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s jpg

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切尔诺贝利:是的,这很蠢,但为什么?
当前位置:首页 > 七洲志字号:

切尔诺贝利:是的,这很蠢,但为什么?

切尔诺贝利:是的,这很蠢,但为什么?
2020-04-29 09:55:12
来源:押沙龙yashl 作者: 押沙龙yashl
关键词:苏联 点击: 我要评论
如果戈尔巴乔夫是美国总统,他几乎不可能被这么蒙蔽。别的不用,他打开电视看看CNN就行了。记者们早就像苍蝇似的扑在这件事上了。当然少不了各种流言蜚语,各种不实之词,但是他肯定会意识到:情况没那么简单。

   01 《切尔诺贝利》的真真假假

  说到切尔诺贝利,大家可能想到的就是HBO的美剧《切尔诺贝利》。这部剧评价非常高,在豆瓣上得分是9.6,完全属于神剧的标准。

  但是怎么说呢?我也觉得这部剧拍得很好,但问题是它不太真实。它有点像咱们的《三国演义》,半真半假。

  比方说,电视剧里专门描写了“死亡桥”。核电站爆发的时候,镇上的好多居民跑到桥上观望。大量放射性尘埃飘到了他们身上,《切尔诺贝利》最后打出字母:“据说”这些人全死了。

  这个说法就是假的。“死亡桥”只是个传奇桥段。很多站在桥上的人一直还活蹦乱跳,多年以后还在接受采访,回忆当天的场面。

  《切尔诺贝利》里有些虚构是为了叙事方便。

  比如说,电视剧给人的感觉好像就是一个副总理谢尔比纳领着一个科学家列加索夫在救灾,外面还有个女科学家霍缪克在活动。显得苏联很没人似的。

  其实当然不是这个样子。

  当时有好几个委员会,满满一屋子的科学家在出谋划策,不停地开会,Brainstorm。但是这样拍,大家就不爱看了。谁愿意看一屋子科学家七嘴八舌地开会?大家就喜欢看一个科学家拍脑门:“对,应该空投沙子和硼!”然后就空投沙子和硼。

  还有一些虚构则是对苏联政府的丑化。苏联政府是有问题,但绝对不是电视剧里描述的那个样子。

  电视剧的整个最后一集全是虚构。现实中没有主人公在法庭上的控诉,也没有KGB主席把他关在屋子里进行恐吓。这一切都没有发生,而且也不可能发生。

  在《切尔诺贝利》中,好多人都被枪逼着做事。就像第一集里那个倒霉的工程师就被枪逼着,赶到天台上看核电站受损情况;图拉矿工被招募的时候也被士兵拿枪威胁。这都是假的。在斯大林时代,这一切绝对会发生,而且方式更残暴。但是在1986年,这一切都成了过去式。苏联还是高压,但已经没有恐怖式的残暴了。

  不听话可能会失业,而且很可能会失业,前途尽毁。

  但枪毙工程师和矿工?那绝不可能。我查阅了很多采访,没有一个人提到过这种威胁。

  参加救援的军人倒确实被威胁过“不服从命令就军法从事”,但那是军队系统,可以理解。就算美国军队或者英国军队,让你去你不去,照样也会这么威胁。而且就算有这种威胁,照样有一些苏联士兵忽然患上了急性病,要么找各种借口赖着不去,也没听说谁被真的枪毙。

  所以说,《切尔诺贝利》的故事基调是错的。它把故事的历史背景放到了三四十年代的斯大林时期。而事实上,当时苏联的运转方式已经不是那个样子了。

  02 切尔诺贝利为什么会爆炸?

  在这一点上,电视剧的描述总体是正确的。我查了不同的资料,和电视剧的说法都基本一致。

  一开始真的就是胡搞。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当时要做一个安全性试验。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万一哪天核电站的电力供应忽然被切断,看它能不能稳定地切换到备用电源上。这个试验本应该是白天做,可电力网的人不同意,说你白天做,那城市供电受影响咋办?所以就挪到了晚上做。

  晚上做就晚上做。他们就应该把有经验的人调到晚班。可是没有。他们就让值夜班的人来干。这帮值夜班的不是技术骨干,完全不知道怎么做这个试验,只能临时翻手册。

  这不是瞎搞是什么?

  结果这些人一上来就出了问题。做实验的时候需要把核电站功率降到大700MW,谁知道这些夜班人员一降就就到了30M。

  为什么会这样?一直到今天也没人知道。可能是因为设备故障,也可能是因为他们提前把发电机的转速调低了,但不管怎么说,功率掉下来了。

  功率降低了有什么危险呢?就是会出现“碘坑”,也就是电视剧里说的“氙毒”。核电站低功率运转的时候,氙-135会越来越多;氙-135越多,就会抑制核反应,功率就越上不去。

  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呢?就是停机24小时让氙毒消散。那就啥事也没有。

  但是坐镇主控室的副总工程师加特洛夫不干。电视剧里把他描写成一个暴躁的二逼,现实中他也确实不咋地。他扯着嗓子喊:“你们这些蠢猪!你们啥都不懂!你们把试验搞砸了!”

