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俄罗斯是一个垂死的当代斯巴达帝国。
由于传承了拜占庭帝国的东正教,俄罗斯人习惯以东罗马帝国的传人自居。其实相比较而言,俄罗斯帝国更接近于斯巴达式的,而非罗马式的。
在历史上的绝大部分时期里,俄罗斯的民众中都没有产生过罗马人中那样普遍盛行的公民观念,在政治法律方面也从来没有取得过罗马人那样令人敬畏的成就。俄罗斯跟斯巴达一样,是个一切都以军事为优先考虑项的国家,在这个体系中,每个人都是国家的农奴。它的现代化过程几乎完全是国家主导的,与对外扩张密切相关。在发展工业时也优先发展与军工有关的部门。它的民众至今还承受着这种畸形的经济结构带来的恶果。
正如俄罗斯学者指出的:“一千年来,征服、恫吓及奴役是俄罗斯民族精神的主要表现形式和证明形式。这种情况并没有使俄国知识分子获得自由感、自豪感或庄严感。对俄国来说,对外的每一次胜利都造成了国内的巨大失败,导致了不自由成分的加强。民族的自我肯定是通过地理扩张达到的。”
2013年因强吞克里米亚被西方经济制裁,俄罗斯的经济状况迅速恶化。全体国民都为这次领土的扩张付出巨大的代价。这成为上面那段话的又一个鲜活例证。
斯巴达式的帝国必然衰亡。苏联帝国已经崩溃了。但在它残骸上站起来的俄罗斯依然还是一个斯巴达式的国家,依旧是僵死的、缺乏足够活力的管制型国家。
它在军事和地缘政治中还残留着昔日苏联帝国的最后一抹荣耀,但在经济上,已经日益沦为一个三流国家。它的经济已经无法支撑它的雄心勃勃的帝国梦想了。
2016年以来,在世界各国名义GDP的排名中,俄罗斯已经跌出前十,位于印度和巴西之后。2019年的GDP占世界总量的不到2%。除了在能源领域,在世界经济贸易活动中已经没有什么影响力了。
俄罗斯经济学家伊纳泽姆采夫认为,普京大帝执政这些年来,俄罗斯没有实施任何工业改革。俄罗斯成为新兴市场中,唯一一个工业生产增长落后于GDP增速的国家。在社会领域,免费医疗几乎消失、教育水平严重滑坡、贪污腐败仍然盛行,大规模削减社会保障支出的日子似乎已并不遥远。在对外关系领域,“俄罗斯经历了两场战争,后苏联地区的邻国对俄罗斯唯恐避之不及,与主要经济伙伴的关系也遭到破坏”。
普京
在新能源革命和新技术革命突飞猛进的大背景下,只有那些及时适应时代变革,并努力将新技术应用于民生消费领域的国家才会成为胜利者。而国民经济高度依赖于化石能源经济、将希望寄托于军工企业等与大众消费没有关联的孤立部门的俄罗斯,正在被驱逐到全球发展的边缘地带,沦为资源供应国。
俄罗斯联邦储蓄银行行长格列夫表示,“俄罗斯事实上已经输掉了在技术革命中的竞争,成为无力追求物质财富和发展的‘下行国家’(down-shifter)。
根据中国社科院《俄罗斯发展报告2018》中的数据,俄罗斯在2017年有2030万人收入低于最低生活标准。40%的俄罗斯人的收入仅够购买食物。93%的农业工人,93%的轻工业工人,87%的教育部门员工,85%的卫生医疗从业者,83%的通信、社会及其他服务业(包括文化和体育)员工的工资处于贫困线甚至以下水平。
另外,国家主导的以军工和重工业发展为核心城市化给这个国家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从沙俄到苏联时期,除了少数城市是经济自然发展的结果,大部分城市都是在领土扩张以后,为了巩固新扩张的领土而靠行政手段强行建立起来的。由于俄罗斯本来就人口资源不足,行政移民将大量的人口迁移到亚洲部分,减少了欧洲地区深度城市化和工业化所需的必要的人口流入。
苏联时期,为了加速工业化而强行推进城市化。其主要方式就是把大批农民直接移入城市或者直接把农村直接变为城市。而且为了防止人口的集中,严格控制城市规模。这样做的结果就是:
1、造就了大批功能单一的城市
截至2010年,俄罗斯共有城市1100个,产业结构单一的城市335个,人口1600万。其中20%的城市危机严重,80%的城市发展前景不乐观。
2、城市规模小、距离遥远,无法形成聚集效应
截至2010年,在全俄的1100座城市中,50-100万人口的城市仅25座,100万人口以上城市12座,人口不足10万人的城市936座。目前,全俄有471座城市都处于萧条状态。都是人口少于50万的城市。
另外,城市网络的稀疏又妨碍了城市与城乡之间的商品交换和产业集群的产生。俄罗斯欧洲地区的城市平均间距45~75公里,西伯利亚地区城市平均距离200公里以上。而在500年前,中欧国家城市的平均距离就只有8~20公里。
3、加速了农业的萧条
