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s jpg

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从“观光公害”到“观光亡国”,京都人经历了什么?
当前位置:首页 > 七洲志字号:

从“观光公害”到“观光亡国”,京都人经历了什么?

从“观光公害”到“观光亡国”,京都人经历了什么?
2019-04-28 11:53:39
来源:一览扶桑 作者: 丁小猫
关键词:日本 日本文化 社会万象 点击: 我要评论
京都作为生活的城市,毕竟没有办法像一座山那样限制人数,更不可能实行收费。有趣的是,谈论着“观光公害”和“观光亡国”的京都,在市民宪章里其实写着这样一句话:用亲切热情的态度迎接观光客吧!今天的京都人顾不上这个了,要如何在一个越来越观光化的都市里留有居住者的空间,才是他们真正关心的事情。

    去祇园和来京都旅游的朋友碰面,深夜回家,路遇花见小路入口处堆积如山的垃圾袋,纸杯和塑料瓶几乎溢到人行道上。别说是京都了,这样的画面即使是在(被京都人视为脏乱差代表的)大阪也不常见,但行人匆匆走过,不以为然。住到京都以后,很少再来这一带,祇园是被海外游客占领的地盘,若非有要事,京都人也都避之不及。

  花见小路经久不息地受海外游客青睐,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它面对外来者的态度,甚至是带着些许简单粗暴的拒绝的。在这条小路的入口处,立着一块醒目的牌子,上面绝非写着欢迎词,而是以绘文字的形式表达了几个“禁止”:禁止触摸舞妓;禁止攀爬栏杆;禁止吸烟;禁止饮食;禁止乱扔垃圾;禁止自拍……对委婉的古都人来说,把话说得如此明白也可谓不易,是被逼无奈——在花见小路,近年来出现了一个新词:狗仔观光客。如果你在傍晚时分路过这里,没准就能看见从宴会上出来的舞妓被观光客包围,几乎贴到脸上的手机接连不断地按下快门。这是常态。新闻里偶尔会看到一些更恶劣的,例如用拿着点心的油腻的手去触摸舞妓的和服,或是往舞妓的袖口里扔烟头……之类。

  我在花道课上相识的多是在京都生活了几十年的人,每到观光季,教室里的话题之一是抱怨游客太多。“早几年,某某地还不为人知,安静得很,某某地还有小型电影院呢。”“‘观光客’这个词本身就很奇怪,对于没有营业需求的京都居民来说,来的也根本不是客啊。”

  话语中或许隐隐流露出京都人的某种矜持,但京都人受到“观光立国”政策的困扰,也是越来越不加掩饰的事情。

  2003年,时任日本首相的小泉纯一郎在国会施政方针的演讲中,第一次提出了“观光立国”宣言,目标是让外国游客增加一倍。这个宣言4年后被安倍内阁大力推广,原因是现代日本的少子化及高龄化现象严重,经济增长速度下落,“人口减少”和“空屋问题”成为极大的课题,随着制造业将工厂逐渐转往海外,培育观光业成了最好的解决之道。

  这根稻草看起来似乎真的能救命,据统计:访日外国游客从2011年的622万人飙升到2018年的3000万人,顺利地朝着2020年突破4000万人的目标而去。而2017年的海外游客消费额从5年前的1兆846亿日元涨到4兆162亿日元,增加了4.1倍。在住宿、饮食、铁道、公交•出租车等观光业销售额全部上涨的同时,也带动了零售业的增长。

  随着“观光立国”政策的开放,京都被定位为代表日本的“观光都市”:根据京都市产业观光局发布的《京都观光综合调查》,2017年共有超过5000万国内外游客造访京都,其中住宿在京都的外国游客为353万人(调查对象不包括无证经营的民宿,报告推测约有110万人)。与此同时,京都也成了公认的遭受“观光公害”最严重的地区。所谓“公害”的内容主要是:拥挤;堵塞;垄断;不守规矩;景观破坏;环境污染……

 微信图片_20190428114855.jpg 

京都街头的垃圾

  定居日本的东洋文化研究家阿列克斯·科尔(Alex Arthur Kerr)最近针对这个问题出了本新书,在书名中提出了一个比“观光公害”更加惊悚的概念:观光亡国。他在日本定居了几十年,早在80年代就开始了京町家和古民家的再生事业, 2008年更被任命为“日本观光大使”,为了日本的观光振兴事业而进行海外宣传。这样的一个人,为什么要和安倍政权的“观光立国”国策大唱反调呢?

