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以销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借口,以推翻伊拉克萨达姆政权为直接目标的美国“倒萨”战争已结束。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是“反战”的,但这不等于这些国家对萨达姆本人有好感。
在无辜的伊拉克百姓饱受战争之苦,在无数的历史文化遗迹面临灭顶之灾时,我们有必要通过萨达姆来认识这场战争的来龙去脉、前前后后。
解读萨达姆·成长篇
从农家少年到国家领袖
怎样的童年塑造了日后的萨达姆?
也许,萨达姆与美国玩“猫捉老鼠”的游戏技巧就是源于少年时躲避继父的棍子。
也许,萨达姆用暴力来打击异已的倾向就是根植于他的成长环境。
性格塑造在少年
1937年4月28日,萨达姆出生在距离伊拉克首都巴格达西北大约100公里的提克里特的一个贫穷农民家庭。当萨达姆出生时,他的父亲已经撒手西归,萨达姆是遗腹子。几年后,她的母亲改嫁了,幼小的萨达姆开始面对一个脾气暴躁的继父。继父通常惩罚他的方式是用一个沾着沥青的棍子打他,为躲避挨打,萨达姆学会了敏捷地跳来跳去。(这让人想起,海湾战争后,美国和伊拉克之间的“猫捉老鼠”的游戏。)
萨达姆随母亲到继父家里生活,由于是后来者,在村里的孩子中,萨达姆没有伙伴,其他男孩子经常嘲笑他没有父亲,并不时地欺负他。萨达姆则常拿着铁棍子来保护自己。饱受欺侮的他开始寻找发泄的途径和方式,他把铁棍放到火上,待加热后朝过往的家禽、家畜的肚子上刺去,并使劲地把它扯开……萨达姆在小动物撕心裂肺的嚎叫中寻找着快感和满足。
萨达姆少年时遭遇的苦难和孤独,塑造了他的性格:顽强、利己、冷酷、心狠……。而恰恰就是这些使得他能够在后来险恶的政治道路上“披荆斩棘”,直到登上了国家最高领袖的宝座;与此同时,他性格中的这些因素也为他在总统宝座上的所作所为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西方一些学者认为,当萨达姆成为伊拉克至高无上的领导人后,他喜欢用暴力来打击异己的倾向就植根于他的儿童时代。正如萨达姆本人所说:“一个人的政治道路是同他的出身、经历和在生活中遇到的困苦分不开的。”
萨达姆
少年时,他最亲近,对他影响最大的是他的舅舅。他的舅舅给他讲了阿拉伯民族英雄萨拉丁和古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的故事。他的舅舅还告诉他“真主不应创造的三类:波斯人、犹太人和苍蝇。波斯人是‘真主按人的形状创造的动物’;犹太人是‘泥土及不同人种的残渣的混合体’;至于苍蝇,在三者中最不起眼,它是小动物,‘我们并不了解真主造它的目的’”。……舅舅所讲的英雄故事和他恶劣的生长环境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并在深深地刺激着他,他有了强烈的“走出去”的愿望。后来,他终于随舅舅来到了巴格达。
通向权力之路
当时的巴格达正处于民族主义者反对费萨尔王朝统治的运动高潮期,萨达姆很快就加入到了学生的反抗队伍中。这场运动使他找到了发泄愤怒和追求“伟业”的机会,他的性格使他在游行和打斗中如沐春风、如鱼得水,他的果敢、手狠和无所畏惧赢得了大批的追随者。萨达姆在其中享受着喜悦和自豪:“如果你恐吓人,你就能控制他们,而且他会钦佩你,并设法投靠你。”
1957年,萨达姆加入了阿拉伯复兴社会党。1958年,以卡塞姆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推翻了费萨尔王朝,成立伊拉克共和国。次年,没能在革命中捞到好处的复兴党选派萨达姆行刺共和国总统卡塞姆。复兴党之所以选择萨达姆作为刺客之一,是因为“这个党需要那些不在乎杀人的人,而萨达姆为了自己的‘信仰’已杀了他的一个亲戚,所以他已证明自己是合适的人选。”但这次行刺没有成功,萨达姆被迫流亡叙利亚,后又到了阿拉伯世界的政治中心——埃及首都开罗。尽管行刺行动失败了,但萨达姆却因自己的“英勇”行为在阿拉伯世界声名渐起。由于有当时的中东风云人物、埃及总统纳赛尔的“过问”,萨达姆进入了中东地区的著名学府开罗大学学习法律。不久,他就担任了复兴党开罗分部的领导职务。在开罗的几年,他大开眼界,“干一番大事业”的雄心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1963年2月,复兴党联合卡塞姆的堂兄阿里夫发动政变,一举推翻了卡塞姆政权。在新政权中,阿里夫出任总统,伊拉克复兴党领导人贝克尔出任总理。不久,贝克尔就邀请他的远房侄子萨达姆回国参政。萨达姆回国后,成为复兴党第四届地区代表大会和第六届全国代表大会委员。但阿里夫不久就革除了贝克尔的总理职务,包括萨达姆在内的一些复兴党人也被捕入狱。两年后,萨达姆成功越狱,并又投身到复兴党内部夺取权力的斗争中。
1968年7月贝克尔和萨达姆再次发动政变,成功夺取了政权。同年11月萨达姆出任革命指挥委员会副主席,成为仅次于总统贝克尔的伊拉克第二号人物。
接下来,萨达姆通过一系列的清洗,铲除异己,牢牢控制了伊拉克的党政军大权。1979年7月,贝克尔把最高职位“禅让”给了萨达姆。萨达姆成了革命指挥委员会主席、复兴党地区领导机构总书记、伊拉克总统、武装部队总司令等。自此,萨达姆几乎把所有“一号”职位都揽入怀中(1994年5月改组内阁后又兼任总理),萨达姆成了伊拉克名副其实的最高领导人。
解读萨达姆·统治篇
铁腕治国与造“神”运动
●血腥的“清洗”和残酷整肃一直伴随着萨达姆的执政生涯。
●“铁拳”之下,萨达姆自然地被塑造成为“神”,他的画像无处不在,就像他的权威,被渗透到各阶层。
从弱肉强食的政治仕途上一路走来的萨达姆,靠血腥的暴力上台后,更加把“拳头比舌头更有用”奉为真谛。无论是在对待国外的敌人,还是对待国内的异己势力,他都更多地采用“铁拳”。因为“革命者面临的任务永远是‘暴力和对抗’。这既包括外国敌人,更包括党内的高级干部”。
1979年,萨达姆接受贝克尔“禅让”伊始就发动了一次大清洗,包括革命指挥委员会书记、副总理、教育部长、工业部长、卫生部长等在内的数百名(有人说至少有500人)复兴党官员被处决。他们的罪名是“叛徒”、“间谍”。此类的清洗活动一直伴随着萨达姆后来几十年的执政生涯。任何人,即使是副总统、副总理,即使是他的妻子和女婿,只要违忤他的旨意,或者在萨达姆看来“居心叵测”,那萨达姆就会毫不犹豫地让他(她)“从地球上消失”,并且常常是“满门抄斩”。
