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s jpg

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王衍:我在伊朗戴头巾
当前位置:首页 > 七洲志字号:

王衍:我在伊朗戴头巾

王衍:我在伊朗戴头巾
2019-05-20 10:23:25
来源:one一个 作者: 王衍
关键词:伊斯兰 点击: 我要评论
在电视里,伊朗官员们不停地说,“我恨美国。”然而,在手机上,上至伊朗总统,下至平民百姓,都翻墙注册了Facebook的账号。

   在伊朗,男女见面握手是检验双方是否思想开放或出过国的标准。

  “男女不能在公共场合身体接触,那如果年轻男女在街上约会时,接吻呢?”我问当地的朋友。

  “会被警察带走。”

images (2).jpg

  1.

  “喂,小姐,请把头巾戴上。”

  这是到达伊朗首都德黑兰后,第一位主动上前和我说话的伊朗人,一位身穿制服的海关工作人员,他走过来拍了拍我的肩膀,比划着我脖子上的围巾。这时候,另一位坐在工作室里的海关人员,手里握着我的护照,抬头看了我一眼。

  “好。”等我微笑着把围巾裹在头上好几圈,就听到“啪”的一声,海关在护照上盖章的声音,“欢迎来到伊朗!”

  2016年,我去伊朗采访,在那里度过了半个月,得以近距离观察这个国家。如今的伊朗,正走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两年前伊朗核协议签署,这是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建国近40年来,首次和宿敌美国达成“双赢”,自由开放的气息,正悄然与过去的保守禁闭,进行着前所未有的混合与斗争。

  在任何国家,女性的自由度都是社会宽容度的重要标尺。与传说中沙特阿拉伯那种全身黑袍、只露出两只眼睛的衣着不同,伊朗女性的头巾各式各样,尤其是富人街区,不少女性只是将头巾部分裹着头部,然后将耷拉下来的两侧向肩膀上轻轻一搭。尽管上衣仍然需要穿盖过臀部的长款,但整体上透露出的是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而有些年轻女孩,穿着时尚明丽,墨镜加一身粉红与白色,十分抢眼。

  不过,这仅仅是目前伊朗社会的一面。“喂。”在德黑兰市中心的甬道上,一位全身黑袍的大妈突然一把拉住我,一边比划一边没好气地“谴责”我穿的上衣太短了——一件肥大的运动服外套。她不依不饶地比划说,我的外衣只盖住了半个臀部,应该穿一个到大腿或膝盖的外套。由于我俩语言不通(我说英语她不懂,她讲波斯语我不懂),最后大妈被身边十几岁的女儿拉走。

  我把这场遭遇,分别告诉了两个伊朗年轻人。一位是30多岁的女电脑工程师K,她是伊朗典型的独立女性,博士学位,有不错的工作,已经和老公结婚买了房,业余时间上上瑜伽课。说起这位大妈,她一脸不屑,“别理她,她神经病,你是外国人,而且衣服也没怎么太短,她没什么理由苛责你。”

  另一位是20多岁的咖啡店男老板M,他是我遇到的伊朗陌生人里,英语口语最好的年轻人。但他从来没有出过国,在大学自学英语,农学专业,酷爱咖啡,两年前,就是伊朗核协议签署不久,伊朗政府开始鼓励私营经济时,他毫不犹豫地开了德黑兰为数不多的一家咖啡店。听了大妈和我的故事后,他笑笑说,“不,你穿这个很性感。”

  我端着咖啡,脸上的笑容瞬间石化——这是我听到的对“性感”最具颠覆性的定义,脑海中浮现出诸位身材火辣的欧美比基尼超模。

  以伊朗姑娘们的美,我想很多都可以匹敌那些欧美明星,只是宗教禁忌,让这种美只能给丈夫看到。据说,有的大胆的伊朗女性,将自己不戴头巾的照片或裸照放在网上后,很快就被警察逮捕。

  以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在伊朗,男女见面握手是检验双方是否思想开放或出过国的标准。

  “男女不能在公共场合身体接触,那如果年轻男女在街上约会时,接吻呢?”我问当地的朋友。

  “会被警察带走。”

  2.