  然后他要求立即提高功率。操作员们不同意,加特洛夫大喊大叫说这不违反手册上的规定,谁不干谁就滚!

  为什么加特洛夫显得这么二逼呢?

  还是害怕承担责任。这一来试验就泡汤了。而且停机24小时会造成很大损失,他是坐镇者,到时候肯定是他倒霉。至于风险,他可能不觉得有多大风险。没人觉得核电站会出事。

  其实苏联核电站以前也出过几次事儿,但都被当成高度机密掩盖了,就连核电站工程师都不知道这类信息。所以谁也不觉得真会有啥大乱子。

  他们关闭了两个冷却水的循环水泵,又把反应堆的很多控制棒给抽出来了,211根控制棒只剩下了18根。这引发了一系列复杂反应。功率蹭就上去了,但上升的速度实在太快了,核反应堆明显处于失控状态。

  大家都慌了神。怎么办?赶紧按下停止按钮AZ-3。

  这个按钮一按下,所有的控制棒都会被会被强行塞回反应堆。反应堆就会停止工作。

  但是这些控制棒有问题。这些控制棒的末端有一段是石墨做的。所以,先塞进去的是石墨,而石墨会加速反应。只有等这一小段过去了,控制棒的主要部分接触反应堆,核反应才会停止。

  这是一个天大的bug,但是在以前并没有造成爆炸。为什么呢?主要还是因为以前从来没有这么多控制棒同时一起塞进去。193根控制棒同时往里塞,结果功率急剧飙升。

  温度一下子升高,把控制棒的通道给烧坏了。控制棒给卡住了。抑制部分接触不到反应堆,能接触到的就是石墨那一小段,它们不断地提高功率。

  于是,在1986年4月26日凌晨1点23分,核反应堆爆炸了。

下载 (2).jpg

  因为篇幅缘故,有些技术细节这里就省略了,但总的来说,就是这么个过程。

  要说责任,就是操作人员的二把刀,加特洛夫的彪,还有设计本身的缺陷。

  要再加一条的话,就是保密保得太厉害,让所有操作人员都没太多危险意识。

  03 苏联被人诟病之处

  切尔诺贝利事件中,最被人诟病的不是爆炸本身,而是对危机的处理。那我们就来一件事一件事的看。

  反应堆爆炸以后,切尔诺贝利的人什么反应呢?

  一开始,确实没人相信反应堆爆炸了,也没人觉得辐射会高到骇人的程度。他们拿仪器测,读数是3.6伦琴每小时,因为仪器的上限就是3.6伦琴。

  更精确的仪器还有两个,一个坏掉了,一个锁在保险柜里,一时拿不出来。

  厂长卢约卡诺夫,也即是电视里头的大反派,他说“一切都在控制之中,小问题,小问题。”

  但是地上有石墨呀。石墨只在核反应堆里头才有,怎么被炸到外头了?

  大家嘴里都有一股子浓浓的金属味道,很多人还呕吐,有人脸上都被灼成了褐色,这又怎么解释?

  卢约卡诺夫还是选择了视而不见。其实不光是他。当时很多人,包括专业工程师都选择了视而不见。

  后来一个工程师回忆说:当时我也看到了地上的石墨,但是我也本能地选择视而不见,或者找出各种理由来解释,不管这些理由多不合理。

  为什么呢?

  因为要相信这一点的话,实在太可怕了。大多数人都本能地选择撒谎,哪怕对自己也撒谎。

  但是,卢约卡诺夫——大反派卢约卡诺夫——心里头毕竟不踏实。他给上头打电话,要求疏散镇上的居民。跟电视剧里说的不一样,他确实要求了!但是上头断然拒绝。说等中央派人到现场了再决定。

  这种反应也不能说完全不合理。你跟我说只是小问题,反应堆安然无恙,一切都在控制之中,事故中心区的辐射也就3.6伦琴,那为什么要疏散?派人看看再说吧。

  可是这就把事情耽误了。

  26日爆炸当天来了几波人。军队也赶到了。仪器也拿出来测试了。测试的结果把人差点没吓尿。

  可就算在这个时候,也没人能拍板。因为中央的人已经在路上了,等他来了再说。

  晚上9点,抢救切尔诺贝利的核心人物,副总理谢尔比纳来了。他来了以后,拍板疏散镇上的居民。

  一声令下,一千多辆大巴就从周围呼啸而来,效率其实还是蛮高的。

  当时坐镇莫斯科主抓这件事的是雷日科夫。他回忆说:当时真是一个电话,想调动什么就调动什么。说调大巴,周围的大巴都掉头开往切尔诺贝利。说调液氮,全苏联的液氮都往这儿运。

  雷日科夫感叹说:搁到叶利钦时代,哪有这效率?

  但问题是:还是耽误了36个小时,镇上的居民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辐射了36个小时。这责任算谁的?

  卢约卡诺夫为什么不说老实话?就算没有合适的仪器,金属味总能感觉到吧?灭火的消防员被辐射的半死不活,送进抢救室,总看到了吧?工程师哇哇地呕吐,总看到了吧?仪器检测出真实结果之后,总可以马上行动了吧?