通过连续不断地血腥“清洗”和残酷整肃,他牢牢地掌握了军队、共和国卫队、人民军、情报机构等暴力工具,而这些国家机器此后又成了萨达姆控制政权、消灭异己的得力武器。包括这些暴力工具在内的国家几乎所有要害部门都被萨达姆家族掌控着,并且萨达姆还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使得这些暴力工具之间既互相配合,又相互制约,使得它们只能乖乖地听命于萨达姆一人。但是这种靠暴力维持的统治一旦遇到强大的外力冲击,它的脆弱性便迅速暴露出来。海湾战争期间,就有大批高官和军队将领倒戈,但由于美国这股外力没能持久,所以很快又被萨达姆的铁拳剿灭。海湾战争后,萨达姆又对党政军系统进行了一系列的“清洗”,无数人“脑袋落地”。伊拉克再一次被驯服于萨达姆“铁拳”的“绝对领导”下。在这样的体制下,萨达姆很自然地被塑造成一个“神”。这既是这种体制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维持这种体制的必然选择。
于是乎,伊拉克包括每一个村庄在内的每一块有人居住的地方都有了萨达姆的画像。有人曾半是玩笑半是当真地说,在有2200万人口的伊拉克,悬挂着4400万张萨达姆的画像。在学校、商店、警察局、军营、办公室和私人住宅……随处可见萨达姆的画像。每一位政府官员拍照时都要以萨达姆的画像为背景。作为国家大门的国际机场也是以萨达姆的名字命名,巴格达最高的观景塔也被冠以萨达姆的名字。伊拉克的纸币和硬币上也都有萨达姆的头像。在公众场合,一提起萨达姆的名字便会“博得”热烈的喝彩。
伊拉克这片古老的土地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曾孕育过辉煌的古巴比伦文明。在今天的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翻新和保持文化古迹已成为重要的市政项目。根据伊拉克的法律,在翻新历史文化古迹所用的砖头中,1/10都必须刻上萨达姆的名字或者标上8颗星(每颗星代表着萨达姆阿拉伯姓名的一个字母)。而根据“新发现”的家谱,萨达姆自称“具有”王室血统,萨达姆把他的统治自然就套上一种“天赋神权”、理所当然的色彩。
萨达姆是伊拉克共和国总统、政府总理、陆海空三军总司令、革命指挥委员会主席、阿拉伯复兴社会党伊拉克地区领导机构总书记、最高计划委员会主席、协调委员会主席……他是“英明的统帅”、“斗争的带头人”、“阿拉伯领袖”、“阿拉伯民族的骑士”、“民族解放英雄”、“领袖之父”、“英勇无畏的斗士”、“伊拉克人民所有成就的鼓舞者”……在广播中,尤其是政治节目中,他的名字伴随各种各样的头衔,每小时出现30到50次。向萨达姆致敬和为萨达姆歌功颂德几乎是伊拉克新闻广播的全部内容。
萨达姆的长子、作为伊拉克记者联合会负责人的乌代,在1999年曾解雇了数百名伊拉克记者联合会成员,理由是他们对他的父亲赞扬不够充分、不够经常。如果有人敢对这种政治体制和统治行为表示反对或者不敬,那就只能是“死路一条”。2001年6月,伊拉克安全部队就杀害了什叶派神职人员侯赛因·巴哈尔·乌洛姆,理由是他拒绝上电视祝贺萨达姆的儿子库赛当选阿拉伯复兴社会党的领导职务。如果萨达姆总统发了“慈悲”,那“不知天高地厚的草民”或许会被“从轻发落”——被当众割掉舌头。
如此“纪律严明”的伊拉克,必然会呈现出“团结一致的可喜局面”。于是,在2002年10月有11445638名参加的全民公决中,萨达姆以100%的全票再次连任伊拉克总统,任期7年。伊拉克革命指挥委员会副主席、阿拉伯复兴社会党地区领导机构的副总书记易卜拉欣在宣布这一结果时对外国媒体说:“真主保佑,总统萨达姆赢得了100%的支持率。”这是伊拉克历史上第二次通过全民公决产生共和国总统。在1995年,伊拉克曾就是否同意萨达姆连任举行过一次全民公决,结果萨达姆获得了99.96%的支持率。后来,曾有西方记者问伊拉克高级官员:那投反对票的0.04%选民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当时,那位伊拉克高官很有些尴尬。如今,萨达姆获得了100%的支持,伊拉克高级官员再也不怕外国记者问同样的问题了。
今年2月下旬,当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著名记者丹·拉瑟采访萨达姆时曾对100%的支持率表示出了“兴趣”。萨达姆立即回答道:“是的,我知道,这种百分比对你来说也许非常离奇,……没有人对结果表示怀疑,没有人对选举的有效性表示怀疑,没有人发表评论。因为,世界各国的记者们应邀赴各个投票站进行了采访和报道。实际上,他们就站在投票箱旁边,并且亲眼看到了选票。他们看到人们的确是在选举,并说‘是真的在选举’。”
解读萨达姆·膨胀篇
企图统一阿拉伯世界想要当新时代的萨拉丁
萨达姆雄心勃勃搞统一
靠“枪杆子”成了伊拉克的“伟大领袖”,“胸怀大志”的萨达姆没有满足,他的目标是做新时代的萨拉丁,他要统一中东,当整个阿拉伯世界的领袖。为了实现“独步中东”的理想,萨达姆高高举起了“泛阿拉伯主义”的旗帜。阿拉伯各国有着共同的语言、文化和宗教,历史上也曾经是一个整体。13世纪后,曾在世界上“光彩夺目”的阿拉伯民族被异族征服。在此后数百年争取民族尊严和独立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以争取阿拉伯统一和复兴为核心的“泛阿拉伯主义”。“泛阿拉伯主义”后来成为一面旗帜,许多人都在利用它实现着各自不同的政治目的。
二战后,“泛阿拉伯主义”者阿弗拉克等组建了以“统一、自由、社会主义”为党纲的阿拉伯复兴社会党。20世纪60年代,复兴党相继在伊拉克和叙利亚夺取政权,成为阿拉伯世界仅有的两个复兴党执政国。
“泛阿拉伯主义”理论初具规模,它的主要内容有:民族高于国家、复兴阿拉伯、阿拉伯统一、内部团结一致对外等。萨达姆大力宣扬“泛阿拉伯主义”,并在其中寻找着“阿拉伯领袖”的感觉。
萨达姆曾多次骄傲地说:“阿拉伯民族是一切先知的发源地和文明的摇篮。”“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像阿拉伯民族这样为人类作出了这么多的贡献。”“当阿拉伯民族的文明照耀全世界的时候,非阿拉伯民族仍然生活在黑暗之中。”他提出阿拉伯民族应该复兴,应该重新成为人类文明的先锋:“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声明,我们的民族具有启示作用,因此它决不可能成为一个平庸的民族。”