农村人口的大量流失使农业开发程度本来较高的欧洲地区陷入萧条,连进行小型农业耕作都勉为其难,更遑论大型农业生产。农地被大量荒置。农村遭到废弃。因此,尽管俄罗斯境内有大量肥沃的土地适合耕作,但是在被西方制裁以前,粮食一直都需要大量进口。
被制裁以后,迫于生存压力,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实施“进口替代”(一种南泥湾的即视感),近年来俄罗斯的粮食生产有了较大幅度增长。但是由于基础设施的短缺、交通的不便、劳动力的严重匮乏及农村人口的严重老龄化、国家对土地使用和流转的严格限制,致使资金始终无法流入到农业领域。其农业生产率相对于发达国家依然比较低下。鉴于从事农业的回报率低,农村生活条件艰苦,人们普遍缺少从事农业生产的意愿。
4、城市化带有农村化特征
虽然俄罗斯的城市人口比例高达73%,但有不少俄罗斯学者认为依靠行政指令完成的城市化是伪城市化。“城市农村化是其主要特点,与西方城市发展背道而驰”。
在俄罗斯仍有大量城市人口在从事家庭农业劳动,也就是在城郊居所(由于俄罗斯地多,2/3的城市居民在郊区另有居所)进行蔬菜水果种植。在偏远地区,家庭食物20%来自庭院经济,而在较为贫困的小城市占比为50%。由于这部分收入不计入国家统计,所以有些专家认为实际比例要高得多。据估算,按照一个标准劳动力每周工作量结果来看,1999年俄罗斯工业部门就业人口约为1500万,而在农业部门就业人员(含宅院经济)达1700万人。
另一个发展制约因素是俄罗斯的人口问题。从上世纪90年代,俄罗斯人口总量开始出现负增长,到2015年情况稍微得到扭转。2006年,适龄劳动人口为9016万人,2015年减少至8542万人。其中,本来就人口密度很低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均人口短缺和人口流失严重。其中以远东地区为甚。
远东地区面积占全国36%,人口仅为全国人口的4.4%,共有620多万人。人口的短缺导致工农业开发都无从着手;稀疏的人口密度无法支撑起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和朝鲜移民的涌入引起了国土安全方面的担忧。2010年,尽管官方统计中国在全俄移民仅为28943人,但俄专家估算,仅在滨海边疆就有10万中国移民。
中国移民的到来为当地经济带来生机和活力,但是俄方,不论从高层到当地底层民众,再到大众媒体,普遍把中国的人口扩张视作对远东地区的威胁,“如果不能成功改变远东当前的消极发展趋势,中国的人口和经济扩展,将使这一地区变为其保护国。在一定条件下,不排除远东地区会割裂出去”。
在面对西方制裁的情况下,俄罗斯迫切需要在东部亚洲加强国际合作。历史上,俄罗斯每一次在西方碰得灰头土脸时转向东方,总是能在东方尤其是中国这里获得补偿。然而即便面对如此恭顺温良、打着灯笼都找不到的理想合作伙伴,这个民族始终都充满疑虑和戒备。
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的名言“俄罗斯没有朋友。我们在世界中只有两个可靠的盟友——我们的军队和舰队。其他人极有可能武装起来反对我们,他们害怕我们的庞大”充分地体现了俄罗斯这个民族潜意识里的“不安全感”和“孤岛意识”。这让它充满了侵略性和排外情绪,在对外贸易上也具有强烈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但是在全球化不可阻挡的洪流下,军队没有太多的用武之地。哪个国家能够与更多的国家达成深层互信,并深刻地参与到国际分工与合作中,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随着俄罗斯经济实力的不断下滑,社会、民族和宗教方面的压力陡增。表面的和平下,分离主义的暗潮已经涌动了。要想维持其民族构成复杂的帝国疆域将是困难的。俄罗斯至今未能在160个民族当中培养起国民身份认同。在构成联邦的85个联邦主体中,有22个是少数民族自治共和国。
实际上,北高加索地区和西伯利亚的民族分离和宗教分离主义从没彻底消亡,反俄情绪在达吉斯坦,车臣,印古什、鞑靼斯坦、克拉斯诺达尔等历史上具有分离倾向的地区一直非常普遍,并且开始扩展到巴什科尔托斯坦、库班和西伯利亚地区。
基础设施的崩溃意味着帝国对远离欧洲腹地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控制力和影响力的减弱,这会进一步刺激它们的分离情绪。
俄罗斯帝国有着世界上最广袤的疆域,占地球上适合人类居住面积的1/8,总面积的1/10。维持如此巨大的疆域,是需要足够的人口(须是有国家认同感的)和强大的经济实力来做支撑的。不知道俄罗斯靠什么。