  可没有。还是能隐瞒就隐瞒,隐瞒不了也要等着上头有个人拍板。

  谢尔比纳要是不神威凛凛地从天而降,大家就都像一群被割掉脑袋的小鸡,不知道该干什么。

  切尔诺贝利事件中,还有一件事特别遭人唾弃,那就是基辅的五一节游行。参加五一节大游行的人,包括很多儿童,都遭到了严重的辐射。

  为什么明知道切尔诺贝利出事了,还不取消五一节大游行?

  答案也很简单:因为戈尔巴乔夫他们不知道有多大风险。

  戈尔巴乔夫在《孤独相伴》这本回忆录一直解释说:我真的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他说这话,当然有推卸责任的动机,但多少也是真心话。

  他确实不知道情况有多危险。他收到了官僚系统送来的很多报告,这些报告都尽量淡化这件事情。包括在第一线的谢尔比纳,也没有把危险百分百地描述给他。因为这件事情牵涉到了太多的层面,不止是和能源机构,很多官僚机构都有责任。所以,在当时有一种默认的共识,就是不要把事情说的太严重。

下载 (3).jpg

  所以,信息一层层过滤,到了戈尔巴乔夫这个层面,已经发生了相当大的扭曲。这个跟咱们想象中的不太一样。咱们老百姓想象中,戈尔巴乔夫肯定接触到最多的机密,掌握了最多的情报,就跟《庆余年》里的庆帝一样,苍蝇振振翅膀他都知道。

  其实不是那么回事。在关于辐射的问题上,他可能还没有基辅的一个小科长知道的多。

  如果戈尔巴乔夫是美国总统,他几乎不可能被这么蒙蔽。别的不用,他打开电视看看CNN就行了。记者们早就像苍蝇似的扑在这件事上了。当然少不了各种流言蜚语,各种不实之词,但是他肯定会意识到:情况没那么简单。

  关于五一节游行的问题上,戈尔巴乔夫确实在会议上讨论过。他得到的回答是:没事,基辅的辐射量没有任何问题。

  既然没事,那就游行呗。为了安定人心,当时乌克兰的一把手甚至还抱着孙子参加游行。

  不过考虑再三,戈尔巴乔夫他们还是决定缩短了游行时间。

  基辅的官员可没这么傻。他们通过各种小道消息知道辐射的事儿。据统计,当时有一千多官员都把家里人送走了。消息甚至漏到了很多老百姓耳朵里,不少老百姓也跑了。当然了,还是实心眼的居多,不信谣不传谣,带着孩子上街游行。

  基辅的小官员都知道,可是戈尔巴乔夫不知道。

  戈尔巴乔夫又不是恶魔。他要是知道当时的辐射大大超标,肯定会下令取消游行。就算不考虑良心问题,他也要考虑这件事传出去会有多大的舆论影响。

  但是他没意识到。所以这件事成了切尔诺贝利事件中最大的污点之一,也几乎成了苏联邪恶堕落的象征。

  这个事情的责任是谁?有专家的责任,有戈尔巴乔夫的责任,但更多的是整个官僚系统的责任。他们就是这么运转的。

  04 那么,拯救活动到底做的怎么样?

  苏联在拯救切尔诺贝利的问题上,做的怎么样呢?

  公平的讲,处理还是不错的。

  苏联这台机器笨重臃肿,反应迟钝,经常找不到正确方向。但是一旦你给它设定一个明确的、可操作性的目标,它会用惊人的效率扑向这个目标。不惜代价,不惜成本,眼里只有这件事。

  全国的液氮,说运过来就运过来。

  几十万军队,说调过来就调过来。

  要空投沙子和硼,直升机就连轴转地往里空投。

  辐射?辐射就辐射。死人?死人就死人。

  你要是拿福岛事件做个对比,就会发现两个国家的风格真是完全不同。日本人也不会像俄国人那么毛手毛脚地胡整,毫无道理地点爆一个核电站。但是一旦出了事,日本人也不会像俄国人那么不顾血本不惜代价地去抢救。

  这个过程里出现了很多英雄式的人物。但是那个过程也没有像电视里说那么夸张。就拿潜水三勇士来说。他们要潜水到核电站里,把水泵给接上好去抽水,不然的话就会爆炸。

  在《切尔诺贝利》电视剧里,这三个人是动员后自愿报名的。他们完成工作,出来以后大家热烈鼓掌。其实现实中不是这样。这里不牵涉到报名,就是当地的工程师。选他们去也很简单,因为他们熟悉环境,换了其他人干不了。他们完全知道危险,但说去也就去了,就像接了一个正常任务似的。出来的时候,也没人鼓掌。

  这样演出来会很平淡,所以电视剧里没这么拍。但是如果你仔细想一下的话,就会发现这种做法更惊心动魄。

  在这个抢救过程里,你会感动。确实非常让人感动。但感动之余,你也会察觉到一种怪怪的气氛,那就是对人命的轻贱。抢救要付出代价,这是没办法的事情。但是付出代价的过程中,有种不以为意的感觉。

