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我们的近邻越南,近年来发展迅猛,成为亚洲的新四小龙。去年,从友谊关出境,一路去了越南首都河内,短暂数天,近距离感受浓郁的异国风情,留意越南人生活中的点滴细节,比如被中国游客称为“越南三宝”的奥黛、咖啡和摩托车,即体现了东西方文化交融,传统与现代互生的越南特色。难怪有人说,我们的近邻越南,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国家”。
国服奥黛
在河内著名的孔子文庙景区,常看见三两结伴的越南少女,她们身着奥黛,尖顶斗篷或丝巾包裹下的是一张张玫瑰花似的少女俏脸。导游说,她们应该是学生,都是为考试求福的,或者是为考出好成绩还愿的。
奥黛称之为越南妇女的“国服”,这是一种类似中国旗袍的越南传统女性服装,通常使用丝绸等柔软性布料制成。和旗袍相比,奥黛的剪裁似乎更加简约活泼。
越式长衫和长裤加起来,才是一件完整奥黛。现代长衫的贴身胸袖剪裁突显了女性玲珑有致的曲线,两侧开叉则高至腰部,走路时前后两片裙摆随风翻飞,再配上喇叭筒的宽松长裤,走动起来舒展飘逸;为了显示身材秀挺,高跟鞋也成了不可或缺的配件,再加上恰到好处的淡妆,身着奥黛的越南女子显得格外妩媚而娴雅。
目前,一件质量较好的奥黛大约要50美元,价格不菲。据了解,越南女性一生中至少要有两三套奥黛,不论是少女时代的开学典礼、毕业仪式,还是成人后的婚礼、各种重要节庆活动,奥黛可说是越南女性的“标配”礼服。
千百年来,奥黛的款式没有太大变化,但只要换个材质、色彩或图案,一件奥黛就足以让它的主人风姿万千、魅力无穷。
就颜色而言,如今虽然有些老辈越南人还喜欢端庄典雅的花色,但年青一代大多会选择突显个性的设计,尤其青睐绸面上的绘画,所以近年来中国出口越南的白色绸缎量剧增。
至于奥黛图案,选择起来就更是见仁见智:从素色到花色,再到更极致的花团锦簇、彩蝶飞舞、秀丽山水,甚至越南国旗的图案……越南女子总能熟练地把奥黛驾驭出不同的风情和味道。
有越南民俗学家评论说,奥黛之所以能历经变迁得以承袭,且至今仍为越南女性钟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能恰如其分地展示越南女性内敛又不失活泼、温婉而又不乏个性的群体特点。
国饮咖啡
在一关之隔的凭祥市,充斥着越南风情,尤其体现在饮食文化上。当地朋友带我们去一家越南人开的米粉店吃正宗的越南米粉。首先品尝的就是越式咖啡,号称越南的“国饮”。在那家餐饮店,我们也观赏到不一样的咖啡制作过程。越南咖啡的做法很别致:不是用咖啡壶煮,而是把咖啡粉放在一种特殊的滴漏咖啡杯里,压上一片有洞孔的金属片,倒入开水溶解,下面用玻璃杯接着,香浓的咖啡便一滴滴地滴到杯子内。
据说越南人特别爱喝咖啡,咖啡也是越南的重要出口商品。咖啡的出口量,近年来也一直保持在世界前三名内。
但是,越南历史上是不出产咖啡的。100多年前,法国殖民者来到越南,也把西方咖啡文化带到了这个国家,再加上越南西南部的高原地带气候和土壤非常适宜种植咖啡,因此大片的咖啡种植园在越南迅速出现,喝咖啡也就成了越南人的日常习惯,称其为“国饮”并不为过。
提到越南咖啡,就不能不说说遍布河内市大街小巷的咖啡馆。面积从几平方米到几百平方米不等,有高中低各种档次,消费价格也是“丰俭由己”,讲究起来真讲究,“亲民”起来,人民币几块钱一杯的咖啡也比比皆是。
喝咖啡前,越南人喜欢往杯子里加一些炼乳,配上咖啡呷一口,绝对香浓柔滑。天热时,再往杯中加入冰块,那柔润清凉的独特口感,绝对让人终身难忘。
滴漏咖啡的制作并不复杂,只需要一个慢条斯理的等待过程。这种咖啡的做法,应该只有越南才有,恐怕也只有越南人,才有这样好的性子耐心地等着一杯咖啡滴完了,再慢慢吞吞地喝下去。即使在路边街头,挑担子售卖的咖啡,也是一样的制作程序,一样的慢悠悠的等待,一样慢吞吞的喝完。可以说,咖啡是越式慢生活的代表。约上三五好友,找个街头小馆,点上杯咖啡,或者在路边的小摊点旁,坐在垫子上,慢慢地边聊边品,悠然自在,自得其乐……