  阿列克斯·科尔在书中说:“从70年代后期开始,我就以京都市隔壁的龟冈市为据点生活在日本。我喜欢京都的街道和自然,一有时间就会在寺院、神社和小巷中散步。蕴藏在古老寺院中的美学,代代传承的街道,静谧的自然景观,这些能感受到神明和神道的时间,在我看来是非常珍贵的。但是,不仅是清水寺、二条城这些被冠以‘超级名所’的地方,从前闲静的京都站南侧的寺院和神社,如今也是人满为患。”

  有那么几个典型的例子:连续多年被海外游客评为“最受欢迎的日本景点”的伏见稻荷大社,神社境内的千本鸟居成了instagram上的网红地标,无论什么时候去,鸟居下都挤满了密密麻麻的游客,很难进行参拜;赛钱箱里经常混杂着各国的硬币,分门别类是个大问题,需要增加劳动力;最苦不堪言的还是门口商店街的店主,今年3月参道两旁的特色屋台小摊全部被撤去,这是无奈之举,阻碍通行和乱扔烟头的情况,当地居民已经投诉很久了。另一个例子是东福寺的通天桥,秋日里赏红叶的名所,最盛时一天里有超过3万人来访,因此每年到了这个时候,从开门的瞬间桥上已经人流如潮,寺院不得不贴出公告:为了保证通行顺畅,防止跌落事故,红叶期间禁止在桥上停留和拍照。不光是这两个日本人心中的名所,就连从前无名的岚山竹林小径,如今也因为在SNS上被捧成了网红,变得如同通勤高峰一般混乱,必然被挤得疲劳困惫。

  阿列克斯·科尔又提及自己热爱的银阁寺有一条优美的路线:跨过总门之后,转过右手边呈直角的转角,进入山茶花树修剪而成的树墙之间,细长的参道向前延伸着。这是一个精心缜密的设计:步行在仿佛逃离了俗世喧嚣的参道上,对将要进入将军家的别墅这件事,充满了期待。但是现在,转过总门时最先看见的是将参道挤得水泄不通观光客人潮,完全无法放松心情。

  最近几年,京都一些寺院开始推行“早朝拜观”,号召人们在清晨6点一开门就来参观,可见情况严重,若非此时,难以享受清寂闲静之美。京都人向来把神社佛阁视为自家后花园,也是静心之所,如今却只能如阿列克斯·科尔般一声叹息:“神社佛阁的境内栖息着深深的精神性。能够感觉到“神”存在的神社,可以触摸到“佛”的无言寺院,这样的深度才是京都的真髓。这些东西被观光侵占之后,京都文化真正的魅力正在变得薄弱。这无疑是观光公害的典型。”

  与京都人生活更加密切相关的是交通。日本的公共交通以准点而闻名,但准点在京都越来越难以做到。一旦到了观光季,电车站总是挤满了人。加之京都地铁线路较少,多数地方只能依靠公交车抵达,在狭窄的京都街道上,尤其行至清水寺和八坂神社一带,堵车是常有的事。今年连续放假10天的五一黄金周,就有人在推特给出了这样的“实用情报”:“要是在水泄不通的情况下坐上京都巴士,巴士光是开出京都站就需要20分钟,还不如走路快!”如果搭乘计程车呢?排队的人更加没有尽头。诸如此类。观光客大可当作奇观来看,京都住民的生活却因此变得不易,尤其在上下班高峰期,通勤者更为头痛。