  在伊朗南部城市设拉子,我偶遇到一对正在约会的年轻男女。

  那是在著名的粉红清真寺门口,我和几名游客正等着下午开门。一对伊朗年轻男女坐在我对面,主动友好地问我从哪来。他们介绍说在读大学,女生大三,男生大二,两人周末出来约会,得知我第一次到伊朗,他们对我非常热情。

  一起逛完清真寺后,男生问我是否愿意加入他们下午的行程,去个好玩的地方。一度听闻设拉子人对人热情朴实,我便答应了。于是男生开车载着我和她女朋友一路前行,车上我们一边聊天,一边听伊朗本地音乐CD。像伊朗这样的石油大国,开车在大学生中很普遍。

  下车后,眼前是一个巨大的商场。最近几年,伊朗城市化发展迅速,不少开发商提前嗅到商机,在一些即将盖起的小区附近早早地建起了集中式购物中心。跟着他们到了商场顶层,得知要求脱鞋。总不会是商场里的清真寺?

  再进去恍然大悟——保龄球场。

  这是这位男生的女朋友酷爱的一项运动。果不其然,在学校擅长打排球的这位女孩,是我们3人中打得最好的,每一次发球稳准狠,得分最高。

  整个下午,两人没有秀恩爱、洒狗粮的亲密动作,甚至没有拉手,但是充当进口电灯泡的我,可以感觉到他们很甜蜜。男生在整个约会中,对女生照顾有加,和服务员问询,付款,帮女生选球,夸女生长得漂亮怎么打球都是最高分。尽管年龄小,但男生表现得很成熟,临别时,还专门去给我买了一种伊朗特色食物送给我。

  像这样和伊朗大学生们的“聚会”,在短暂的半个月中,我不止参加了一次。

  周末在德黑兰的公园里,偶遇几位弹吉他的年轻男女。尽管语言不通,政治不同,经济各异,习俗有别,但是艺术是无国界的,毕竟我也是架子鼓手。等走近聊起来才发现,人家的乐谱,也和我认识的大相径庭。一张类似五线谱的乐谱上,我唯一认识的标识就是和弦,其他一如波斯语一样,都是“鬼画符”。

  而对于这群德黑兰大学的大学生来说,差异让他们兴奋起来。看到我笔记本上的中国字,他们争先恐后地要拍照发Facebook。最后,我根据每个人的名字发音,写下了他们的中文名字,每个人都愉快地拍照留念。

  作为国际乐友,我还被对方热情地招待了一顿西式汉堡套餐。相比伊朗传统美食,这些西式餐点更加物以稀为贵,尤其是西式快餐,在年轻人里非常流行,据说好几家西式餐吧都在各个大学周围生意火爆。当然,没有猪肉的。

  3.

  外国人对于现在的伊朗人来说,是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稀有动物。熟悉的是,伊朗在1979年建国之前,与欧美有着紧密的联系,就连现在整个伊朗用的电源插头也都是欧洲标准。陌生的是,伊朗独立之后,外国人到伊朗确实变得罕见,外国人的形象,更多的是在伊朗人家自己偷偷安装卫星接收器之后的电视节目中,抑或是翻墙后的国外网站上。

  中国在上世纪90年代接手了法国人在德黑兰留下的烂尾工程——伊斯兰的地铁。最近十年,中国通信公司(华为、中兴)、石油公司(中石油、中石化)以及各种“Made in China”涌入伊朗市场。但由于中国人在国外总是宅在一起。所以在伊朗人眼中,中国人依然是稀有动物。

  在设拉子的一个公园里,我曾经被一群身穿黑袍的女大学生围住求合影。场面如同我在伊朗有着众多女粉丝,就差求签名。

  如此对外界有着强烈好奇心的年轻人,在目前伊朗8000万总人口中占到70%。这样的人口结构,与上世纪60-70年代的中国非常相似。

  同样是发展中国家,伊朗的现代化发展历程,和中国倒了个时差。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中国处在”文革”时,伊朗享受着出口石油带来的发展和富有。当然,在伊朗历史和社会科学研究中,究竟当时的伊朗是真正的现代化富有,还是王权统治下的贫富差距悬殊,到现在,伊朗国内外都未能达成统一定论。