在萨达姆看来,阿拉伯民族“由于其他民族的嫉妒、阴谋和敌意而跌落到深渊。”萨达姆对阿拉伯民族在战后分立了22个国家的现状极为不满,认为这是阿拉伯世界软弱无力的根源。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个民族像现在这样分成22个部分”、“22个国家、22个政府、22种政策和22位领导人……这怎么可能制定出恰当而必要的战略呢?”他提出“统一”是复兴党的第一目标,没有统一就没有“自由”和“社会主义”。
“我们的梦想仅仅是要进行阿拉伯民族斗争以达到阿拉伯的团结,而且要创建一个统一的阿拉伯社会主义民主国家。”他也曾在《民族宣言》中提出:“在阿拉伯国家之间不得使用武力,用和平手段解决阿拉伯国家相互之间的冲突。”(但这并不妨碍他入侵科威特这个阿拉伯兄弟,他总能为自己找到“充分”而又冠冕堂皇的理由。)
萨达姆在赞扬着阿拉伯文明的独一无二,更在强调“伊拉克文明是阿拉伯文明中‘最优秀’的部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是美索不达米亚文明,这是毫无疑问的。”伊拉克在历史上曾经是“一盏闪光的指路明灯”。
萨达姆骄傲地说:“伊拉克将继续把自己的历史作为榜样,期望人类永远进步。”他在强烈地渴望他和伊拉克在争取阿拉伯统一的斗争中充当先锋,在新的统一的阿拉伯世界中充当领袖。
“阿拉伯人的荣誉来自伊拉克的繁荣昌盛,伊拉克兴旺发达,整个阿拉伯民族也会兴旺发达。”“复兴社会党自己的经验和地位影响世界。”“我们决不允许任何外国势力碰阿拉伯事业一个手指头。”虽然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在中东政治和全球事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萨达姆认为这只是历史的一个阶段而已。他称美国人是异教徒,认为他们缺少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国家那样丰富的历史文化传统。美国目前在世界的霸权地位只是历史进程中的一个畸变,是它掌握技术优势的结果,但它的领导地位不可能长久。萨达姆认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在两件东西上有着明显优势:武器和夺权保权的技巧。不过,也仅限于此。
解读萨达姆·侵略篇
石油让萨达姆自我膨胀战争使伊拉克步入深渊
石油给了伊财富和不幸
亢奋的石油经济
1968年,石油出口收入仅为4.67亿美元,1980年则跃升到269亿美元。这一时期也成了伊拉克共和国成立以来发展的黄金时期。
曾有人说,萨达姆是幸运的,因为伊拉克的丰富石油资源给他带来了巨额的美元。伊拉克的石油已探明储量约占全世界石油已探明储量的1/10,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居世界第二位。
1968年复兴党夺取政权时,伊拉克的石油开采还完全掌握在外国石油公司手里。在萨达姆的坚持和努力下,伊拉克终于在1972年克服重重困难,实现了石油国有化。石油国有化写就了伊拉克经济独立中决定性的一章。石油国有化不仅大大刺激了伊拉克石油工业的快速发展,到1979年它已成为仅次于沙特阿拉伯的海湾第二大产油国;而且石油的发展还为伊拉克经济提供了强大的动力。1968年,石油出口收入仅为4.67亿美元,1980年则跃升到269亿美元。这一时期也成了伊拉克共和国成立以来发展的黄金时期。
石油美元的滚滚而来,还使得萨达姆有了提高民众文化素质的需求。萨达姆发起了全国性的扫盲识字运动,1977年,在伊拉克农村约有77%的人是文盲,城市中也有44%的人是文盲。为了提高伊拉克人的文化水平,伊拉克每个城市和乡村都制定了阅读计划,不参加学习计划就要判3年徒刑,成千上万的伊拉克文盲学会了阅读。不久,文盲率下降到了2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甚至给萨达姆颁发了奖项以示表彰。
此外,伊拉克在中东地区建立了数一数二的公共医疗体系,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大大改善。尽管很多人对萨达姆的治国手段并不赞成,但他们也都不得不认可萨达姆在那几年所取得的不俗成就。在伊朗发生伊斯兰革命后,伊拉克在很多人眼里已成为中东地区最有希望实现现代化的国家。
八年两伊战争
尽管两伊战争使伊拉克经济凋敝、元气大伤,但经过战火洗礼的伊拉克军队却更加“强大”。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石油给萨达姆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荣誉,同时也膨胀了他“统一中东”的野心。有了美元,有了野心,接下来萨达姆便开始打造他强大的军队。很快,伊拉克就拥有了中东地区最庞大的百万大军,并且还以数百亿美元的代价购买了世界上几乎是最先进的武器。
在兵强马壮后,“志存高远”的萨达姆首先把战争之剑指向了伊朗。在萨达姆就任伊拉克总统的第二年,即1980年9月,两伊战争正式爆发。两伊之间是宿敌,不仅历史上有旧的恩怨,还有当代新的争端;不仅有宗教方面的矛盾,也有民族和地缘方面的冲突。
踌躇满志的萨达姆原指望很快就能将伊朗打败,但战争却一直持续到1988年8月。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并没能给萨达姆带来“荣誉和梦想”。伊拉克在战争中军人和平民的伤亡总数达40万,经济损失则高达2000多亿美元。战前有3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一仗下来,竟欠下了800亿美元的外债。国内通货膨胀率高达45%,失业人口大量增加。