  京都人痛恨“民泊”这个词,Airbnb刚刚进入日本时,反对和抗议的声音大多来自京都。有人说是古都人的守旧使然,有人说是老铺旅馆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但也应该看到另一种情况:与东京和大阪不同,京都是居民的城市,民宿这样的形式,等于是最简单粗暴地进入了京都人的生活。阿列克斯·科尔的一位京都友人家附近,有很多中国人经营的民宿,那里的客人站马路边吃方便面,随意闯入隔壁邻居家,或是不进行垃圾分类,无论清晨深夜,不考虑周围的情况而发出大声吵闹的声音,都是常有的事。京都还曾有过因为住客的不小心而发生火灾的事例,但因为房主经常不在家,也不知道该联系谁,陷入问题无法解决的恶性循环中。

  京都有一些只接待熟客的高级料亭,被视作是这个城市排外的性格使然。近年来有些居酒屋也开始限制接待外国人,问起店主也是叫苦连天:且不说经常有食器和烟缸被顺走的情况,有些人一坐就是很久,几乎不点单,原本就是狭窄的小店,旅行箱就那么堵在过道上。一些店家试图以预约制来解决这种情况,但经常会发生预约了却根本不出现的情况,后来听说,有些中国人喜欢同时预约好多家,“到时候想去哪家就去哪家”。

  最近看到一篇新闻,标题写道:“对冬天穿浴衣的观光客表示欢迎,是京都的罪”。说是“罪”是夸张了些,但四季都穿着浴衣在街上拍照的游客确实成了京都一景,早几年清水寺前的浴衣的美女还会被人拦住拍照,后来大家都知道了,那里面没有几个会说日语的。专门面向海外游客的廉价和服贩卖店和租借店成为一种流行,和真正的和服相比,这些衣物无论颜色还是花纹都呈现出一种不自然的花哨和艳丽,一看就是海外工厂的涤纶制造品,绝非日本传统文化的继承。浴衣本是夏日的简易和服,完全不知道和服文化的外国人,将这些假冒品视为日本传统的服装,开心地穿着在冬日的街头漫步,阿列克斯·科尔把这种情况称为:“京都的稚劣化”。

  观光客太多,为了保护国宝,世界遗产二条城把市内的隔扇画全部换成了复制品,同样因为幼稚拙劣,一眼看上去就是假的。“幼稚化不只限于文化财产,也影响着我的生活”,阿列克斯·科尔提到了400年来被视为“京都的厨房”的锦市场,在全长400米的商店街侧林立着超过120家小店:渍物店、味噌店、果蔬店、肉店等……这里曾经拥有京都市内旅馆和料亭批发高级食材的机能,尤其是丰富的京野菜种类,令人感叹果然是京料理的地盘。如今呢?“它的氛围已经完全变了。曾经的鱼店被哪里都有的土特产店、边走边吃的小吃店取代了。观光客一边吃着肉串或是冰淇淋,漫步走在街道上,挤得寸步难行。”锦市场,从此不再是京都的厨房,而成了观光客的食堂。

  锦市场几乎到了寸步难行的地步,去年商店街内出现了一块牌子,以日语、英语、中文和韩语传达着同一个讯息:“请不要边走边吃”。有趣的是,这恰恰又成了阿列克斯·科尔书中的另一“观光公害”:看板公害。

  “这还是一个不被大多数人所注意的公害。在京都的街角,正在出现告示牌过剩的现象。”让我们来预设一下,前往一间寺院参观的途中,会有多少告示牌在等待:首先,会在街角看见“某某寺请往这边”的指示,接着,停车场前贴着“入口请往这边”,寺门上贴着“重要文化财产”,参道上立着“顺路往这边”,途中还会出现一个“厕所在这边”。进入寺院以后,会看见“严禁穿鞋入内”“禁止吸烟”“禁止摄影”“禁止触摸”“禁止入内”,有时还有“不要触碰玻璃”。参观结束后,出口处一定有指向标:“商店在这边”。即使不买东西,走出大门之后,又会再遇到一次“停车场请往这边”。一段参观的旅程,是由无数告示牌串联起来的,它们还在不断繁殖中:“禁止饮酒“、“危险”、“不要跳出栅栏”……阿列克斯·科尔曾经在某间寺院宝物馆入口处细数过,地板、墙壁到门上都贴着红黑色字体的醒目标识,门口还立着一个巨大的挡板。“禁止进入”“土足禁止”“please take off your shoes”“请换拖鞋”“入口”“摄影禁止””no photo”“开放禁止”……加起来总共有9个。