  有的中国和欧洲的专家引述书本说,上世纪70年代伊斯兰革命前的伊朗,很多富人过着鲜花都是从欧洲现进口的生活,而在欧洲很多国家的机场,比如德国,还有伊朗人专用通道。而伊朗的部分精英向我澄清说,这些记载和报道只是表面,实则当年城乡贫富差距巨大,而历史照片中,我们看到的伊朗女性不戴头巾、光腿、在沙滩穿比基尼,只是被媒体放大的一小部分而已,其实当年的乡村根本就没有开化到如此程度。

  但无论这层真相如何,当年的伊朗确实做到了现代化、城市化的建设。那些修建于上世纪50-70年代的基础设施,都是凝固的历史证据。

  “没想到伊朗的山路修得这么好!”在伊朗工作多年的华为员工R告诉我说,这是他刚到伊朗驱车进入德黑兰北部山区的震撼感受。而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和北京鸟巢一样规模的运动场、像上海东方明珠的世界第六大高塔默德塔,这些都是伊朗年轻人自出生就有的记忆。

  “上世纪70年代,伊朗是世界上率先购买波音飞机的国家之一。”那个邀请我打保龄球的男孩,说到这里开始有些激动,“但是现在……” 他有些说不下去,最后一笑了之。

  我以亲身经历体验过“现在”。辗转于伊朗几个城市之间,我大胆地选择了伊朗航空。那是上世纪70年代的古董,机型小、外观破旧,有一次坐在前排,飞机起飞时,突然前部发出巨大而持续的”轰轰”声响,声音已经超过了飞机起飞时的正常噪音,我紧张了一下准备叫空姐,却发现周围人都出奇得镇定——多年失修,零件老旧,如此而已。当时瞬间耳边想起中国朋友之前劝告我的:长途大巴虽然耗时长,但是安全。

  伊朗独立之后,一度与邻国伊拉克进行了长达8年的战争,后来经济一直被美国制裁,伊朗人艰难地探索着伊朗式的发展道路,然而在21世纪之初,美国与伊拉克战争,国内内贾德掌权、发展伊朗核计划,都让伊朗深陷国际主流社会的排挤,一度依靠出口石油发展经济的伊朗,经济裹足不前。

  这些现实都让民族自尊心强烈的伊朗人感到不适,毕竟在上次现代化之前,伊朗还有着千年的灿烂文明:恢宏高大的清真寺,先进而复杂的几何图案,古老的游吟诗人们,波斯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交替与碰撞,丰富精彩。但如今这些历史的光环都在渐渐褪去,普通老百姓,除了面对手上一张张面额不断添加的里拉尔纸币(最大面额已经到了100万),和不断翻倍的物价,毫无他法。

  直到2015年7月,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加德国,与伊朗一起签订了伊朗核协议,整个伊朗才迎来历史的曙光。而如今,仅仅不到2年,美国总统换届,特朗普上台,美伊关系再次陷入大考验,伊朗国内也陷入前所未有的焦虑。

  4.

  在伊朗,公开谈论美国(除了政府官员公开谴责),就像女性摘头巾一样,是禁忌。可这世界就是这样,越是禁忌,就越有吸引力。

  “你看过好莱坞电影吗?真的很棒!”

  “Youtube是我最喜欢的网站。”

  “但凡有些钱的人,都移民美国了。”

  “如果我到美国,一定比在伊朗生活的好。”

  像电影《逃离德黑兰》中所上演的那样,1979年,伊斯兰革命爆发,伊朗学生包围当年的美国大使馆,美伊从此断交。但,上述现在伊朗年轻人对美国的崇拜,是如今的美国民众都不相信的,原来伊朗人不是西方主流媒体上看到的那样,动不动就火烧美国国旗。

  如今在德黑兰的美国大使馆,已经变成了一座公共博物馆。伊朗政府将当年著名的”不战而胜”的战利品——直升飞机零件,高高放在大门口正中间,引以为豪。

  1979年伊朗学生劫持美国大使馆后,美国军方立刻派遣部队对伊朗秘密进行军事打击,但是当天数架直升飞机却遭遇百年不遇的沙尘暴。“这是真主在帮伊朗。”伊朗朋友在一旁为我解释说。

  德黑兰市区,美国大使馆门口的壁画,“星条旗”手枪,正对向伊斯兰传统图案。拍照时,恰好一位伊朗女性路过。

  其中一幅,画的是一个卫星接收器,背景是伊斯兰传统花纹。“这是说美国利用这些高科技,影响伊朗文化。”

  我转头问伊朗朋友:“可是我看到好多小区里,有一半的阳台上都装了这种大锅啊!”