随着咖啡文化的引进,法式面包也得到越南人的喜爱,被称为“法棍”,不仅出现在西式餐厅,连街头的流动商贩也经营着法式面包。越南的法棍很好吃,酥香绵软,据说除了小麦粉,改良加了越南特有的粘米粉。越南人又把法棍的吃饭再加以改良,中间加上烤肉、腌菜或者蔬菜,便成为越南的快餐三明治。由于物美价廉,成为越南人早餐与米粉的标配。中国游客评价,越南法式面包的这种吃法是多元文化融合的结果,面包的做法出自法国,加入叉烧或者冷肉的做法则借鉴中国,英国《卫报》曾这样写道:世界上最好吃的三明治不是在罗马大街,也不是在美国纽约,而是在越南。
因为约定参观的的越南军事博物馆临时闭馆半天,导游调整了行程,我们在还剑湖旁,找了间临湖的咖啡馆,品喝越式咖啡,还要了一盘法棍,边吃边聊。我们瞅着湖边熙熙攘攘的行人,不是在消磨时间,而是在品味越南。
国车摩托
越南人的生活可以说是慢悠悠的,但他们一旦骑上摩托,行动节奏就立刻加速。大街小巷中,摩托车灵巧地飞速穿行;公路上,摩托车的时速不输汽车;遇到上下班交通高峰,摩托车的喇叭声一浪高过一浪,性急的骑手干脆在汽车的夹缝间上演“生死时速”。
我们在河内通往胡志明陵区的主要交叉路口,亲眼所见壮观的摩托车洪流。绿灯亮起的一刹那,雷鸣般的摩托车发动机声配上“万车齐发”的景象,更是让人感到震撼。越南全国人口9000多万,而摩托车保有量高达2500万辆,差不多3人就有一辆,是名副其实的“摩托车王国”,而摩托车也被越南人称为“国车”。
越南人为啥这么爱骑摩托?他们的回答是:摩托车最适合越南国情。首先,越南城市道路大多较窄,弯弯曲曲的小街很多,乡村道路更是窄狭,很方便摩托车出行。其次,与汽车相比,摩托车价格要便宜很多,也能带人载物,这一点在越南人对其进行创造性开发后更加突出。我们在越南时常可以看到,当地小商贩往往一辆摩托车就连人带货全部搞定;街上,全家大人孩子三五口人共骑一辆摩托从容出行的景象也相当常见。
近年来,越南经济快速发展,也使得他们的生活节奏相应加快。为了增加收入,据说市民除了主业外再干份兼职,也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因此大家每天都骑着摩托车“赶场”,因为速度一慢就可能少挣钱了。
摩托车给市民带来出行方便,也给越南带来了交通拥堵,还带来环境污染和治安问题。不少河内市民在骑摩托车出行时,都要戴上厚厚的口罩,以应对河内污浊的空气,摩托车肇事也司空见惯。河内市人口规模约为750万,但拥有超过500万辆摩托车。越南非政府组织“绿色身份”一份研究报告说,河内摩托车保有量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一些研究显示,河内市交通高峰时段平均每公里就有2500辆摩托车在行驶。被誉为越南街头奇观的摩托车流,也给越南交通管理带来难题。据说越南已有在河内禁摩的设想,规划了“三步走”路线图。先限制大排量的摩托车,拟于2030年前全面禁摩。重点发展公共交通,包括地铁、快速轨道交通、公交车等。但一些民众持不同看法。他们认为,河内公共交通发展滞后、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摩托车是不少民众生活的必需品;在这样的情况下推行“限摩令”不现实。
我们的近邻越南,的确是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国家。凡是去过越南旅游的国人,对越南的三宝都会有深刻的认识。记得一篇文章说到:“经济的快速发展给越南社会和越南人的生活方式带来巨大变化,但同时很多传统的东西不但没有被抛弃,反而使人感到应该更加珍惜。”