尽管两伊战争使伊拉克经济凋敝、元气大伤,但经过战火洗礼的伊拉克军队却更加“强大”。有实战经验、装备精良、人数多达100万的正规军使得伊拉克成为中东“当之无愧”的头号军事大国,其军队人数居世界第四。凋敝的经济与强大的军队既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也构成了尖锐的矛盾。有人把此时的伊拉克形容为:一个衣衫褴褛、饥肠辘辘的穷光蛋,手里拿着一挺先进的冲锋枪。为了活路,他有两种选择,要么把枪卖掉换取衣服和粮食,要么持抢抢劫。萨达姆选择了后者。
“抢劫”科威特
在撤出之前,伊军将科威特的学校、图书馆、医院和博物馆抢劫一空,并放火烧了1100多口科威特油井。
两伊战争结束刚刚两年,萨达姆便又出兵吞并了富有的阿拉伯小兄弟科威特。科威特尽管只有不到两万平方公里,人口也只有200多万,但却有8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海外资产逾千亿美元,还有每年近百亿美元的石油收入。如果吞并了科威特,不仅伊拉克欠科的一大笔债务可以勾销,并可获得巨额的重建资金,扩大伊拉克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占有率,同时还可以大大改善伊拉克在海湾的战略地位,进而扩大伊在中东地区乃至全球的影响力。
萨达姆的侵略行为不仅违反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意愿,而且也触犯了世界超级大国美国的利益。在因此而引起的海湾战争中,伊拉克被打得一塌糊涂,萨达姆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失败。他不得不退出了科威特,但在撤出之前,伊军将科威特的学校、图书馆、医院和博物馆抢劫一空,并放火烧了1100多口科威特油井。
海湾战争后,国际社会花了好几个月时间才将油井大火扑灭。据专家估计,燃烧的油井向大气层释放出5000多吨油烟、100万至200万吨二氧化碳、9000吨二氧化硫,以及未定量的有毒化学物质。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可能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土耳其境内出现了黑雨,喜马拉雅山麓降下了黑雪……此外,他还打开油管,将400万至1100万桶石油泄入波斯湾,造成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性海洋泄油事件,导致出现长40公里、宽12公里的浮油面。石油污染了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1300多公里的海岸线,造成1.5万至3万只海鸟死亡。这些油还摧毁了其他海生物,尤其是海龟。人们至今仍在观察海湾地区生态所受到的长期损害情况。
萨达姆入侵科威特的野蛮行为给伊拉克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在以美国为首的强大的多国部队的猛烈打击下,伊拉克宣布从科威特撤军,并无条件接受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所有有关决议。随后,美国宣布战争结束。
海湾战争后,萨达姆政权不得不面对美国的凌辱和联合国的制裁。而伊拉克广大的无辜百姓则遭受着缺衣少食的苦难生活。在12年的时间里,有上百万的儿童因营养不良和缺少必要的医疗而夭折。但萨达姆的个人财富却仍在不断增长,并名列《福布斯》富人排行榜。
解读萨达姆·结局篇
炮火打碎了萨达姆的梦
随着萨达姆政权的逐步稳固,“生性刚强”而又“抱负远大”的萨达姆越来越无法忍受美国的凌辱和联合国的制裁。于是在收拾海湾战争残局、稳住阵脚后,又开始与美国较劲。
萨达姆把自己的“仇人”、海湾战争时的美国总统老布什的头像画在了巴格达拉希德饭店的大厅入口处,这家饭店是伊拉克最好的饭店之一,主要接待外国人。无论是下榻在此的联合国官员还是美国议员,走入饭店时都无法躲避“老布什”,自己的脚不是踩到了“老布什的脸”,就是踩到了“老布什的肩膀”。总之,萨达姆是要让世人把“老布什”永远踩在脚下。他还告诉伊拉克人民,在海湾战争中,伊军是自动撤出科威特的,而美国则在伟大的伊拉克面前遭到了可耻的失败。
在对美国政府表示仇恨的同时,萨达姆也对联合国“没完没了”的武器核查日益感到厌倦。
1998年10月,伊拉克政府宣布“彻底中止同联合国特委会任何形式的合作”,不久,联合国武器核查小组被迫全部撤离伊拉克。此后,伊拉克与美国的军事对抗加剧。
在反美的同时,他也不忘高举反犹大旗。多年来,萨达姆一直给以自杀方式袭击以色列平民目标的巴勒斯坦极端分子的家属以高额的“抚恤金”。2002年4月,萨达姆又将“抚恤”金额从每人10000美元增加到25000美元。在约旦河西岸负责发放萨达姆捐赠的“抚恤金”的伊方代表说:“你不需要问萨达姆总统为什么如此慷慨。他是一个革命者,他希望这一崇高的‘武装反抗’斗争能够继续进行下去。”
“9·11”后,“反恐”成为美国首要和长期的战略任务,在美国眼里,一再阻挠联合国武器核查的伊拉克萨达姆政权是一个不可饶恕的“无赖”。在美国的强大压力下,萨达姆宣布接受联合国安理会1441号决议,允许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返回伊拉克工作。但此时,美国已对萨达姆彻底“绝望”。美国的目的已不仅仅是要销毁伊拉克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更主要的是要推翻萨达姆政权。但萨达姆并不甘心就此屈服,他一方面在与联合国核查人员周旋,一方面在竭力离间俄罗斯、法国等一些大国同美国的关系,试图说服它们同伊拉克站在一起。
战争爆发前,当俄罗斯共产党领导人久加诺夫访问巴格达时,萨达姆就用他如簧的巧舌劝诱俄罗斯能在反对美国对伊动武的问题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并希望俄罗斯能够奋起抗衡美国。
俄罗斯和法国等都反对美国对伊动武,但这并不是因为萨达姆说了些什么,而主要是因为,美国对伊动武确确实实伤害了俄法等国的国家利益。但所有这些都无法改变美国推翻萨达姆政权的决心,美国没有给萨达姆“脸面”,哪怕是“一部分脸面”。
可以预见,统治伊拉克二十多年的萨达姆政权来日无多。萨达姆“统一中东”的雄心和做尼布甲尼撒二世的梦想也可能在美军的炮火中灰飞烟灭。硝烟散尽后,留给伊拉克人民的是什么呢?
