部分抵消这种战略优势。中国拥有全球规模首屈一指的造船工业,年下水吨位超过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据美国海军情报局评估,中国在造船领域的产能是美国的 200 多倍。中国目前建造的船舶大多为商用运输船,现代军舰的建造固然更为复杂,但在长期战争中,中国的商用造船厂完全可以转产军舰。这种巨大的工业潜力将使中国能够迅速扩充或弥补舰队损失,这是美国根本无法比拟的。
二战太平洋战场上,美国和日本帝国也曾呈现出类似的优劣势格局。战争初期,美国海军在技术和经验上均逊于日本海军,但其工业实力却远胜于日本,这使得美国能够在长期战争中逐步超越并最终压倒对手。如今,中美两国海军的态势似乎发生了反转。美国需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工业能力不足的潜在后果,并迅速采取行动弥补这一短板,包括扩大造船规模,甚至战略储备关键造船材料,以应对战时扩建需求。美国应正视中国海军的崛起及其潜在的巨大战争潜力,并及时做出有效应对,方能亡羊补牢,犹未晚矣。
以史为鉴
纵观历史,海战往往具有极强的破坏性。从 17 世纪中期到冷战结束,海战中战败一方平均损失近三分之一的参战舰艇;更有 13% 的情况下,战败方遭遇全军覆没的惨败。即便是在物质层面占据优势的军队,也可能在海战中失利。1941 年美国加入二战时,美国海军的规模已超过日本帝国海军。然而,战争初期美国却遭遇了一系列代价高昂的失败,包括珍珠港突袭,以及随后在荷属东印度群岛(今印度尼西亚)附近海域发生的巴东海峡海战、爪哇海海战和巽他海峡海战。
为避免陷入“死亡螺旋”——即早期损失造成的劣势进一步导致更多损失的恶性循环,大规模战争中的海军必须具备快速补充战损舰艇的能力。20 世纪 40 年代初的美国就做到了这一点。美国下水了数量惊人的新舰艇,以至于在珍珠港事件后仅仅一年内,尽管海军持续遭受重大损失,美国舰队的规模却扩大了一倍以上。 相比之下,日本有限的工业能力仅能勉强弥补海军在战斗中的损失,更遑论扩充舰队规模。
战时造船能力的这种巨大优势,足以彻底扭转旷日持久的冲突走向。二战初期,美国海军仅有 7 艘大型航空母舰和 1 艘护航航母;而到战争结束时,美国海军已拥有 28 艘大型航母和 71 艘护航航母。1940 年,美国几乎没有两栖作战舰艇;到战争结束时,却拥有 2547 艘。1945 年 8 月,美国舰队的规模已超过日本舰队 20 倍以上,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战争爆发前根本不存在的新锐舰艇。正是这支在战争期间迅速崛起的新海军,最终彻底击溃了日本。
日本领导人深知美国拥有远超自身的工业潜力,也清楚在长期战争中,美国的造船能力必将超越日本。即便如此,他们仍寄希望于凭借更高质量的舰艇和训练有素的水兵弥补这一劣势,并力求速战速决。日军随后计划在太平洋上构筑一系列岛屿防御工事,以阻遏美国的反攻,迫使美国尽早求和。 战争初期,局势确实如日本人预料的那样发展。日军的夜战能力、鱼雷和战斗机设计,在日军早期取得的一系列胜利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但美国并未因此退缩,而是选择继续战斗。由于未能迅速结束战争,日本深陷长期消耗战泥潭,其落后的工业潜力最终被证明是致命的缺陷。
当今的中美海军竞争,也呈现出与二战时期美日海战相似的态势,只是双方的优劣势似乎发生了互换。就像二战时期的日本一样,美国似乎也认为,更先进的武器装备和更精良的训练,将足以弥补其舰船建造速度的劣势,并使其在舰艇数量上处于劣势的舰队,能够在与中国的海战中迅速取胜。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海军更像珍珠港事件前的美国海军:在质量上或许不如潜在对手,但造船能力却极为强大,足以在战争期间迅速从早期损失中恢复,并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压倒甚至超越那些技术更精湛的对手——因为后者的造船能力根本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警惕“数量差距”