  “是啊,以前警察会进屋搜查,但是现在越来越多了,他们也查不过来。”伊朗朋友双手一摊。

  在全球化浪潮下,经济裹挟着一切,席卷而来,即使在伊朗,没有主流的西方经济参与,那些看不见的流行都会悄然蔓延——越是禁忌,越会成为现实。

  在电视里,伊朗官员们不停地说,“我恨美国。”然而,在手机上,上至伊朗总统,下至平民百姓,都翻墙注册了Facebook的账号。甚至有的群众会调皮地在官员Facebook上留言,“请问您怎么会有账号?”

  在难以扯清“现代化”和“西方化”的现实下,那些有着古老文明的发展中国家,总是难逃自身与外界进行交融与对抗的命运。

  不少伊朗年轻人已经不再像父辈那样每天进行礼拜。即使一些重大节日要做宗教祈祷,也是一种必须做时才做的仪式。而一位朋友的母亲,虽然坚持每日在家祷告,但当她对我千叮咛万嘱咐不要打扰她时,旁边不断响起的,是她的手机。我默默地坐在一旁,看见她尴尬地走过来把手机关上,又继续回到客厅祷告的角落。

  半个月后,离开伊朗时,心中五味杂陈。作为外国女性,从头到脚的禁忌在消磨我对伊朗的喜爱。等飞机时,我独自躺在候机室的长凳上,每每走过伊朗男人,总是对我的姿势指指点点。

  上了回国的飞机,我迫不及待地找到座位,一把将头巾摘下,但是又反应过来,赶紧把头巾戴上。

  “不是可以摘头巾了吗?”

  “对,但是光忙着工作,我好多天没洗头了……”

责任编辑:
王衍:我在伊朗戴头巾

王衍:我在伊朗戴头巾

2019-05-20 10:23:25
来源:one一个 作者: 王衍
关键词:伊斯兰 我要评论
在电视里,伊朗官员们不停地说,“我恨美国。”然而,在手机上,上至伊朗总统,下至平民百姓,都翻墙注册了Facebook的账号。

   在伊朗,男女见面握手是检验双方是否思想开放或出过国的标准。

  “男女不能在公共场合身体接触,那如果年轻男女在街上约会时,接吻呢?”我问当地的朋友。

  “会被警察带走。”

images (2).jpg

  1.

  “喂,小姐,请把头巾戴上。”

  这是到达伊朗首都德黑兰后,第一位主动上前和我说话的伊朗人,一位身穿制服的海关工作人员,他走过来拍了拍我的肩膀,比划着我脖子上的围巾。这时候,另一位坐在工作室里的海关人员,手里握着我的护照,抬头看了我一眼。

  “好。”等我微笑着把围巾裹在头上好几圈,就听到“啪”的一声,海关在护照上盖章的声音,“欢迎来到伊朗!”

  2016年,我去伊朗采访,在那里度过了半个月,得以近距离观察这个国家。如今的伊朗,正走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两年前伊朗核协议签署,这是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建国近40年来,首次和宿敌美国达成“双赢”,自由开放的气息,正悄然与过去的保守禁闭,进行着前所未有的混合与斗争。

  在任何国家,女性的自由度都是社会宽容度的重要标尺。与传说中沙特阿拉伯那种全身黑袍、只露出两只眼睛的衣着不同,伊朗女性的头巾各式各样,尤其是富人街区,不少女性只是将头巾部分裹着头部,然后将耷拉下来的两侧向肩膀上轻轻一搭。尽管上衣仍然需要穿盖过臀部的长款,但整体上透露出的是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而有些年轻女孩,穿着时尚明丽,墨镜加一身粉红与白色,十分抢眼。