以销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借口,以推翻伊拉克萨达姆政权为直接目标的美国“倒萨”战争已结束。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是“反战”的,但这不等于这些国家对萨达姆本人有好感。
在无辜的伊拉克百姓饱受战争之苦,在无数的历史文化遗迹面临灭顶之灾时,我们有必要通过萨达姆来认识这场战争的来龙去脉、前前后后。
解读萨达姆·成长篇
从农家少年到国家领袖
怎样的童年塑造了日后的萨达姆?
也许,萨达姆与美国玩“猫捉老鼠”的游戏技巧就是源于少年时躲避继父的棍子。
也许,萨达姆用暴力来打击异已的倾向就是根植于他的成长环境。
性格塑造在少年
1937年4月28日,萨达姆出生在距离伊拉克首都巴格达西北大约100公里的提克里特的一个贫穷农民家庭。当萨达姆出生时,他的父亲已经撒手西归,萨达姆是遗腹子。几年后,她的母亲改嫁了,幼小的萨达姆开始面对一个脾气暴躁的继父。继父通常惩罚他的方式是用一个沾着沥青的棍子打他,为躲避挨打,萨达姆学会了敏捷地跳来跳去。(这让人想起,海湾战争后,美国和伊拉克之间的“猫捉老鼠”的游戏。)
萨达姆随母亲到继父家里生活,由于是后来者,在村里的孩子中,萨达姆没有伙伴,其他男孩子经常嘲笑他没有父亲,并不时地欺负他。萨达姆则常拿着铁棍子来保护自己。饱受欺侮的他开始寻找发泄的途径和方式,他把铁棍放到火上,待加热后朝过往的家禽、家畜的肚子上刺去,并使劲地把它扯开……萨达姆在小动物撕心裂肺的嚎叫中寻找着快感和满足。
萨达姆少年时遭遇的苦难和孤独,塑造了他的性格:顽强、利己、冷酷、心狠……。而恰恰就是这些使得他能够在后来险恶的政治道路上“披荆斩棘”,直到登上了国家最高领袖的宝座;与此同时,他性格中的这些因素也为他在总统宝座上的所作所为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西方一些学者认为,当萨达姆成为伊拉克至高无上的领导人后,他喜欢用暴力来打击异己的倾向就植根于他的儿童时代。正如萨达姆本人所说:“一个人的政治道路是同他的出身、经历和在生活中遇到的困苦分不开的。”
萨达姆
少年时,他最亲近,对他影响最大的是他的舅舅。他的舅舅给他讲了阿拉伯民族英雄萨拉丁和古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的故事。他的舅舅还告诉他“真主不应创造的三类:波斯人、犹太人和苍蝇。波斯人是‘真主按人的形状创造的动物’;犹太人是‘泥土及不同人种的残渣的混合体’;至于苍蝇,在三者中最不起眼,它是小动物,‘我们并不了解真主造它的目的’”。……舅舅所讲的英雄故事和他恶劣的生长环境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并在深深地刺激着他,他有了强烈的“走出去”的愿望。后来,他终于随舅舅来到了巴格达。
通向权力之路
当时的巴格达正处于民族主义者反对费萨尔王朝统治的运动高潮期,萨达姆很快就加入到了学生的反抗队伍中。这场运动使他找到了发泄愤怒和追求“伟业”的机会,他的性格使他在游行和打斗中如沐春风、如鱼得水,他的果敢、手狠和无所畏惧赢得了大批的追随者。萨达姆在其中享受着喜悦和自豪:“如果你恐吓人,你就能控制他们,而且他会钦佩你,并设法投靠你。”
1957年,萨达姆加入了阿拉伯复兴社会党。1958年,以卡塞姆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推翻了费萨尔王朝,成立伊拉克共和国。次年,没能在革命中捞到好处的复兴党选派萨达姆行刺共和国总统卡塞姆。复兴党之所以选择萨达姆作为刺客之一,是因为“这个党需要那些不在乎杀人的人,而萨达姆为了自己的‘信仰’已杀了他的一个亲戚,所以他已证明自己是合适的人选。”但这次行刺没有成功,萨达姆被迫流亡叙利亚,后又到了阿拉伯世界的政治中心——埃及首都开罗。尽管行刺行动失败了,但萨达姆却因自己的“英勇”行为在阿拉伯世界声名渐起。由于有当时的中东风云人物、埃及总统纳赛尔的“过问”,萨达姆进入了中东地区的著名学府开罗大学学习法律。不久,他就担任了复兴党开罗分部的领导职务。在开罗的几年,他大开眼界,“干一番大事业”的雄心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1963年2月,复兴党联合卡塞姆的堂兄阿里夫发动政变,一举推翻了卡塞姆政权。在新政权中,阿里夫出任总统,伊拉克复兴党领导人贝克尔出任总理。不久,贝克尔就邀请他的远房侄子萨达姆回国参政。萨达姆回国后,成为复兴党第四届地区代表大会和第六届全国代表大会委员。但阿里夫不久就革除了贝克尔的总理职务,包括萨达姆在内的一些复兴党人也被捕入狱。两年后,萨达姆成功越狱,并又投身到复兴党内部夺取权力的斗争中。
1968年7月贝克尔和萨达姆再次发动政变,成功夺取了政权。同年11月萨达姆出任革命指挥委员会副主席,成为仅次于总统贝克尔的伊拉克第二号人物。
接下来,萨达姆通过一系列的清洗,铲除异己,牢牢控制了伊拉克的党政军大权。1979年7月,贝克尔把最高职位“禅让”给了萨达姆。萨达姆成了革命指挥委员会主席、复兴党地区领导机构总书记、伊拉克总统、武装部队总司令等。自此,萨达姆几乎把所有“一号”职位都揽入怀中(1994年5月改组内阁后又兼任总理),萨达姆成了伊拉克名副其实的最高领导人。
解读萨达姆·统治篇
铁腕治国与造“神”运动
●血腥的“清洗”和残酷整肃一直伴随着萨达姆的执政生涯。
●“铁拳”之下,萨达姆自然地被塑造成为“神”,他的画像无处不在,就像他的权威,被渗透到各阶层。
从弱肉强食的政治仕途上一路走来的萨达姆,靠血腥的暴力上台后,更加把“拳头比舌头更有用”奉为真谛。无论是在对待国外的敌人,还是对待国内的异己势力,他都更多地采用“铁拳”。因为“革命者面临的任务永远是‘暴力和对抗’。这既包括外国敌人,更包括党内的高级干部”。
1979年,萨达姆接受贝克尔“禅让”伊始就发动了一次大清洗,包括革命指挥委员会书记、副总理、教育部长、工业部长、卫生部长等在内的数百名(有人说至少有500人)复兴党官员被处决。他们的罪名是“叛徒”、“间谍”。此类的清洗活动一直伴随着萨达姆后来几十年的执政生涯。任何人,即使是副总统、副总理,即使是他的妻子和女婿,只要违忤他的旨意,或者在萨达姆看来“居心叵测”,那萨达姆就会毫不犹豫地让他(她)“从地球上消失”,并且常常是“满门抄斩”。