  阿列克斯·科尔提及自己从前做的一次关于“看板公害”的演讲,某间寺院的住持表示:日本人礼仪不好,不立告示牌是行不通的。“但是,反过来,在重要的场所处处立着告示牌,丑化周围景观,对这个场所缺乏敬意的心情,会投射到来访者心中。”阿列克斯·科尔说,“如果当事人对这个场所缺乏敬意,即便在告示牌上对来访者说‘要尊敬它’,也不能期待会有好效果。”如果告示牌真的是公害,恐怕在京都只会越来越严重,同样的一句话,从前只有日文和英文两种,如今要把中文韩文都跟在后面,有时候还要区分简体中文和繁体中文,美名其曰:多语言指示牌。

  在京都人的不满爆发之前,日本上一次大举讨论“观光公害”这个词,还是在2013年富士山登录世界遗产之后。那年夏天登山的观光客激增到超过31万人,乱扔垃圾、登山道破损,厕所超容量……各类问题接踵而至。据说当时山脊上曾经出现了一条“白色的河”,原来是登山者用过后的卫生纸。为了保护富士山景观,当地管理组织开始限制入场人数,并且实行收费制,效果不错。

  京都作为生活的城市,毕竟没有办法像一座山那样限制人数,更不可能实行收费。有趣的是,谈论着“观光公害”和“观光亡国”的京都,在市民宪章里其实写着这样一句话:用亲切热情的态度迎接观光客吧!今天的京都人顾不上这个了,要如何在一个越来越观光化的都市里留有居住者的空间,才是他们真正关心的事情。

责任编辑:
从“观光公害”到“观光亡国”,京都人经历了什么?

从“观光公害”到“观光亡国”,京都人经历了什么?

2019-04-28 11:53:39
来源:一览扶桑 作者: 丁小猫
京都作为生活的城市,毕竟没有办法像一座山那样限制人数,更不可能实行收费。有趣的是,谈论着“观光公害”和“观光亡国”的京都,在市民宪章里其实写着这样一句话:用亲切热情的态度迎接观光客吧!今天的京都人顾不上这个了,要如何在一个越来越观光化的都市里留有居住者的空间,才是他们真正关心的事情。

    去祇园和来京都旅游的朋友碰面,深夜回家,路遇花见小路入口处堆积如山的垃圾袋,纸杯和塑料瓶几乎溢到人行道上。别说是京都了,这样的画面即使是在(被京都人视为脏乱差代表的)大阪也不常见,但行人匆匆走过,不以为然。住到京都以后,很少再来这一带,祇园是被海外游客占领的地盘,若非有要事,京都人也都避之不及。

  花见小路经久不息地受海外游客青睐,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它面对外来者的态度,甚至是带着些许简单粗暴的拒绝的。在这条小路的入口处,立着一块醒目的牌子,上面绝非写着欢迎词,而是以绘文字的形式表达了几个“禁止”:禁止触摸舞妓;禁止攀爬栏杆;禁止吸烟;禁止饮食;禁止乱扔垃圾;禁止自拍……对委婉的古都人来说,把话说得如此明白也可谓不易,是被逼无奈——在花见小路,近年来出现了一个新词:狗仔观光客。如果你在傍晚时分路过这里,没准就能看见从宴会上出来的舞妓被观光客包围,几乎贴到脸上的手机接连不断地按下快门。这是常态。新闻里偶尔会看到一些更恶劣的,例如用拿着点心的油腻的手去触摸舞妓的和服,或是往舞妓的袖口里扔烟头……之类。