  美剧《切尔诺贝利》没有那么拍,除了追求戏剧效果以外,其实可能还有一层考虑,那就是:他们不习惯于这种不以为意。美国的英雄要有悲情,有掌声,有大家发自肺腑的感谢。

  总之,不能不当回事。

  可在苏联不是这样。

  公平的讲,这种“不以为意”并不是只针对普通人。

  副总理谢尔比纳带着一个委员会,坐镇现场指挥一切。在头几天,他们这些人根本就没有任何防护措施。就坐在辐射粒子中间开会。

  一位核物理学家飞到这里,一看吓一跳,说:

  你们这样不行啊。你们要在窗户上覆盖铅皮啊。

  ——好好,覆盖覆盖。我们忙着呢。

  谢尔比纳他们一直坐镇现场,比那些士兵,那些矿工呆的时间都长。结果,切尔诺贝利事件发生四年以后,他就死了,极大可能跟辐射病有关。

  谢尔比纳是个老滑头,工于心计,对人粗暴。但是你能说他不勇敢?还有像塔拉卡诺夫少将,身先士卒,始终呆在一线。你能说他不勇敢?

  这里可能有俄国人的国民性格因素,但也有整个体系的缘故。

  对苏联这个官僚体系,我们确实无法评价过高。他们内斗、颟顸、自私,往往还腐化。但是在另一方面,我们不能把他们都看出一群毫无道德,毫无责任感的人。他们往往也有属于他们自己那个体系的责任感和道德感。

  在某些环境下,他们会发出恶臭。但在有些环境下,他们会发出光芒。

  05 他们为什么不说实话?

  我们复盘切尔诺贝利事件的时候,往往会有一种困惑。

  为什么苏联不向人们及时发布真相?为什么他们在新闻上拼命要轻描淡写,直到瑞典人发现了核辐射都飘到他们那儿了,才正式承认危机?多少年来,大家都在唾骂这种行为。他们何必要这么做呢?

  让人们知道有危机,又怎么了?

  如果这件事发生在美国,白宫几乎肯定不会这么干。

  白宫当然也没这个能力,擅长扒粪的记者会揭发这件事。但是即便有这个能力,白宫也不会冒这个险。

  这并不是因为白宫就比克林姆林宫道德一定高尚,而是没有足够的动机。

  美国如果发生了灾难,那就发生了呗。有灾难就处理灾难。大家不会把所有的灾难都怪到白宫头上。白宫的权力是有限的,但责任也是有限的。

  打个比方,美国挑战者号爆炸了。爆炸就爆炸了。一个大悲剧。做调查,做善后,吸取经验也就是了。而且大家脑子里第一个想到的责任方是NASA,而不是白宫。美国人并不会因为挑战者号爆炸,就说:咱们的政府怎么这么无能!里根是干什么吃的?

  那么,里根有多大的动机去掩盖这件灾难呢?

  可是如果苏联航天飞机爆炸了,那苏联人想到的就是:克林姆林宫咋这么无能?

  苏联政府掌控了资源,一声令下,所有的大巴都要听令,所有的液氮都能集中。但是,它也顺手就把一切责任都捆在了自己身上。

  白宫并没有为所有美国人的幸福做担保的义务。但是克里姆林宫就有。它就像一种神一样的存在。苏联人的任何的不幸,就是对它表现不力的一种默默谴责,苏联人的任何惊慌,也是是它表现无能的一种默默谴责。它有责任让全体苏联人都安全和幸福。

  这就如同古代的天子,哪怕日食都是对他的一种谴责。

  如果做不到让苏联人都安全和幸福(当然做不到),那也要让他们有安全和幸福的幻像。所以戈尔巴乔夫在要不要取消五一节游行的时候,就觉得顾虑重重。

  06 伟大的灵魂

  这篇文章拖的太长了,很多想说的话题还没有说到,但也只能这样了。

  前面我说的都是大人物,那么最后我说说小人物吧。

  《切尔诺贝利》里有很多虚构的情节,但是有一件是真的,那就是消防员妻子柳德米拉·伊格纳滕科的故事。这段情节来自《切尔诺贝利的祭祷》这本书,作者阿列克谢耶维奇采访了柳德米拉,记录下了这个故事。

  你可能看过电视剧了。但不够。你应该去读读这本书。其他的篇幅都可以不读,但要读读这篇。整个故事就是柳德米拉的独白,也是我几年以来读到的最动人的爱情故事。阿列克谢耶维奇自己也说那是莎士比亚级别的独白。

  最彻底、最纯粹的爱情,甚至消融了自我。直到眼睁睁看着丈夫变成了一堆蓝红相间的烂肉,爱情依旧闪亮如初。

  这是比所有的爱情小说更让人震撼的爱情。相比之下,生死不渝都是一句太过肤浅、太过轻佻的誓言。

  要读这样的故事。不读这样的故事,我们就只会把切尔诺贝利这样的灾难看成一个数字,一个符号,一段轶事。

  正是这些小人物的故事,才能告诉灾难是什么。有多少人为此而承受难以言喻的苦难。而这些小人物的灵魂又可以如此伟大,如此深沉,可以让整个世界都显得更加庞大幽深,可以让我们对人性保持不灭的信念。

责任编辑:花满楼
切尔诺贝利:是的,这很蠢,但为什么?