通过连续不断地血腥“清洗”和残酷整肃,他牢牢地掌握了军队、共和国卫队、人民军、情报机构等暴力工具,而这些国家机器此后又成了萨达姆控制政权、消灭异己的得力武器。包括这些暴力工具在内的国家几乎所有要害部门都被萨达姆家族掌控着,并且萨达姆还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使得这些暴力工具之间既互相配合,又相互制约,使得它们只能乖乖地听命于萨达姆一人。但是这种靠暴力维持的统治一旦遇到强大的外力冲击,它的脆弱性便迅速暴露出来。海湾战争期间,就有大批高官和军队将领倒戈,但由于美国这股外力没能持久,所以很快又被萨达姆的铁拳剿灭。海湾战争后,萨达姆又对党政军系统进行了一系列的“清洗”,无数人“脑袋落地”。伊拉克再一次被驯服于萨达姆“铁拳”的“绝对领导”下。在这样的体制下,萨达姆很自然地被塑造成一个“神”。这既是这种体制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维持这种体制的必然选择。
于是乎,伊拉克包括每一个村庄在内的每一块有人居住的地方都有了萨达姆的画像。有人曾半是玩笑半是当真地说,在有2200万人口的伊拉克,悬挂着4400万张萨达姆的画像。在学校、商店、警察局、军营、办公室和私人住宅……随处可见萨达姆的画像。每一位政府官员拍照时都要以萨达姆的画像为背景。作为国家大门的国际机场也是以萨达姆的名字命名,巴格达最高的观景塔也被冠以萨达姆的名字。伊拉克的纸币和硬币上也都有萨达姆的头像。在公众场合,一提起萨达姆的名字便会“博得”热烈的喝彩。
伊拉克这片古老的土地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曾孕育过辉煌的古巴比伦文明。在今天的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翻新和保持文化古迹已成为重要的市政项目。根据伊拉克的法律,在翻新历史文化古迹所用的砖头中,1/10都必须刻上萨达姆的名字或者标上8颗星(每颗星代表着萨达姆阿拉伯姓名的一个字母)。而根据“新发现”的家谱,萨达姆自称“具有”王室血统,萨达姆把他的统治自然就套上一种“天赋神权”、理所当然的色彩。
萨达姆是伊拉克共和国总统、政府总理、陆海空三军总司令、革命指挥委员会主席、阿拉伯复兴社会党伊拉克地区领导机构总书记、最高计划委员会主席、协调委员会主席……他是“英明的统帅”、“斗争的带头人”、“阿拉伯领袖”、“阿拉伯民族的骑士”、“民族解放英雄”、“领袖之父”、“英勇无畏的斗士”、“伊拉克人民所有成就的鼓舞者”……在广播中,尤其是政治节目中,他的名字伴随各种各样的头衔,每小时出现30到50次。向萨达姆致敬和为萨达姆歌功颂德几乎是伊拉克新闻广播的全部内容。
萨达姆的长子、作为伊拉克记者联合会负责人的乌代,在1999年曾解雇了数百名伊拉克记者联合会成员,理由是他们对他的父亲赞扬不够充分、不够经常。如果有人敢对这种政治体制和统治行为表示反对或者不敬,那就只能是“死路一条”。2001年6月,伊拉克安全部队就杀害了什叶派神职人员侯赛因·巴哈尔·乌洛姆,理由是他拒绝上电视祝贺萨达姆的儿子库赛当选阿拉伯复兴社会党的领导职务。如果萨达姆总统发了“慈悲”,那“不知天高地厚的草民”或许会被“从轻发落”——被当众割掉舌头。
如此“纪律严明”的伊拉克,必然会呈现出“团结一致的可喜局面”。于是,在2002年10月有11445638名参加的全民公决中,萨达姆以100%的全票再次连任伊拉克总统,任期7年。伊拉克革命指挥委员会副主席、阿拉伯复兴社会党地区领导机构的副总书记易卜拉欣在宣布这一结果时对外国媒体说:“真主保佑,总统萨达姆赢得了100%的支持率。”这是伊拉克历史上第二次通过全民公决产生共和国总统。在1995年,伊拉克曾就是否同意萨达姆连任举行过一次全民公决,结果萨达姆获得了99.96%的支持率。后来,曾有西方记者问伊拉克高级官员:那投反对票的0.04%选民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当时,那位伊拉克高官很有些尴尬。如今,萨达姆获得了100%的支持,伊拉克高级官员再也不怕外国记者问同样的问题了。
今年2月下旬,当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著名记者丹·拉瑟采访萨达姆时曾对100%的支持率表示出了“兴趣”。萨达姆立即回答道:“是的,我知道,这种百分比对你来说也许非常离奇,……没有人对结果表示怀疑,没有人对选举的有效性表示怀疑,没有人发表评论。因为,世界各国的记者们应邀赴各个投票站进行了采访和报道。实际上,他们就站在投票箱旁边,并且亲眼看到了选票。他们看到人们的确是在选举,并说‘是真的在选举’。”
解读萨达姆·膨胀篇
企图统一阿拉伯世界想要当新时代的萨拉丁
萨达姆雄心勃勃搞统一
靠“枪杆子”成了伊拉克的“伟大领袖”,“胸怀大志”的萨达姆没有满足,他的目标是做新时代的萨拉丁,他要统一中东,当整个阿拉伯世界的领袖。为了实现“独步中东”的理想,萨达姆高高举起了“泛阿拉伯主义”的旗帜。阿拉伯各国有着共同的语言、文化和宗教,历史上也曾经是一个整体。13世纪后,曾在世界上“光彩夺目”的阿拉伯民族被异族征服。在此后数百年争取民族尊严和独立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以争取阿拉伯统一和复兴为核心的“泛阿拉伯主义”。“泛阿拉伯主义”后来成为一面旗帜,许多人都在利用它实现着各自不同的政治目的。
二战后,“泛阿拉伯主义”者阿弗拉克等组建了以“统一、自由、社会主义”为党纲的阿拉伯复兴社会党。20世纪60年代,复兴党相继在伊拉克和叙利亚夺取政权,成为阿拉伯世界仅有的两个复兴党执政国。
“泛阿拉伯主义”理论初具规模,它的主要内容有:民族高于国家、复兴阿拉伯、阿拉伯统一、内部团结一致对外等。萨达姆大力宣扬“泛阿拉伯主义”,并在其中寻找着“阿拉伯领袖”的感觉。
萨达姆曾多次骄傲地说:“阿拉伯民族是一切先知的发源地和文明的摇篮。”“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像阿拉伯民族这样为人类作出了这么多的贡献。”“当阿拉伯民族的文明照耀全世界的时候,非阿拉伯民族仍然生活在黑暗之中。”他提出阿拉伯民族应该复兴,应该重新成为人类文明的先锋:“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声明,我们的民族具有启示作用,因此它决不可能成为一个平庸的民族。”