美国造船业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舰艇建造周期日益延长。建造现代军舰所需的时间,远超二战时期军舰的建造时长;与此同时,美国工业的效率却不升反降。如今,美国建造一艘航空母舰平均需要 11 年,建造一艘核动力攻击潜艇或驱逐舰则需 9 年。在过去 15 年里,这些建造周期显著延长,原因在于美国造船企业始终难以招募和留住熟练工人,这使得美国造船厂难以满足海军日益增长的需求。二战期间,一艘航空母舰仅需一年多一点的时间即可建成;而建造一艘潜艇可能只需数月。如果今天的美国海军在战争初期遭受重大损失,国防工业基础将需要漫长的时间才能建造出替代舰艇,更遑论扩充舰队规模。如果一艘航空母舰在当今的战斗中被击沉,可能数十年内都无法得到 replacement——甚至可能永远无法弥补损失。
更令人担忧的是,中国正在稳步缩小与美国的质量差距。例如,中国的 055 型“仁海”级驱逐舰,在性能上已与美国现役的巡洋舰和驱逐舰旗鼓相当。2020 年,美国海军情报局向国会表示,中国海军舰艇“在许多方面”已与美国海军舰艇不相上下,且中国正在“迅速缩小差距”,不断提升舰艇的设计和建造质量。北京方面也在积极建造更多的航空母舰和核潜艇,而建造同类型舰艇所需的时间,约为美国造船厂目前所需时间的一半。中国在军工制造领域的强大工业实力,进一步加剧了美国在持久战中的脆弱性。
当然,并非所有战争都是旷日持久的。近期在台湾海峡进行的多场军事演习,都预设了冲突将在数周内结束的速战速决模式。历史上也不乏速战速决的战争:1990-91 年的海湾战争在不到七个月内便宣告结束;2008 年的俄格战争仅持续 16 天;2020 年的第二次纳戈尔诺-卡拉巴赫战争也只持续了一个半月左右。 但反例同样不少。例如,2022 年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后,几乎没有人预料到乌克兰能够在实力远逊于自己的情况下,抵抗物质优势显著的敌人长达三年之久。珍珠港事件后,日本帝国也绝非计划与美国进行长达近四年的殊死搏斗。 若仅仅基于未来战争将是短暂的假设,美国海军无疑将自身舰队(以及美国的国家利益)置于巨大的风险之中。
或许有人认为,中国的战时造船能力也无法支撑足够长的时间,无法打造出一支规模庞大的舰队。毕竟,二战期间日本的势力范围有限,这意味着美国本土的造船厂基本上可以在免受敌方干扰的环境下全速生产舰船。而如今,中国位于太平洋沿岸的造船厂,则更容易受到来自美国的攻击。 然而,这需要美军投入足够的弹药,突破中国大陆严密的防空体系,摧毁或彻底瘫痪中国庞大且分布广泛的造船工业——对于在远离美国本土数千英里之外作战的美军而言,这绝非易事。 此外,此类攻击还可能引发中方报复,甚至可能导致中国升级冲突,对美国本土发动攻击,包括使用核武器。
试图通过单纯追赶造船能力比美国高出 200 倍的中国来解决“舰艇数量差距”问题,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但美国的盟友或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不足。韩国和日本分别是全球第二和第三大造船国,两国的国内造船能力都远超美国。 但两国都面临着中国潜在的军事威胁,且在中美冲突的不同情境下,它们可能面临复杂的政治利益权衡,这些因素都给美国带来了额外的战略风险。
其他可能的应对方案包括:在和平时期战略储备造船所需的关键零部件,例如螺旋桨轴或核动力推进系统的组件;一旦战争爆发,美国海军可以利用这些储备物资加速舰艇建造。美国还可以着力打造超出和平时期需求的工业产能,以便在战时迅速扩产。 美国海军或许还应考虑拓展舰艇建造的种类,例如,可以建造类似于中国海军大量装备的护卫舰那样的小型导弹作战舰艇,并呼吁那些目前尚未建造过海军或海岸警卫队舰艇的造船厂也参与到军舰建造中来。 采购相对廉价的无人舰艇,并以创新的方式将其与传统海军舰艇协同运用,也将是一种从不同造船渠道获取舰艇的有效途径。 此外,美国还可以考虑为更多目前不配备导弹的舰船加装武器系统,例如两栖舰艇或后勤支援舰,甚至可以着手准备将商船改装为导弹发射平台,以此迅速扩充舰队规模,增加中国海军需要应对的目标数量。
关于中美海军实力对比的讨论,必须将竞争性造船产能的长期动态纳入考量。历史类比对于制定合理的国防政策,其影响固然有限。但历史经验至少可以帮助我们识别潜在的战略误判——例如,与工业实力远胜于自己的对手进行长期海战,且自身不具备与之匹敌的工业产能,这种战略误判将是极其危险的。
作者简介:斯蒂芬·比德尔,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外交关系委员会国防政策兼职高级研究员。埃里克·拉布斯,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海军与武器系统高级分析师。本文由“钝角网”译自《外交事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