切尔诺贝利:是的,这很蠢,但为什么?

2020-04-29 09:55:12
来源:押沙龙yashl 作者: 押沙龙yashl
关键词:苏联 我要评论
如果戈尔巴乔夫是美国总统,他几乎不可能被这么蒙蔽。别的不用,他打开电视看看CNN就行了。记者们早就像苍蝇似的扑在这件事上了。当然少不了各种流言蜚语,各种不实之词,但是他肯定会意识到:情况没那么简单。

   01 《切尔诺贝利》的真真假假

  说到切尔诺贝利,大家可能想到的就是HBO的美剧《切尔诺贝利》。这部剧评价非常高,在豆瓣上得分是9.6,完全属于神剧的标准。

  但是怎么说呢?我也觉得这部剧拍得很好,但问题是它不太真实。它有点像咱们的《三国演义》,半真半假。

  比方说,电视剧里专门描写了“死亡桥”。核电站爆发的时候,镇上的好多居民跑到桥上观望。大量放射性尘埃飘到了他们身上,《切尔诺贝利》最后打出字母:“据说”这些人全死了。

  这个说法就是假的。“死亡桥”只是个传奇桥段。很多站在桥上的人一直还活蹦乱跳,多年以后还在接受采访,回忆当天的场面。

  《切尔诺贝利》里有些虚构是为了叙事方便。

  比如说,电视剧给人的感觉好像就是一个副总理谢尔比纳领着一个科学家列加索夫在救灾,外面还有个女科学家霍缪克在活动。显得苏联很没人似的。

  其实当然不是这个样子。

  当时有好几个委员会,满满一屋子的科学家在出谋划策,不停地开会,Brainstorm。但是这样拍,大家就不爱看了。谁愿意看一屋子科学家七嘴八舌地开会?大家就喜欢看一个科学家拍脑门:“对,应该空投沙子和硼!”然后就空投沙子和硼。

  还有一些虚构则是对苏联政府的丑化。苏联政府是有问题,但绝对不是电视剧里描述的那个样子。

  电视剧的整个最后一集全是虚构。现实中没有主人公在法庭上的控诉,也没有KGB主席把他关在屋子里进行恐吓。这一切都没有发生,而且也不可能发生。

  在《切尔诺贝利》中,好多人都被枪逼着做事。就像第一集里那个倒霉的工程师就被枪逼着,赶到天台上看核电站受损情况;图拉矿工被招募的时候也被士兵拿枪威胁。这都是假的。在斯大林时代,这一切绝对会发生,而且方式更残暴。但是在1986年,这一切都成了过去式。苏联还是高压,但已经没有恐怖式的残暴了。

  不听话可能会失业,而且很可能会失业,前途尽毁。

  但枪毙工程师和矿工?那绝不可能。我查阅了很多采访,没有一个人提到过这种威胁。

  参加救援的军人倒确实被威胁过“不服从命令就军法从事”,但那是军队系统,可以理解。就算美国军队或者英国军队,让你去你不去,照样也会这么威胁。而且就算有这种威胁,照样有一些苏联士兵忽然患上了急性病,要么找各种借口赖着不去,也没听说谁被真的枪毙。

  所以说,《切尔诺贝利》的故事基调是错的。它把故事的历史背景放到了三四十年代的斯大林时期。而事实上,当时苏联的运转方式已经不是那个样子了。

  02 切尔诺贝利为什么会爆炸?

  在这一点上,电视剧的描述总体是正确的。我查了不同的资料,和电视剧的说法都基本一致。

  一开始真的就是胡搞。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当时要做一个安全性试验。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万一哪天核电站的电力供应忽然被切断,看它能不能稳定地切换到备用电源上。这个试验本应该是白天做,可电力网的人不同意,说你白天做,那城市供电受影响咋办?所以就挪到了晚上做。

  晚上做就晚上做。他们就应该把有经验的人调到晚班。可是没有。他们就让值夜班的人来干。这帮值夜班的不是技术骨干,完全不知道怎么做这个试验,只能临时翻手册。

  这不是瞎搞是什么?

  结果这些人一上来就出了问题。做实验的时候需要把核电站功率降到大700MW,谁知道这些夜班人员一降就就到了30M。

  为什么会这样?一直到今天也没人知道。可能是因为设备故障,也可能是因为他们提前把发电机的转速调低了,但不管怎么说,功率掉下来了。

  功率降低了有什么危险呢?就是会出现“碘坑”,也就是电视剧里说的“氙毒”。核电站低功率运转的时候,氙-135会越来越多;氙-135越多,就会抑制核反应,功率就越上不去。

  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呢?就是停机24小时让氙毒消散。那就啥事也没有。

  但是坐镇主控室的副总工程师加特洛夫不干。电视剧里把他描写成一个暴躁的二逼,现实中他也确实不咋地。他扯着嗓子喊:“你们这些蠢猪!你们啥都不懂!你们把试验搞砸了!”

  然后他要求立即提高功率。操作员们不同意,加特洛夫大喊大叫说这不违反手册上的规定,谁不干谁就滚!

