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唐纳德·特朗普再度就任美国总统,再次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然而,对于那些密切关注中国近期政策动向的人士而言,务必警惕,切莫简单地以“特朗普视角”来解读一切。
不妨以近期中美两国在出口管制领域的针锋相对为例。去年 12 月初,美国政府进一步收紧了对华出口半导体制造相关硬件和软件的限制。几乎在 24 小时之内,中国政府迅速做出回应,宣布禁止向美国出口一系列关键矿产,包括镓、锗、锑以及超硬材料等。这些矿物对于包括电子制造业在内的诸多行业至关重要。
当地时间1月2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Oval Office)举行新闻发布会时表示,考虑从2月1日开始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10%关税
北京的反应速度之快,令人侧目。要知道,早在 2022 年 10 月,美国首次对先进半导体实施出口管制后,中国政府曾耗时六个多月才出台针对性的镓、锗出口许可制度。
一些评论员认为,中国在出口管制等问题上姿态日趋强硬,与特朗普可能重返白宫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关联。诚然,中国正在为迎接下届美国总统政府做准备——但其行动的考量远不止于此。
中国 12 月份的“强硬”姿态,可能源于以下三重因素。首先,无论美国白宫易主与否,北京都将这些举措视为中美长期紧张关系的一部分,而非一时之举。其次,此次中方出台新的出口管制措施,主要是为了直接回应拜登政府,而非即将上任的特朗普政府此前实施的类似限制。
第三,近年来,中国在政策制定上,也越来越多地借鉴了美国的思路。 12 月份的声明表明,中国正不断学习美国的策略,并已逐渐掌握如何将政策工具化,运用于国家博弈之中——这种策略也被称为“法律战”。
另一组近期举措则预示着中国策略的演变。中国商务部 (MOFCOM) 在一月份宣布,计划对电池组件和关键矿产加工技术实施新的出口管制 (PDF)。而中国在全球供应链的这两个领域都占据着显著优势 (PDF)。中国掌握着全球 90% 以上特定关键矿产的加工能力,电池单元产量占全球 80% 以上,且阳极和阴极材料的生产也占全球 90% 以上。
在过去,中国通常倾向于选择那些对自身影响较小的领域实施限制。然而,电池制造和关键矿产加工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由中国企业主导。这意味着,这些限制措施可能会让中国自身付出更高的代价——而此前,中国在试图给其他国家制造麻烦时,往往会避免这种自我伤害的风险。
不过,现在就断言中国愿意承担更高代价,可能还为时过早。快速浏览一下拟议中的新出口管制项目清单 (PDF) 就会发现,北京的目标,是那些已经受到第三方国家严格审查和限制的特定领域。 借助这些新提出的出口管制,中国可能正试图重新掌控某些领域的动态,而这些领域目前正面临来自其他国家的限制措施。 例如,欧盟和美国都在不同程度上对电动汽车进口实施了限制。
此外,我们不应忽视的是,新的出口管制措施尚未正式生效,目前正处于公开征求意见阶段。 中方可能仍在评估这些措施对本国企业造成的冲击。 最后,与以往一样,即便新的许可证制度最终实施,也并不意味着相关出口将立即受到限制或禁止——而更可能意味着,中国手中又增加了一种可随时动用的政策工具。
总而言之,传递信号,仍然是中国实施限制措施的核心考量。 例如,在 2025 年 1 月 2 日宣布的针对美国企业的新限制措施,似乎就意在敲打那些在中国业务规模较小,或与中国合作程度较低的公司。
另一個近期动向也被一些人視為是中国为迎接美国新政府而做的准备,那就是中国在今年秋季宣布的经济刺激计划。 但这些刺激计划,与其说是为了应对特朗普可能重返白宫,并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高达 60% 的关税,不如说是北京 2023 年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延续。