  不过,这仅仅是目前伊朗社会的一面。“喂。”在德黑兰市中心的甬道上,一位全身黑袍的大妈突然一把拉住我,一边比划一边没好气地“谴责”我穿的上衣太短了——一件肥大的运动服外套。她不依不饶地比划说,我的外衣只盖住了半个臀部,应该穿一个到大腿或膝盖的外套。由于我俩语言不通(我说英语她不懂,她讲波斯语我不懂),最后大妈被身边十几岁的女儿拉走。

  我把这场遭遇,分别告诉了两个伊朗年轻人。一位是30多岁的女电脑工程师K,她是伊朗典型的独立女性,博士学位,有不错的工作,已经和老公结婚买了房,业余时间上上瑜伽课。说起这位大妈,她一脸不屑,“别理她,她神经病,你是外国人,而且衣服也没怎么太短,她没什么理由苛责你。”

  另一位是20多岁的咖啡店男老板M,他是我遇到的伊朗陌生人里,英语口语最好的年轻人。但他从来没有出过国,在大学自学英语,农学专业,酷爱咖啡,两年前,就是伊朗核协议签署不久,伊朗政府开始鼓励私营经济时,他毫不犹豫地开了德黑兰为数不多的一家咖啡店。听了大妈和我的故事后,他笑笑说,“不,你穿这个很性感。”

  我端着咖啡,脸上的笑容瞬间石化——这是我听到的对“性感”最具颠覆性的定义,脑海中浮现出诸位身材火辣的欧美比基尼超模。

  以伊朗姑娘们的美,我想很多都可以匹敌那些欧美明星,只是宗教禁忌,让这种美只能给丈夫看到。据说,有的大胆的伊朗女性,将自己不戴头巾的照片或裸照放在网上后,很快就被警察逮捕。

  以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在伊朗,男女见面握手是检验双方是否思想开放或出过国的标准。

  “男女不能在公共场合身体接触,那如果年轻男女在街上约会时,接吻呢?”我问当地的朋友。

  “会被警察带走。”

  2.

  在伊朗南部城市设拉子,我偶遇到一对正在约会的年轻男女。

  那是在著名的粉红清真寺门口,我和几名游客正等着下午开门。一对伊朗年轻男女坐在我对面,主动友好地问我从哪来。他们介绍说在读大学,女生大三,男生大二,两人周末出来约会,得知我第一次到伊朗,他们对我非常热情。

  一起逛完清真寺后,男生问我是否愿意加入他们下午的行程,去个好玩的地方。一度听闻设拉子人对人热情朴实,我便答应了。于是男生开车载着我和她女朋友一路前行,车上我们一边聊天,一边听伊朗本地音乐CD。像伊朗这样的石油大国,开车在大学生中很普遍。

  下车后,眼前是一个巨大的商场。最近几年,伊朗城市化发展迅速,不少开发商提前嗅到商机,在一些即将盖起的小区附近早早地建起了集中式购物中心。跟着他们到了商场顶层,得知要求脱鞋。总不会是商场里的清真寺?

  再进去恍然大悟——保龄球场。

  这是这位男生的女朋友酷爱的一项运动。果不其然,在学校擅长打排球的这位女孩,是我们3人中打得最好的,每一次发球稳准狠,得分最高。

  整个下午,两人没有秀恩爱、洒狗粮的亲密动作,甚至没有拉手,但是充当进口电灯泡的我,可以感觉到他们很甜蜜。男生在整个约会中,对女生照顾有加,和服务员问询,付款,帮女生选球,夸女生长得漂亮怎么打球都是最高分。尽管年龄小,但男生表现得很成熟,临别时,还专门去给我买了一种伊朗特色食物送给我。

  像这样和伊朗大学生们的“聚会”,在短暂的半个月中,我不止参加了一次。

  周末在德黑兰的公园里,偶遇几位弹吉他的年轻男女。尽管语言不通,政治不同,经济各异,习俗有别,但是艺术是无国界的,毕竟我也是架子鼓手。等走近聊起来才发现,人家的乐谱,也和我认识的大相径庭。一张类似五线谱的乐谱上,我唯一认识的标识就是和弦,其他一如波斯语一样,都是“鬼画符”。

  而对于这群德黑兰大学的大学生来说,差异让他们兴奋起来。看到我笔记本上的中国字,他们争先恐后地要拍照发Facebook。最后,我根据每个人的名字发音,写下了他们的中文名字,每个人都愉快地拍照留念。

  作为国际乐友,我还被对方热情地招待了一顿西式汉堡套餐。相比伊朗传统美食,这些西式餐点更加物以稀为贵,尤其是西式快餐,在年轻人里非常流行,据说好几家西式餐吧都在各个大学周围生意火爆。当然,没有猪肉的。

  3.