  为什么加特洛夫显得这么二逼呢?

  还是害怕承担责任。这一来试验就泡汤了。而且停机24小时会造成很大损失,他是坐镇者,到时候肯定是他倒霉。至于风险,他可能不觉得有多大风险。没人觉得核电站会出事。

  其实苏联核电站以前也出过几次事儿,但都被当成高度机密掩盖了,就连核电站工程师都不知道这类信息。所以谁也不觉得真会有啥大乱子。

  他们关闭了两个冷却水的循环水泵,又把反应堆的很多控制棒给抽出来了,211根控制棒只剩下了18根。这引发了一系列复杂反应。功率蹭就上去了,但上升的速度实在太快了,核反应堆明显处于失控状态。

  大家都慌了神。怎么办?赶紧按下停止按钮AZ-3。

  这个按钮一按下,所有的控制棒都会被会被强行塞回反应堆。反应堆就会停止工作。

  但是这些控制棒有问题。这些控制棒的末端有一段是石墨做的。所以,先塞进去的是石墨,而石墨会加速反应。只有等这一小段过去了,控制棒的主要部分接触反应堆,核反应才会停止。

  这是一个天大的bug,但是在以前并没有造成爆炸。为什么呢?主要还是因为以前从来没有这么多控制棒同时一起塞进去。193根控制棒同时往里塞,结果功率急剧飙升。

  温度一下子升高,把控制棒的通道给烧坏了。控制棒给卡住了。抑制部分接触不到反应堆,能接触到的就是石墨那一小段,它们不断地提高功率。

  于是,在1986年4月26日凌晨1点23分,核反应堆爆炸了。

下载 (2).jpg

  因为篇幅缘故,有些技术细节这里就省略了,但总的来说,就是这么个过程。

  要说责任,就是操作人员的二把刀,加特洛夫的彪,还有设计本身的缺陷。

  要再加一条的话,就是保密保得太厉害,让所有操作人员都没太多危险意识。

  03 苏联被人诟病之处

  切尔诺贝利事件中,最被人诟病的不是爆炸本身,而是对危机的处理。那我们就来一件事一件事的看。

  反应堆爆炸以后,切尔诺贝利的人什么反应呢?

  一开始,确实没人相信反应堆爆炸了,也没人觉得辐射会高到骇人的程度。他们拿仪器测,读数是3.6伦琴每小时,因为仪器的上限就是3.6伦琴。

  更精确的仪器还有两个,一个坏掉了,一个锁在保险柜里,一时拿不出来。

  厂长卢约卡诺夫,也即是电视里头的大反派,他说“一切都在控制之中,小问题,小问题。”

  但是地上有石墨呀。石墨只在核反应堆里头才有,怎么被炸到外头了?

  大家嘴里都有一股子浓浓的金属味道,很多人还呕吐,有人脸上都被灼成了褐色,这又怎么解释?

  卢约卡诺夫还是选择了视而不见。其实不光是他。当时很多人,包括专业工程师都选择了视而不见。

  后来一个工程师回忆说:当时我也看到了地上的石墨,但是我也本能地选择视而不见,或者找出各种理由来解释,不管这些理由多不合理。

  为什么呢?

  因为要相信这一点的话,实在太可怕了。大多数人都本能地选择撒谎,哪怕对自己也撒谎。

  但是,卢约卡诺夫——大反派卢约卡诺夫——心里头毕竟不踏实。他给上头打电话,要求疏散镇上的居民。跟电视剧里说的不一样,他确实要求了!但是上头断然拒绝。说等中央派人到现场了再决定。

  这种反应也不能说完全不合理。你跟我说只是小问题,反应堆安然无恙,一切都在控制之中,事故中心区的辐射也就3.6伦琴,那为什么要疏散?派人看看再说吧。

  可是这就把事情耽误了。

  26日爆炸当天来了几波人。军队也赶到了。仪器也拿出来测试了。测试的结果把人差点没吓尿。

  可就算在这个时候,也没人能拍板。因为中央的人已经在路上了,等他来了再说。

  晚上9点,抢救切尔诺贝利的核心人物,副总理谢尔比纳来了。他来了以后,拍板疏散镇上的居民。

  一声令下,一千多辆大巴就从周围呼啸而来,效率其实还是蛮高的。

  当时坐镇莫斯科主抓这件事的是雷日科夫。他回忆说:当时真是一个电话,想调动什么就调动什么。说调大巴,周围的大巴都掉头开往切尔诺贝利。说调液氮,全苏联的液氮都往这儿运。

  雷日科夫感叹说:搁到叶利钦时代,哪有这效率?

  但问题是:还是耽误了36个小时,镇上的居民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辐射了36个小时。这责任算谁的?

  卢约卡诺夫为什么不说老实话?就算没有合适的仪器,金属味总能感觉到吧?灭火的消防员被辐射的半死不活,送进抢救室,总看到了吧?工程师哇哇地呕吐,总看到了吧?仪器检测出真实结果之后,总可以马上行动了吧?