  我在花道课上相识的多是在京都生活了几十年的人,每到观光季,教室里的话题之一是抱怨游客太多。“早几年,某某地还不为人知,安静得很,某某地还有小型电影院呢。”“‘观光客’这个词本身就很奇怪,对于没有营业需求的京都居民来说,来的也根本不是客啊。”

  话语中或许隐隐流露出京都人的某种矜持,但京都人受到“观光立国”政策的困扰,也是越来越不加掩饰的事情。

  2003年,时任日本首相的小泉纯一郎在国会施政方针的演讲中,第一次提出了“观光立国”宣言,目标是让外国游客增加一倍。这个宣言4年后被安倍内阁大力推广,原因是现代日本的少子化及高龄化现象严重,经济增长速度下落,“人口减少”和“空屋问题”成为极大的课题,随着制造业将工厂逐渐转往海外,培育观光业成了最好的解决之道。

  这根稻草看起来似乎真的能救命,据统计:访日外国游客从2011年的622万人飙升到2018年的3000万人,顺利地朝着2020年突破4000万人的目标而去。而2017年的海外游客消费额从5年前的1兆846亿日元涨到4兆162亿日元,增加了4.1倍。在住宿、饮食、铁道、公交•出租车等观光业销售额全部上涨的同时,也带动了零售业的增长。

  随着“观光立国”政策的开放,京都被定位为代表日本的“观光都市”:根据京都市产业观光局发布的《京都观光综合调查》,2017年共有超过5000万国内外游客造访京都,其中住宿在京都的外国游客为353万人(调查对象不包括无证经营的民宿,报告推测约有110万人)。与此同时,京都也成了公认的遭受“观光公害”最严重的地区。所谓“公害”的内容主要是:拥挤;堵塞;垄断;不守规矩;景观破坏;环境污染……

 微信图片_20190428114855.jpg 

京都街头的垃圾

  定居日本的东洋文化研究家阿列克斯·科尔(Alex Arthur Kerr)最近针对这个问题出了本新书,在书名中提出了一个比“观光公害”更加惊悚的概念:观光亡国。他在日本定居了几十年,早在80年代就开始了京町家和古民家的再生事业, 2008年更被任命为“日本观光大使”,为了日本的观光振兴事业而进行海外宣传。这样的一个人,为什么要和安倍政权的“观光立国”国策大唱反调呢?

  阿列克斯·科尔在书中说:“从70年代后期开始,我就以京都市隔壁的龟冈市为据点生活在日本。我喜欢京都的街道和自然,一有时间就会在寺院、神社和小巷中散步。蕴藏在古老寺院中的美学,代代传承的街道,静谧的自然景观,这些能感受到神明和神道的时间,在我看来是非常珍贵的。但是,不仅是清水寺、二条城这些被冠以‘超级名所’的地方,从前闲静的京都站南侧的寺院和神社,如今也是人满为患。”

  有那么几个典型的例子:连续多年被海外游客评为“最受欢迎的日本景点”的伏见稻荷大社,神社境内的千本鸟居成了instagram上的网红地标,无论什么时候去,鸟居下都挤满了密密麻麻的游客,很难进行参拜;赛钱箱里经常混杂着各国的硬币,分门别类是个大问题,需要增加劳动力;最苦不堪言的还是门口商店街的店主,今年3月参道两旁的特色屋台小摊全部被撤去,这是无奈之举,阻碍通行和乱扔烟头的情况,当地居民已经投诉很久了。另一个例子是东福寺的通天桥,秋日里赏红叶的名所,最盛时一天里有超过3万人来访,因此每年到了这个时候,从开门的瞬间桥上已经人流如潮,寺院不得不贴出公告:为了保证通行顺畅,防止跌落事故,红叶期间禁止在桥上停留和拍照。不光是这两个日本人心中的名所,就连从前无名的岚山竹林小径,如今也因为在SNS上被捧成了网红,变得如同通勤高峰一般混乱,必然被挤得疲劳困惫。