在萨达姆看来,阿拉伯民族“由于其他民族的嫉妒、阴谋和敌意而跌落到深渊。”萨达姆对阿拉伯民族在战后分立了22个国家的现状极为不满,认为这是阿拉伯世界软弱无力的根源。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个民族像现在这样分成22个部分”、“22个国家、22个政府、22种政策和22位领导人……这怎么可能制定出恰当而必要的战略呢?”他提出“统一”是复兴党的第一目标,没有统一就没有“自由”和“社会主义”。
“我们的梦想仅仅是要进行阿拉伯民族斗争以达到阿拉伯的团结,而且要创建一个统一的阿拉伯社会主义民主国家。”他也曾在《民族宣言》中提出:“在阿拉伯国家之间不得使用武力,用和平手段解决阿拉伯国家相互之间的冲突。”(但这并不妨碍他入侵科威特这个阿拉伯兄弟,他总能为自己找到“充分”而又冠冕堂皇的理由。)
萨达姆在赞扬着阿拉伯文明的独一无二,更在强调“伊拉克文明是阿拉伯文明中‘最优秀’的部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是美索不达米亚文明,这是毫无疑问的。”伊拉克在历史上曾经是“一盏闪光的指路明灯”。
萨达姆骄傲地说:“伊拉克将继续把自己的历史作为榜样,期望人类永远进步。”他在强烈地渴望他和伊拉克在争取阿拉伯统一的斗争中充当先锋,在新的统一的阿拉伯世界中充当领袖。
“阿拉伯人的荣誉来自伊拉克的繁荣昌盛,伊拉克兴旺发达,整个阿拉伯民族也会兴旺发达。”“复兴社会党自己的经验和地位影响世界。”“我们决不允许任何外国势力碰阿拉伯事业一个手指头。”虽然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在中东政治和全球事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萨达姆认为这只是历史的一个阶段而已。他称美国人是异教徒,认为他们缺少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国家那样丰富的历史文化传统。美国目前在世界的霸权地位只是历史进程中的一个畸变,是它掌握技术优势的结果,但它的领导地位不可能长久。萨达姆认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在两件东西上有着明显优势:武器和夺权保权的技巧。不过,也仅限于此。
解读萨达姆·侵略篇
石油让萨达姆自我膨胀战争使伊拉克步入深渊
石油给了伊财富和不幸
亢奋的石油经济
1968年,石油出口收入仅为4.67亿美元,1980年则跃升到269亿美元。这一时期也成了伊拉克共和国成立以来发展的黄金时期。
曾有人说,萨达姆是幸运的,因为伊拉克的丰富石油资源给他带来了巨额的美元。伊拉克的石油已探明储量约占全世界石油已探明储量的1/10,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居世界第二位。
1968年复兴党夺取政权时,伊拉克的石油开采还完全掌握在外国石油公司手里。在萨达姆的坚持和努力下,伊拉克终于在1972年克服重重困难,实现了石油国有化。石油国有化写就了伊拉克经济独立中决定性的一章。石油国有化不仅大大刺激了伊拉克石油工业的快速发展,到1979年它已成为仅次于沙特阿拉伯的海湾第二大产油国;而且石油的发展还为伊拉克经济提供了强大的动力。1968年,石油出口收入仅为4.67亿美元,1980年则跃升到269亿美元。这一时期也成了伊拉克共和国成立以来发展的黄金时期。
石油美元的滚滚而来,还使得萨达姆有了提高民众文化素质的需求。萨达姆发起了全国性的扫盲识字运动,1977年,在伊拉克农村约有77%的人是文盲,城市中也有44%的人是文盲。为了提高伊拉克人的文化水平,伊拉克每个城市和乡村都制定了阅读计划,不参加学习计划就要判3年徒刑,成千上万的伊拉克文盲学会了阅读。不久,文盲率下降到了2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甚至给萨达姆颁发了奖项以示表彰。
此外,伊拉克在中东地区建立了数一数二的公共医疗体系,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大大改善。尽管很多人对萨达姆的治国手段并不赞成,但他们也都不得不认可萨达姆在那几年所取得的不俗成就。在伊朗发生伊斯兰革命后,伊拉克在很多人眼里已成为中东地区最有希望实现现代化的国家。
八年两伊战争
尽管两伊战争使伊拉克经济凋敝、元气大伤,但经过战火洗礼的伊拉克军队却更加“强大”。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石油给萨达姆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荣誉,同时也膨胀了他“统一中东”的野心。有了美元,有了野心,接下来萨达姆便开始打造他强大的军队。很快,伊拉克就拥有了中东地区最庞大的百万大军,并且还以数百亿美元的代价购买了世界上几乎是最先进的武器。
在兵强马壮后,“志存高远”的萨达姆首先把战争之剑指向了伊朗。在萨达姆就任伊拉克总统的第二年,即1980年9月,两伊战争正式爆发。两伊之间是宿敌,不仅历史上有旧的恩怨,还有当代新的争端;不仅有宗教方面的矛盾,也有民族和地缘方面的冲突。
踌躇满志的萨达姆原指望很快就能将伊朗打败,但战争却一直持续到1988年8月。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并没能给萨达姆带来“荣誉和梦想”。伊拉克在战争中军人和平民的伤亡总数达40万,经济损失则高达2000多亿美元。战前有3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一仗下来,竟欠下了800亿美元的外债。国内通货膨胀率高达45%,失业人口大量增加。
尽管两伊战争使伊拉克经济凋敝、元气大伤,但经过战火洗礼的伊拉克军队却更加“强大”。有实战经验、装备精良、人数多达100万的正规军使得伊拉克成为中东“当之无愧”的头号军事大国,其军队人数居世界第四。凋敝的经济与强大的军队既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也构成了尖锐的矛盾。有人把此时的伊拉克形容为:一个衣衫褴褛、饥肠辘辘的穷光蛋,手里拿着一挺先进的冲锋枪。为了活路,他有两种选择,要么把枪卖掉换取衣服和粮食,要么持抢抢劫。萨达姆选择了后者。