  可没有。还是能隐瞒就隐瞒,隐瞒不了也要等着上头有个人拍板。

  谢尔比纳要是不神威凛凛地从天而降,大家就都像一群被割掉脑袋的小鸡,不知道该干什么。

  切尔诺贝利事件中,还有一件事特别遭人唾弃,那就是基辅的五一节游行。参加五一节大游行的人,包括很多儿童,都遭到了严重的辐射。

  为什么明知道切尔诺贝利出事了,还不取消五一节大游行?

  答案也很简单:因为戈尔巴乔夫他们不知道有多大风险。

  戈尔巴乔夫在《孤独相伴》这本回忆录一直解释说:我真的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他说这话,当然有推卸责任的动机,但多少也是真心话。

  他确实不知道情况有多危险。他收到了官僚系统送来的很多报告,这些报告都尽量淡化这件事情。包括在第一线的谢尔比纳,也没有把危险百分百地描述给他。因为这件事情牵涉到了太多的层面,不止是和能源机构,很多官僚机构都有责任。所以,在当时有一种默认的共识,就是不要把事情说的太严重。

下载 (3).jpg

  所以,信息一层层过滤,到了戈尔巴乔夫这个层面,已经发生了相当大的扭曲。这个跟咱们想象中的不太一样。咱们老百姓想象中,戈尔巴乔夫肯定接触到最多的机密,掌握了最多的情报,就跟《庆余年》里的庆帝一样,苍蝇振振翅膀他都知道。

  其实不是那么回事。在关于辐射的问题上,他可能还没有基辅的一个小科长知道的多。

  如果戈尔巴乔夫是美国总统,他几乎不可能被这么蒙蔽。别的不用,他打开电视看看CNN就行了。记者们早就像苍蝇似的扑在这件事上了。当然少不了各种流言蜚语,各种不实之词,但是他肯定会意识到:情况没那么简单。

  关于五一节游行的问题上,戈尔巴乔夫确实在会议上讨论过。他得到的回答是:没事,基辅的辐射量没有任何问题。

  既然没事,那就游行呗。为了安定人心,当时乌克兰的一把手甚至还抱着孙子参加游行。

  不过考虑再三,戈尔巴乔夫他们还是决定缩短了游行时间。

  基辅的官员可没这么傻。他们通过各种小道消息知道辐射的事儿。据统计,当时有一千多官员都把家里人送走了。消息甚至漏到了很多老百姓耳朵里,不少老百姓也跑了。当然了,还是实心眼的居多,不信谣不传谣,带着孩子上街游行。

  基辅的小官员都知道,可是戈尔巴乔夫不知道。

  戈尔巴乔夫又不是恶魔。他要是知道当时的辐射大大超标,肯定会下令取消游行。就算不考虑良心问题,他也要考虑这件事传出去会有多大的舆论影响。

  但是他没意识到。所以这件事成了切尔诺贝利事件中最大的污点之一,也几乎成了苏联邪恶堕落的象征。

  这个事情的责任是谁?有专家的责任,有戈尔巴乔夫的责任,但更多的是整个官僚系统的责任。他们就是这么运转的。

  04 那么,拯救活动到底做的怎么样?

  苏联在拯救切尔诺贝利的问题上,做的怎么样呢?

  公平的讲,处理还是不错的。

  苏联这台机器笨重臃肿,反应迟钝,经常找不到正确方向。但是一旦你给它设定一个明确的、可操作性的目标,它会用惊人的效率扑向这个目标。不惜代价,不惜成本,眼里只有这件事。

  全国的液氮,说运过来就运过来。

  几十万军队,说调过来就调过来。

  要空投沙子和硼,直升机就连轴转地往里空投。

  辐射?辐射就辐射。死人?死人就死人。

  你要是拿福岛事件做个对比,就会发现两个国家的风格真是完全不同。日本人也不会像俄国人那么毛手毛脚地胡整,毫无道理地点爆一个核电站。但是一旦出了事,日本人也不会像俄国人那么不顾血本不惜代价地去抢救。

  这个过程里出现了很多英雄式的人物。但是那个过程也没有像电视里说那么夸张。就拿潜水三勇士来说。他们要潜水到核电站里,把水泵给接上好去抽水,不然的话就会爆炸。

  在《切尔诺贝利》电视剧里,这三个人是动员后自愿报名的。他们完成工作,出来以后大家热烈鼓掌。其实现实中不是这样。这里不牵涉到报名,就是当地的工程师。选他们去也很简单,因为他们熟悉环境,换了其他人干不了。他们完全知道危险,但说去也就去了,就像接了一个正常任务似的。出来的时候,也没人鼓掌。

  这样演出来会很平淡,所以电视剧里没这么拍。但是如果你仔细想一下的话,就会发现这种做法更惊心动魄。

  在这个抢救过程里,你会感动。确实非常让人感动。但感动之余,你也会察觉到一种怪怪的气氛,那就是对人命的轻贱。抢救要付出代价,这是没办法的事情。但是付出代价的过程中,有种不以为意的感觉。