  外国人对于现在的伊朗人来说,是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稀有动物。熟悉的是,伊朗在1979年建国之前,与欧美有着紧密的联系,就连现在整个伊朗用的电源插头也都是欧洲标准。陌生的是,伊朗独立之后,外国人到伊朗确实变得罕见,外国人的形象,更多的是在伊朗人家自己偷偷安装卫星接收器之后的电视节目中,抑或是翻墙后的国外网站上。

  中国在上世纪90年代接手了法国人在德黑兰留下的烂尾工程——伊斯兰的地铁。最近十年,中国通信公司(华为、中兴)、石油公司(中石油、中石化)以及各种“Made in China”涌入伊朗市场。但由于中国人在国外总是宅在一起。所以在伊朗人眼中,中国人依然是稀有动物。

  在设拉子的一个公园里,我曾经被一群身穿黑袍的女大学生围住求合影。场面如同我在伊朗有着众多女粉丝,就差求签名。

  如此对外界有着强烈好奇心的年轻人,在目前伊朗8000万总人口中占到70%。这样的人口结构,与上世纪60-70年代的中国非常相似。

  同样是发展中国家,伊朗的现代化发展历程,和中国倒了个时差。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中国处在”文革”时,伊朗享受着出口石油带来的发展和富有。当然,在伊朗历史和社会科学研究中,究竟当时的伊朗是真正的现代化富有,还是王权统治下的贫富差距悬殊,到现在,伊朗国内外都未能达成统一定论。

  有的中国和欧洲的专家引述书本说,上世纪70年代伊斯兰革命前的伊朗,很多富人过着鲜花都是从欧洲现进口的生活,而在欧洲很多国家的机场,比如德国,还有伊朗人专用通道。而伊朗的部分精英向我澄清说,这些记载和报道只是表面,实则当年城乡贫富差距巨大,而历史照片中,我们看到的伊朗女性不戴头巾、光腿、在沙滩穿比基尼,只是被媒体放大的一小部分而已,其实当年的乡村根本就没有开化到如此程度。

  但无论这层真相如何,当年的伊朗确实做到了现代化、城市化的建设。那些修建于上世纪50-70年代的基础设施,都是凝固的历史证据。

  “没想到伊朗的山路修得这么好!”在伊朗工作多年的华为员工R告诉我说,这是他刚到伊朗驱车进入德黑兰北部山区的震撼感受。而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和北京鸟巢一样规模的运动场、像上海东方明珠的世界第六大高塔默德塔,这些都是伊朗年轻人自出生就有的记忆。

  “上世纪70年代,伊朗是世界上率先购买波音飞机的国家之一。”那个邀请我打保龄球的男孩,说到这里开始有些激动,“但是现在……” 他有些说不下去,最后一笑了之。

  我以亲身经历体验过“现在”。辗转于伊朗几个城市之间,我大胆地选择了伊朗航空。那是上世纪70年代的古董,机型小、外观破旧,有一次坐在前排,飞机起飞时,突然前部发出巨大而持续的”轰轰”声响,声音已经超过了飞机起飞时的正常噪音,我紧张了一下准备叫空姐,却发现周围人都出奇得镇定——多年失修,零件老旧,如此而已。当时瞬间耳边想起中国朋友之前劝告我的:长途大巴虽然耗时长,但是安全。

  伊朗独立之后,一度与邻国伊拉克进行了长达8年的战争,后来经济一直被美国制裁,伊朗人艰难地探索着伊朗式的发展道路,然而在21世纪之初,美国与伊拉克战争,国内内贾德掌权、发展伊朗核计划,都让伊朗深陷国际主流社会的排挤,一度依靠出口石油发展经济的伊朗,经济裹足不前。