  阿列克斯·科尔又提及自己热爱的银阁寺有一条优美的路线:跨过总门之后,转过右手边呈直角的转角,进入山茶花树修剪而成的树墙之间,细长的参道向前延伸着。这是一个精心缜密的设计:步行在仿佛逃离了俗世喧嚣的参道上,对将要进入将军家的别墅这件事,充满了期待。但是现在,转过总门时最先看见的是将参道挤得水泄不通观光客人潮,完全无法放松心情。

  最近几年,京都一些寺院开始推行“早朝拜观”,号召人们在清晨6点一开门就来参观,可见情况严重,若非此时,难以享受清寂闲静之美。京都人向来把神社佛阁视为自家后花园,也是静心之所,如今却只能如阿列克斯·科尔般一声叹息:“神社佛阁的境内栖息着深深的精神性。能够感觉到“神”存在的神社,可以触摸到“佛”的无言寺院,这样的深度才是京都的真髓。这些东西被观光侵占之后,京都文化真正的魅力正在变得薄弱。这无疑是观光公害的典型。”

  与京都人生活更加密切相关的是交通。日本的公共交通以准点而闻名,但准点在京都越来越难以做到。一旦到了观光季,电车站总是挤满了人。加之京都地铁线路较少,多数地方只能依靠公交车抵达,在狭窄的京都街道上,尤其行至清水寺和八坂神社一带,堵车是常有的事。今年连续放假10天的五一黄金周,就有人在推特给出了这样的“实用情报”:“要是在水泄不通的情况下坐上京都巴士,巴士光是开出京都站就需要20分钟,还不如走路快!”如果搭乘计程车呢?排队的人更加没有尽头。诸如此类。观光客大可当作奇观来看,京都住民的生活却因此变得不易,尤其在上下班高峰期,通勤者更为头痛。

  京都人痛恨“民泊”这个词,Airbnb刚刚进入日本时,反对和抗议的声音大多来自京都。有人说是古都人的守旧使然,有人说是老铺旅馆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但也应该看到另一种情况:与东京和大阪不同,京都是居民的城市,民宿这样的形式,等于是最简单粗暴地进入了京都人的生活。阿列克斯·科尔的一位京都友人家附近,有很多中国人经营的民宿,那里的客人站马路边吃方便面,随意闯入隔壁邻居家,或是不进行垃圾分类,无论清晨深夜,不考虑周围的情况而发出大声吵闹的声音,都是常有的事。京都还曾有过因为住客的不小心而发生火灾的事例,但因为房主经常不在家,也不知道该联系谁,陷入问题无法解决的恶性循环中。

  京都有一些只接待熟客的高级料亭,被视作是这个城市排外的性格使然。近年来有些居酒屋也开始限制接待外国人,问起店主也是叫苦连天:且不说经常有食器和烟缸被顺走的情况,有些人一坐就是很久,几乎不点单,原本就是狭窄的小店,旅行箱就那么堵在过道上。一些店家试图以预约制来解决这种情况,但经常会发生预约了却根本不出现的情况,后来听说,有些中国人喜欢同时预约好多家,“到时候想去哪家就去哪家”。

  最近看到一篇新闻,标题写道:“对冬天穿浴衣的观光客表示欢迎,是京都的罪”。说是“罪”是夸张了些,但四季都穿着浴衣在街上拍照的游客确实成了京都一景,早几年清水寺前的浴衣的美女还会被人拦住拍照,后来大家都知道了,那里面没有几个会说日语的。专门面向海外游客的廉价和服贩卖店和租借店成为一种流行,和真正的和服相比,这些衣物无论颜色还是花纹都呈现出一种不自然的花哨和艳丽,一看就是海外工厂的涤纶制造品,绝非日本传统文化的继承。浴衣本是夏日的简易和服,完全不知道和服文化的外国人,将这些假冒品视为日本传统的服装,开心地穿着在冬日的街头漫步,阿列克斯·科尔把这种情况称为:“京都的稚劣化”。