  美剧《切尔诺贝利》没有那么拍,除了追求戏剧效果以外,其实可能还有一层考虑,那就是:他们不习惯于这种不以为意。美国的英雄要有悲情,有掌声,有大家发自肺腑的感谢。

  总之,不能不当回事。

  可在苏联不是这样。

  公平的讲,这种“不以为意”并不是只针对普通人。

  副总理谢尔比纳带着一个委员会,坐镇现场指挥一切。在头几天,他们这些人根本就没有任何防护措施。就坐在辐射粒子中间开会。

  一位核物理学家飞到这里,一看吓一跳,说:

  你们这样不行啊。你们要在窗户上覆盖铅皮啊。

  ——好好,覆盖覆盖。我们忙着呢。

  谢尔比纳他们一直坐镇现场,比那些士兵,那些矿工呆的时间都长。结果,切尔诺贝利事件发生四年以后,他就死了,极大可能跟辐射病有关。

  谢尔比纳是个老滑头,工于心计,对人粗暴。但是你能说他不勇敢?还有像塔拉卡诺夫少将,身先士卒,始终呆在一线。你能说他不勇敢?

  这里可能有俄国人的国民性格因素,但也有整个体系的缘故。

  对苏联这个官僚体系,我们确实无法评价过高。他们内斗、颟顸、自私,往往还腐化。但是在另一方面,我们不能把他们都看出一群毫无道德,毫无责任感的人。他们往往也有属于他们自己那个体系的责任感和道德感。

  在某些环境下,他们会发出恶臭。但在有些环境下,他们会发出光芒。

  05 他们为什么不说实话?

  我们复盘切尔诺贝利事件的时候,往往会有一种困惑。

  为什么苏联不向人们及时发布真相?为什么他们在新闻上拼命要轻描淡写,直到瑞典人发现了核辐射都飘到他们那儿了,才正式承认危机?多少年来,大家都在唾骂这种行为。他们何必要这么做呢?

  让人们知道有危机,又怎么了?

  如果这件事发生在美国,白宫几乎肯定不会这么干。

  白宫当然也没这个能力,擅长扒粪的记者会揭发这件事。但是即便有这个能力,白宫也不会冒这个险。

  这并不是因为白宫就比克林姆林宫道德一定高尚,而是没有足够的动机。

  美国如果发生了灾难,那就发生了呗。有灾难就处理灾难。大家不会把所有的灾难都怪到白宫头上。白宫的权力是有限的,但责任也是有限的。

  打个比方,美国挑战者号爆炸了。爆炸就爆炸了。一个大悲剧。做调查,做善后,吸取经验也就是了。而且大家脑子里第一个想到的责任方是NASA,而不是白宫。美国人并不会因为挑战者号爆炸,就说:咱们的政府怎么这么无能!里根是干什么吃的?

  那么,里根有多大的动机去掩盖这件灾难呢?

  可是如果苏联航天飞机爆炸了,那苏联人想到的就是:克林姆林宫咋这么无能?

  苏联政府掌控了资源,一声令下,所有的大巴都要听令,所有的液氮都能集中。但是,它也顺手就把一切责任都捆在了自己身上。

  白宫并没有为所有美国人的幸福做担保的义务。但是克里姆林宫就有。它就像一种神一样的存在。苏联人的任何的不幸,就是对它表现不力的一种默默谴责,苏联人的任何惊慌,也是是它表现无能的一种默默谴责。它有责任让全体苏联人都安全和幸福。

  这就如同古代的天子,哪怕日食都是对他的一种谴责。

  如果做不到让苏联人都安全和幸福(当然做不到),那也要让他们有安全和幸福的幻像。所以戈尔巴乔夫在要不要取消五一节游行的时候,就觉得顾虑重重。

  06 伟大的灵魂

  这篇文章拖的太长了,很多想说的话题还没有说到,但也只能这样了。

  前面我说的都是大人物,那么最后我说说小人物吧。

  《切尔诺贝利》里有很多虚构的情节,但是有一件是真的,那就是消防员妻子柳德米拉·伊格纳滕科的故事。这段情节来自《切尔诺贝利的祭祷》这本书,作者阿列克谢耶维奇采访了柳德米拉,记录下了这个故事。

  你可能看过电视剧了。但不够。你应该去读读这本书。其他的篇幅都可以不读,但要读读这篇。整个故事就是柳德米拉的独白,也是我几年以来读到的最动人的爱情故事。阿列克谢耶维奇自己也说那是莎士比亚级别的独白。

  最彻底、最纯粹的爱情,甚至消融了自我。直到眼睁睁看着丈夫变成了一堆蓝红相间的烂肉,爱情依旧闪亮如初。

  这是比所有的爱情小说更让人震撼的爱情。相比之下,生死不渝都是一句太过肤浅、太过轻佻的誓言。

  要读这样的故事。不读这样的故事,我们就只会把切尔诺贝利这样的灾难看成一个数字,一个符号,一段轶事。

  正是这些小人物的故事,才能告诉灾难是什么。有多少人为此而承受难以言喻的苦难。而这些小人物的灵魂又可以如此伟大,如此深沉,可以让整个世界都显得更加庞大幽深,可以让我们对人性保持不灭的信念。

责任编辑:花满楼
声明:凡注明来源"钝角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参与评论
切尔诺贝利:是的,这很蠢,但为什么? 会员

排行榜

热门关键词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