我们的近邻越南,近年来发展迅猛,成为亚洲的新四小龙。去年,从友谊关出境,一路去了越南首都河内,短暂数天,近距离感受浓郁的异国风情,留意越南人生活中的点滴细节,比如被中国游客称为“越南三宝”的奥黛、咖啡和摩托车,即体现了东西方文化交融,传统与现代互生的越南特色。难怪有人说,我们的近邻越南,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国家”。
国服奥黛
在河内著名的孔子文庙景区,常看见三两结伴的越南少女,她们身着奥黛,尖顶斗篷或丝巾包裹下的是一张张玫瑰花似的少女俏脸。导游说,她们应该是学生,都是为考试求福的,或者是为考出好成绩还愿的。
奥黛称之为越南妇女的“国服”,这是一种类似中国旗袍的越南传统女性服装,通常使用丝绸等柔软性布料制成。和旗袍相比,奥黛的剪裁似乎更加简约活泼。
越式长衫和长裤加起来,才是一件完整奥黛。现代长衫的贴身胸袖剪裁突显了女性玲珑有致的曲线,两侧开叉则高至腰部,走路时前后两片裙摆随风翻飞,再配上喇叭筒的宽松长裤,走动起来舒展飘逸;为了显示身材秀挺,高跟鞋也成了不可或缺的配件,再加上恰到好处的淡妆,身着奥黛的越南女子显得格外妩媚而娴雅。
目前,一件质量较好的奥黛大约要50美元,价格不菲。据了解,越南女性一生中至少要有两三套奥黛,不论是少女时代的开学典礼、毕业仪式,还是成人后的婚礼、各种重要节庆活动,奥黛可说是越南女性的“标配”礼服。
千百年来,奥黛的款式没有太大变化,但只要换个材质、色彩或图案,一件奥黛就足以让它的主人风姿万千、魅力无穷。
就颜色而言,如今虽然有些老辈越南人还喜欢端庄典雅的花色,但年青一代大多会选择突显个性的设计,尤其青睐绸面上的绘画,所以近年来中国出口越南的白色绸缎量剧增。
至于奥黛图案,选择起来就更是见仁见智:从素色到花色,再到更极致的花团锦簇、彩蝶飞舞、秀丽山水,甚至越南国旗的图案……越南女子总能熟练地把奥黛驾驭出不同的风情和味道。
有越南民俗学家评论说,奥黛之所以能历经变迁得以承袭,且至今仍为越南女性钟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能恰如其分地展示越南女性内敛又不失活泼、温婉而又不乏个性的群体特点。
国饮咖啡
在一关之隔的凭祥市,充斥着越南风情,尤其体现在饮食文化上。当地朋友带我们去一家越南人开的米粉店吃正宗的越南米粉。首先品尝的就是越式咖啡,号称越南的“国饮”。在那家餐饮店,我们也观赏到不一样的咖啡制作过程。越南咖啡的做法很别致:不是用咖啡壶煮,而是把咖啡粉放在一种特殊的滴漏咖啡杯里,压上一片有洞孔的金属片,倒入开水溶解,下面用玻璃杯接着,香浓的咖啡便一滴滴地滴到杯子内。
据说越南人特别爱喝咖啡,咖啡也是越南的重要出口商品。咖啡的出口量,近年来也一直保持在世界前三名内。
但是,越南历史上是不出产咖啡的。100多年前,法国殖民者来到越南,也把西方咖啡文化带到了这个国家,再加上越南西南部的高原地带气候和土壤非常适宜种植咖啡,因此大片的咖啡种植园在越南迅速出现,喝咖啡也就成了越南人的日常习惯,称其为“国饮”并不为过。
提到越南咖啡,就不能不说说遍布河内市大街小巷的咖啡馆。面积从几平方米到几百平方米不等,有高中低各种档次,消费价格也是“丰俭由己”,讲究起来真讲究,“亲民”起来,人民币几块钱一杯的咖啡也比比皆是。
喝咖啡前,越南人喜欢往杯子里加一些炼乳,配上咖啡呷一口,绝对香浓柔滑。天热时,再往杯中加入冰块,那柔润清凉的独特口感,绝对让人终身难忘。
滴漏咖啡的制作并不复杂,只需要一个慢条斯理的等待过程。这种咖啡的做法,应该只有越南才有,恐怕也只有越南人,才有这样好的性子耐心地等着一杯咖啡滴完了,再慢慢吞吞地喝下去。即使在路边街头,挑担子售卖的咖啡,也是一样的制作程序,一样的慢悠悠的等待,一样慢吞吞的喝完。可以说,咖啡是越式慢生活的代表。约上三五好友,找个街头小馆,点上杯咖啡,或者在路边的小摊点旁,坐在垫子上,慢慢地边聊边品,悠然自在,自得其乐……