“抢劫”科威特
在撤出之前,伊军将科威特的学校、图书馆、医院和博物馆抢劫一空,并放火烧了1100多口科威特油井。
两伊战争结束刚刚两年,萨达姆便又出兵吞并了富有的阿拉伯小兄弟科威特。科威特尽管只有不到两万平方公里,人口也只有200多万,但却有8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海外资产逾千亿美元,还有每年近百亿美元的石油收入。如果吞并了科威特,不仅伊拉克欠科的一大笔债务可以勾销,并可获得巨额的重建资金,扩大伊拉克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占有率,同时还可以大大改善伊拉克在海湾的战略地位,进而扩大伊在中东地区乃至全球的影响力。
萨达姆的侵略行为不仅违反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意愿,而且也触犯了世界超级大国美国的利益。在因此而引起的海湾战争中,伊拉克被打得一塌糊涂,萨达姆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失败。他不得不退出了科威特,但在撤出之前,伊军将科威特的学校、图书馆、医院和博物馆抢劫一空,并放火烧了1100多口科威特油井。
海湾战争后,国际社会花了好几个月时间才将油井大火扑灭。据专家估计,燃烧的油井向大气层释放出5000多吨油烟、100万至200万吨二氧化碳、9000吨二氧化硫,以及未定量的有毒化学物质。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可能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土耳其境内出现了黑雨,喜马拉雅山麓降下了黑雪……此外,他还打开油管,将400万至1100万桶石油泄入波斯湾,造成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性海洋泄油事件,导致出现长40公里、宽12公里的浮油面。石油污染了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1300多公里的海岸线,造成1.5万至3万只海鸟死亡。这些油还摧毁了其他海生物,尤其是海龟。人们至今仍在观察海湾地区生态所受到的长期损害情况。
萨达姆入侵科威特的野蛮行为给伊拉克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在以美国为首的强大的多国部队的猛烈打击下,伊拉克宣布从科威特撤军,并无条件接受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所有有关决议。随后,美国宣布战争结束。
海湾战争后,萨达姆政权不得不面对美国的凌辱和联合国的制裁。而伊拉克广大的无辜百姓则遭受着缺衣少食的苦难生活。在12年的时间里,有上百万的儿童因营养不良和缺少必要的医疗而夭折。但萨达姆的个人财富却仍在不断增长,并名列《福布斯》富人排行榜。
解读萨达姆·结局篇
炮火打碎了萨达姆的梦
随着萨达姆政权的逐步稳固,“生性刚强”而又“抱负远大”的萨达姆越来越无法忍受美国的凌辱和联合国的制裁。于是在收拾海湾战争残局、稳住阵脚后,又开始与美国较劲。
萨达姆把自己的“仇人”、海湾战争时的美国总统老布什的头像画在了巴格达拉希德饭店的大厅入口处,这家饭店是伊拉克最好的饭店之一,主要接待外国人。无论是下榻在此的联合国官员还是美国议员,走入饭店时都无法躲避“老布什”,自己的脚不是踩到了“老布什的脸”,就是踩到了“老布什的肩膀”。总之,萨达姆是要让世人把“老布什”永远踩在脚下。他还告诉伊拉克人民,在海湾战争中,伊军是自动撤出科威特的,而美国则在伟大的伊拉克面前遭到了可耻的失败。
在对美国政府表示仇恨的同时,萨达姆也对联合国“没完没了”的武器核查日益感到厌倦。
1998年10月,伊拉克政府宣布“彻底中止同联合国特委会任何形式的合作”,不久,联合国武器核查小组被迫全部撤离伊拉克。此后,伊拉克与美国的军事对抗加剧。
在反美的同时,他也不忘高举反犹大旗。多年来,萨达姆一直给以自杀方式袭击以色列平民目标的巴勒斯坦极端分子的家属以高额的“抚恤金”。2002年4月,萨达姆又将“抚恤”金额从每人10000美元增加到25000美元。在约旦河西岸负责发放萨达姆捐赠的“抚恤金”的伊方代表说:“你不需要问萨达姆总统为什么如此慷慨。他是一个革命者,他希望这一崇高的‘武装反抗’斗争能够继续进行下去。”
“9·11”后,“反恐”成为美国首要和长期的战略任务,在美国眼里,一再阻挠联合国武器核查的伊拉克萨达姆政权是一个不可饶恕的“无赖”。在美国的强大压力下,萨达姆宣布接受联合国安理会1441号决议,允许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返回伊拉克工作。但此时,美国已对萨达姆彻底“绝望”。美国的目的已不仅仅是要销毁伊拉克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更主要的是要推翻萨达姆政权。但萨达姆并不甘心就此屈服,他一方面在与联合国核查人员周旋,一方面在竭力离间俄罗斯、法国等一些大国同美国的关系,试图说服它们同伊拉克站在一起。
战争爆发前,当俄罗斯共产党领导人久加诺夫访问巴格达时,萨达姆就用他如簧的巧舌劝诱俄罗斯能在反对美国对伊动武的问题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并希望俄罗斯能够奋起抗衡美国。
俄罗斯和法国等都反对美国对伊动武,但这并不是因为萨达姆说了些什么,而主要是因为,美国对伊动武确确实实伤害了俄法等国的国家利益。但所有这些都无法改变美国推翻萨达姆政权的决心,美国没有给萨达姆“脸面”,哪怕是“一部分脸面”。
可以预见,统治伊拉克二十多年的萨达姆政权来日无多。萨达姆“统一中东”的雄心和做尼布甲尼撒二世的梦想也可能在美军的炮火中灰飞烟灭。硝烟散尽后,留给伊拉克人民的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