与此同时,2024 年 12 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强调了国内需求作为经济增长引擎的重要性。这种对消费的重视,以及刺激消费的举措,是中国对外部环境不利(特朗普因素可能有所贡献,但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的关注重点)以及对国内经济自身表现担忧的综合体现。
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特别是 2022 年之后,刺激需求和振兴国内经济一直是中国的首要任务。 换句话说,早在特朗普连任总统的可能性浮出水面之前,国内市场对于增强中国经济韧性和刺激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就已经成为中国决策层的共识。 即将到来的美国政府更迭,是否会给北京方面带来额外的紧迫感,目前尚不明朗。
事实上,无论特朗普是否执政,长期以来,中国都在不断评估并试图尽可能地弥补自身的弱点——尤其是在与美国的关系中——同时伺机利用竞争对手的弱点。 在拜登政府执政的四年里,中国出台了越来越多与美国政策框架相似的政策措施。 因此,如果将中国当前的举动,仅仅解读为专门针对下一任特朗普总统的策略转变,那就可能忽略了中国近年来在政策制定和实施上的演变脉络。近几周的决策,恰恰反映出这样一种观点,即无论美国政府如何更迭,中国都认为自己已经与这个世界头号强国,陷入了一场战略竞争的长期博弈。
虽然这些政策,有可能成为未来潜在谈判的筹码,但若仅仅将它们解读为为特朗普第二个任期“未雨绸缪”的战术举措,则可能导致政策和战略上的误判风险。中国的政策考量,并非事事都与特朗普有关:很多时候,中国的政策出发点首先还是立足于自身。
作者简介:弗朗西斯卡·吉雷蒂(Francesca Ghiretti)是兰德公司欧洲研究部主任,主要从事国防和安全领域的研究工作,并负责领导经济安全方面的研究项目。 她还是经济安全、中国外交政策和中欧关系问题专家,并兼任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 (CSIS) 瓦德瓦尼人工智能和先进技术中心的研究员。本文由“钝角网”译自美国智库兰德公司网站。
唐纳德·特朗普再度就任美国总统,再次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然而,对于那些密切关注中国近期政策动向的人士而言,务必警惕,切莫简单地以“特朗普视角”来解读一切。
不妨以近期中美两国在出口管制领域的针锋相对为例。去年 12 月初,美国政府进一步收紧了对华出口半导体制造相关硬件和软件的限制。几乎在 24 小时之内,中国政府迅速做出回应,宣布禁止向美国出口一系列关键矿产,包括镓、锗、锑以及超硬材料等。这些矿物对于包括电子制造业在内的诸多行业至关重要。
当地时间1月2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Oval Office)举行新闻发布会时表示,考虑从2月1日开始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10%关税
北京的反应速度之快,令人侧目。要知道,早在 2022 年 10 月,美国首次对先进半导体实施出口管制后,中国政府曾耗时六个多月才出台针对性的镓、锗出口许可制度。
一些评论员认为,中国在出口管制等问题上姿态日趋强硬,与特朗普可能重返白宫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关联。诚然,中国正在为迎接下届美国总统政府做准备——但其行动的考量远不止于此。
中国 12 月份的“强硬”姿态,可能源于以下三重因素。首先,无论美国白宫易主与否,北京都将这些举措视为中美长期紧张关系的一部分,而非一时之举。其次,此次中方出台新的出口管制措施,主要是为了直接回应拜登政府,而非即将上任的特朗普政府此前实施的类似限制。
第三,近年来,中国在政策制定上,也越来越多地借鉴了美国的思路。 12 月份的声明表明,中国正不断学习美国的策略,并已逐渐掌握如何将政策工具化,运用于国家博弈之中——这种策略也被称为“法律战”。
另一组近期举措则预示着中国策略的演变。中国商务部 (MOFCOM) 在一月份宣布,计划对电池组件和关键矿产加工技术实施新的出口管制 (PDF)。而中国在全球供应链的这两个领域都占据着显著优势 (PDF)。中国掌握着全球 90% 以上特定关键矿产的加工能力,电池单元产量占全球 80% 以上,且阳极和阴极材料的生产也占全球 90% 以上。