  这些现实都让民族自尊心强烈的伊朗人感到不适,毕竟在上次现代化之前,伊朗还有着千年的灿烂文明:恢宏高大的清真寺,先进而复杂的几何图案,古老的游吟诗人们,波斯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交替与碰撞,丰富精彩。但如今这些历史的光环都在渐渐褪去,普通老百姓,除了面对手上一张张面额不断添加的里拉尔纸币(最大面额已经到了100万),和不断翻倍的物价,毫无他法。

  直到2015年7月,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加德国,与伊朗一起签订了伊朗核协议,整个伊朗才迎来历史的曙光。而如今,仅仅不到2年,美国总统换届,特朗普上台,美伊关系再次陷入大考验,伊朗国内也陷入前所未有的焦虑。

  4.

  在伊朗,公开谈论美国(除了政府官员公开谴责),就像女性摘头巾一样,是禁忌。可这世界就是这样,越是禁忌,就越有吸引力。

  “你看过好莱坞电影吗?真的很棒!”

  “Youtube是我最喜欢的网站。”

  “但凡有些钱的人,都移民美国了。”

  “如果我到美国,一定比在伊朗生活的好。”

  像电影《逃离德黑兰》中所上演的那样,1979年,伊斯兰革命爆发,伊朗学生包围当年的美国大使馆,美伊从此断交。但,上述现在伊朗年轻人对美国的崇拜,是如今的美国民众都不相信的,原来伊朗人不是西方主流媒体上看到的那样,动不动就火烧美国国旗。

  如今在德黑兰的美国大使馆,已经变成了一座公共博物馆。伊朗政府将当年著名的”不战而胜”的战利品——直升飞机零件,高高放在大门口正中间,引以为豪。

  1979年伊朗学生劫持美国大使馆后,美国军方立刻派遣部队对伊朗秘密进行军事打击,但是当天数架直升飞机却遭遇百年不遇的沙尘暴。“这是真主在帮伊朗。”伊朗朋友在一旁为我解释说。

  德黑兰市区,美国大使馆门口的壁画,“星条旗”手枪,正对向伊斯兰传统图案。拍照时,恰好一位伊朗女性路过。

  其中一幅,画的是一个卫星接收器,背景是伊斯兰传统花纹。“这是说美国利用这些高科技,影响伊朗文化。”

  我转头问伊朗朋友:“可是我看到好多小区里,有一半的阳台上都装了这种大锅啊!”

  “是啊,以前警察会进屋搜查,但是现在越来越多了,他们也查不过来。”伊朗朋友双手一摊。

  在全球化浪潮下,经济裹挟着一切,席卷而来,即使在伊朗,没有主流的西方经济参与,那些看不见的流行都会悄然蔓延——越是禁忌,越会成为现实。

  在电视里,伊朗官员们不停地说,“我恨美国。”然而,在手机上,上至伊朗总统,下至平民百姓,都翻墙注册了Facebook的账号。甚至有的群众会调皮地在官员Facebook上留言,“请问您怎么会有账号?”

  在难以扯清“现代化”和“西方化”的现实下,那些有着古老文明的发展中国家,总是难逃自身与外界进行交融与对抗的命运。

  不少伊朗年轻人已经不再像父辈那样每天进行礼拜。即使一些重大节日要做宗教祈祷,也是一种必须做时才做的仪式。而一位朋友的母亲,虽然坚持每日在家祷告,但当她对我千叮咛万嘱咐不要打扰她时,旁边不断响起的,是她的手机。我默默地坐在一旁,看见她尴尬地走过来把手机关上,又继续回到客厅祷告的角落。

  半个月后,离开伊朗时,心中五味杂陈。作为外国女性,从头到脚的禁忌在消磨我对伊朗的喜爱。等飞机时,我独自躺在候机室的长凳上,每每走过伊朗男人,总是对我的姿势指指点点。

  上了回国的飞机,我迫不及待地找到座位,一把将头巾摘下,但是又反应过来,赶紧把头巾戴上。

  “不是可以摘头巾了吗?”

  “对,但是光忙着工作,我好多天没洗头了……”

责任编辑:
声明:凡注明来源"钝角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参与评论
王衍:我在伊朗戴头巾 会员

排行榜

热门关键词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