随着咖啡文化的引进,法式面包也得到越南人的喜爱,被称为“法棍”,不仅出现在西式餐厅,连街头的流动商贩也经营着法式面包。越南的法棍很好吃,酥香绵软,据说除了小麦粉,改良加了越南特有的粘米粉。越南人又把法棍的吃饭再加以改良,中间加上烤肉、腌菜或者蔬菜,便成为越南的快餐三明治。由于物美价廉,成为越南人早餐与米粉的标配。中国游客评价,越南法式面包的这种吃法是多元文化融合的结果,面包的做法出自法国,加入叉烧或者冷肉的做法则借鉴中国,英国《卫报》曾这样写道:世界上最好吃的三明治不是在罗马大街,也不是在美国纽约,而是在越南。
因为约定参观的的越南军事博物馆临时闭馆半天,导游调整了行程,我们在还剑湖旁,找了间临湖的咖啡馆,品喝越式咖啡,还要了一盘法棍,边吃边聊。我们瞅着湖边熙熙攘攘的行人,不是在消磨时间,而是在品味越南。
国车摩托
越南人的生活可以说是慢悠悠的,但他们一旦骑上摩托,行动节奏就立刻加速。大街小巷中,摩托车灵巧地飞速穿行;公路上,摩托车的时速不输汽车;遇到上下班交通高峰,摩托车的喇叭声一浪高过一浪,性急的骑手干脆在汽车的夹缝间上演“生死时速”。
我们在河内通往胡志明陵区的主要交叉路口,亲眼所见壮观的摩托车洪流。绿灯亮起的一刹那,雷鸣般的摩托车发动机声配上“万车齐发”的景象,更是让人感到震撼。越南全国人口9000多万,而摩托车保有量高达2500万辆,差不多3人就有一辆,是名副其实的“摩托车王国”,而摩托车也被越南人称为“国车”。
越南人为啥这么爱骑摩托?他们的回答是:摩托车最适合越南国情。首先,越南城市道路大多较窄,弯弯曲曲的小街很多,乡村道路更是窄狭,很方便摩托车出行。其次,与汽车相比,摩托车价格要便宜很多,也能带人载物,这一点在越南人对其进行创造性开发后更加突出。我们在越南时常可以看到,当地小商贩往往一辆摩托车就连人带货全部搞定;街上,全家大人孩子三五口人共骑一辆摩托从容出行的景象也相当常见。
近年来,越南经济快速发展,也使得他们的生活节奏相应加快。为了增加收入,据说市民除了主业外再干份兼职,也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因此大家每天都骑着摩托车“赶场”,因为速度一慢就可能少挣钱了。
摩托车给市民带来出行方便,也给越南带来了交通拥堵,还带来环境污染和治安问题。不少河内市民在骑摩托车出行时,都要戴上厚厚的口罩,以应对河内污浊的空气,摩托车肇事也司空见惯。河内市人口规模约为750万,但拥有超过500万辆摩托车。越南非政府组织“绿色身份”一份研究报告说,河内摩托车保有量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一些研究显示,河内市交通高峰时段平均每公里就有2500辆摩托车在行驶。被誉为越南街头奇观的摩托车流,也给越南交通管理带来难题。据说越南已有在河内禁摩的设想,规划了“三步走”路线图。先限制大排量的摩托车,拟于2030年前全面禁摩。重点发展公共交通,包括地铁、快速轨道交通、公交车等。但一些民众持不同看法。他们认为,河内公共交通发展滞后、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摩托车是不少民众生活的必需品;在这样的情况下推行“限摩令”不现实。
我们的近邻越南,的确是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国家。凡是去过越南旅游的国人,对越南的三宝都会有深刻的认识。记得一篇文章说到:“经济的快速发展给越南社会和越南人的生活方式带来巨大变化,但同时很多传统的东西不但没有被抛弃,反而使人感到应该更加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