  观光客太多,为了保护国宝,世界遗产二条城把市内的隔扇画全部换成了复制品,同样因为幼稚拙劣,一眼看上去就是假的。“幼稚化不只限于文化财产,也影响着我的生活”,阿列克斯·科尔提到了400年来被视为“京都的厨房”的锦市场,在全长400米的商店街侧林立着超过120家小店:渍物店、味噌店、果蔬店、肉店等……这里曾经拥有京都市内旅馆和料亭批发高级食材的机能,尤其是丰富的京野菜种类,令人感叹果然是京料理的地盘。如今呢?“它的氛围已经完全变了。曾经的鱼店被哪里都有的土特产店、边走边吃的小吃店取代了。观光客一边吃着肉串或是冰淇淋,漫步走在街道上,挤得寸步难行。”锦市场,从此不再是京都的厨房,而成了观光客的食堂。

  锦市场几乎到了寸步难行的地步,去年商店街内出现了一块牌子,以日语、英语、中文和韩语传达着同一个讯息:“请不要边走边吃”。有趣的是,这恰恰又成了阿列克斯·科尔书中的另一“观光公害”:看板公害。

  “这还是一个不被大多数人所注意的公害。在京都的街角,正在出现告示牌过剩的现象。”让我们来预设一下,前往一间寺院参观的途中,会有多少告示牌在等待:首先,会在街角看见“某某寺请往这边”的指示,接着,停车场前贴着“入口请往这边”,寺门上贴着“重要文化财产”,参道上立着“顺路往这边”,途中还会出现一个“厕所在这边”。进入寺院以后,会看见“严禁穿鞋入内”“禁止吸烟”“禁止摄影”“禁止触摸”“禁止入内”,有时还有“不要触碰玻璃”。参观结束后,出口处一定有指向标:“商店在这边”。即使不买东西,走出大门之后,又会再遇到一次“停车场请往这边”。一段参观的旅程,是由无数告示牌串联起来的,它们还在不断繁殖中:“禁止饮酒“、“危险”、“不要跳出栅栏”……阿列克斯·科尔曾经在某间寺院宝物馆入口处细数过,地板、墙壁到门上都贴着红黑色字体的醒目标识,门口还立着一个巨大的挡板。“禁止进入”“土足禁止”“please take off your shoes”“请换拖鞋”“入口”“摄影禁止””no photo”“开放禁止”……加起来总共有9个。

  阿列克斯·科尔提及自己从前做的一次关于“看板公害”的演讲,某间寺院的住持表示:日本人礼仪不好,不立告示牌是行不通的。“但是,反过来,在重要的场所处处立着告示牌,丑化周围景观,对这个场所缺乏敬意的心情,会投射到来访者心中。”阿列克斯·科尔说,“如果当事人对这个场所缺乏敬意,即便在告示牌上对来访者说‘要尊敬它’,也不能期待会有好效果。”如果告示牌真的是公害,恐怕在京都只会越来越严重,同样的一句话,从前只有日文和英文两种,如今要把中文韩文都跟在后面,有时候还要区分简体中文和繁体中文,美名其曰:多语言指示牌。

  在京都人的不满爆发之前,日本上一次大举讨论“观光公害”这个词,还是在2013年富士山登录世界遗产之后。那年夏天登山的观光客激增到超过31万人,乱扔垃圾、登山道破损,厕所超容量……各类问题接踵而至。据说当时山脊上曾经出现了一条“白色的河”,原来是登山者用过后的卫生纸。为了保护富士山景观,当地管理组织开始限制入场人数,并且实行收费制,效果不错。

  京都作为生活的城市,毕竟没有办法像一座山那样限制人数,更不可能实行收费。有趣的是,谈论着“观光公害”和“观光亡国”的京都,在市民宪章里其实写着这样一句话:用亲切热情的态度迎接观光客吧!今天的京都人顾不上这个了,要如何在一个越来越观光化的都市里留有居住者的空间,才是他们真正关心的事情。

责任编辑:
声明:凡注明来源"钝角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参与评论
从“观光公害”到“观光亡国”,京都人经历了什么? 会员

排行榜

热门关键词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