在过去,中国通常倾向于选择那些对自身影响较小的领域实施限制。然而,电池制造和关键矿产加工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由中国企业主导。这意味着,这些限制措施可能会让中国自身付出更高的代价——而此前,中国在试图给其他国家制造麻烦时,往往会避免这种自我伤害的风险。
不过,现在就断言中国愿意承担更高代价,可能还为时过早。快速浏览一下拟议中的新出口管制项目清单 (PDF) 就会发现,北京的目标,是那些已经受到第三方国家严格审查和限制的特定领域。 借助这些新提出的出口管制,中国可能正试图重新掌控某些领域的动态,而这些领域目前正面临来自其他国家的限制措施。 例如,欧盟和美国都在不同程度上对电动汽车进口实施了限制。
此外,我们不应忽视的是,新的出口管制措施尚未正式生效,目前正处于公开征求意见阶段。 中方可能仍在评估这些措施对本国企业造成的冲击。 最后,与以往一样,即便新的许可证制度最终实施,也并不意味着相关出口将立即受到限制或禁止——而更可能意味着,中国手中又增加了一种可随时动用的政策工具。
总而言之,传递信号,仍然是中国实施限制措施的核心考量。 例如,在 2025 年 1 月 2 日宣布的针对美国企业的新限制措施,似乎就意在敲打那些在中国业务规模较小,或与中国合作程度较低的公司。
另一個近期动向也被一些人視為是中国为迎接美国新政府而做的准备,那就是中国在今年秋季宣布的经济刺激计划。 但这些刺激计划,与其说是为了应对特朗普可能重返白宫,并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高达 60% 的关税,不如说是北京 2023 年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延续。
与此同时,2024 年 12 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强调了国内需求作为经济增长引擎的重要性。这种对消费的重视,以及刺激消费的举措,是中国对外部环境不利(特朗普因素可能有所贡献,但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的关注重点)以及对国内经济自身表现担忧的综合体现。
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特别是 2022 年之后,刺激需求和振兴国内经济一直是中国的首要任务。 换句话说,早在特朗普连任总统的可能性浮出水面之前,国内市场对于增强中国经济韧性和刺激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就已经成为中国决策层的共识。 即将到来的美国政府更迭,是否会给北京方面带来额外的紧迫感,目前尚不明朗。
事实上,无论特朗普是否执政,长期以来,中国都在不断评估并试图尽可能地弥补自身的弱点——尤其是在与美国的关系中——同时伺机利用竞争对手的弱点。 在拜登政府执政的四年里,中国出台了越来越多与美国政策框架相似的政策措施。 因此,如果将中国当前的举动,仅仅解读为专门针对下一任特朗普总统的策略转变,那就可能忽略了中国近年来在政策制定和实施上的演变脉络。近几周的决策,恰恰反映出这样一种观点,即无论美国政府如何更迭,中国都认为自己已经与这个世界头号强国,陷入了一场战略竞争的长期博弈。
虽然这些政策,有可能成为未来潜在谈判的筹码,但若仅仅将它们解读为为特朗普第二个任期“未雨绸缪”的战术举措,则可能导致政策和战略上的误判风险。中国的政策考量,并非事事都与特朗普有关:很多时候,中国的政策出发点首先还是立足于自身。
作者简介:弗朗西斯卡·吉雷蒂(Francesca Ghiretti)是兰德公司欧洲研究部主任,主要从事国防和安全领域的研究工作,并负责领导经济安全方面的研究项目。 她还是经济安全、中国外交政策和中欧关系问题专家,并兼任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 (CSIS) 瓦德瓦尼人工智能和先进技术中心的研究员。本文由“钝角网”译自美国智库兰德公司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