俄罗斯是一个垂死的当代斯巴达帝国。
由于传承了拜占庭帝国的东正教,俄罗斯人习惯以东罗马帝国的传人自居。其实相比较而言,俄罗斯帝国更接近于斯巴达式的,而非罗马式的。
在历史上的绝大部分时期里,俄罗斯的民众中都没有产生过罗马人中那样普遍盛行的公民观念,在政治法律方面也从来没有取得过罗马人那样令人敬畏的成就。俄罗斯跟斯巴达一样,是个一切都以军事为优先考虑项的国家,在这个体系中,每个人都是国家的农奴。它的现代化过程几乎完全是国家主导的,与对外扩张密切相关。在发展工业时也优先发展与军工有关的部门。它的民众至今还承受着这种畸形的经济结构带来的恶果。
正如俄罗斯学者指出的:“一千年来,征服、恫吓及奴役是俄罗斯民族精神的主要表现形式和证明形式。这种情况并没有使俄国知识分子获得自由感、自豪感或庄严感。对俄国来说,对外的每一次胜利都造成了国内的巨大失败,导致了不自由成分的加强。民族的自我肯定是通过地理扩张达到的。”
2013年因强吞克里米亚被西方经济制裁,俄罗斯的经济状况迅速恶化。全体国民都为这次领土的扩张付出巨大的代价。这成为上面那段话的又一个鲜活例证。
斯巴达式的帝国必然衰亡。苏联帝国已经崩溃了。但在它残骸上站起来的俄罗斯依然还是一个斯巴达式的国家,依旧是僵死的、缺乏足够活力的管制型国家。
它在军事和地缘政治中还残留着昔日苏联帝国的最后一抹荣耀,但在经济上,已经日益沦为一个三流国家。它的经济已经无法支撑它的雄心勃勃的帝国梦想了。
2016年以来,在世界各国名义GDP的排名中,俄罗斯已经跌出前十,位于印度和巴西之后。2019年的GDP占世界总量的不到2%。除了在能源领域,在世界经济贸易活动中已经没有什么影响力了。
俄罗斯经济学家伊纳泽姆采夫认为,普京大帝执政这些年来,俄罗斯没有实施任何工业改革。俄罗斯成为新兴市场中,唯一一个工业生产增长落后于GDP增速的国家。在社会领域,免费医疗几乎消失、教育水平严重滑坡、贪污腐败仍然盛行,大规模削减社会保障支出的日子似乎已并不遥远。在对外关系领域,“俄罗斯经历了两场战争,后苏联地区的邻国对俄罗斯唯恐避之不及,与主要经济伙伴的关系也遭到破坏”。
普京
在新能源革命和新技术革命突飞猛进的大背景下,只有那些及时适应时代变革,并努力将新技术应用于民生消费领域的国家才会成为胜利者。而国民经济高度依赖于化石能源经济、将希望寄托于军工企业等与大众消费没有关联的孤立部门的俄罗斯,正在被驱逐到全球发展的边缘地带,沦为资源供应国。
俄罗斯联邦储蓄银行行长格列夫表示,“俄罗斯事实上已经输掉了在技术革命中的竞争,成为无力追求物质财富和发展的‘下行国家’(down-shifter)。
根据中国社科院《俄罗斯发展报告2018》中的数据,俄罗斯在2017年有2030万人收入低于最低生活标准。40%的俄罗斯人的收入仅够购买食物。93%的农业工人,93%的轻工业工人,87%的教育部门员工,85%的卫生医疗从业者,83%的通信、社会及其他服务业(包括文化和体育)员工的工资处于贫困线甚至以下水平。
另外,国家主导的以军工和重工业发展为核心城市化给这个国家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从沙俄到苏联时期,除了少数城市是经济自然发展的结果,大部分城市都是在领土扩张以后,为了巩固新扩张的领土而靠行政手段强行建立起来的。由于俄罗斯本来就人口资源不足,行政移民将大量的人口迁移到亚洲部分,减少了欧洲地区深度城市化和工业化所需的必要的人口流入。
苏联时期,为了加速工业化而强行推进城市化。其主要方式就是把大批农民直接移入城市或者直接把农村直接变为城市。而且为了防止人口的集中,严格控制城市规模。这样做的结果就是:
1、造就了大批功能单一的城市
截至2010年,俄罗斯共有城市1100个,产业结构单一的城市335个,人口1600万。其中20%的城市危机严重,80%的城市发展前景不乐观。
2、城市规模小、距离遥远,无法形成聚集效应
截至2010年,在全俄的1100座城市中,50-100万人口的城市仅25座,100万人口以上城市12座,人口不足10万人的城市936座。目前,全俄有471座城市都处于萧条状态。都是人口少于50万的城市。
另外,城市网络的稀疏又妨碍了城市与城乡之间的商品交换和产业集群的产生。俄罗斯欧洲地区的城市平均间距45~75公里,西伯利亚地区城市平均距离200公里以上。而在500年前,中欧国家城市的平均距离就只有8~20公里。
3、加速了农业的萧条
农村人口的大量流失使农业开发程度本来较高的欧洲地区陷入萧条,连进行小型农业耕作都勉为其难,更遑论大型农业生产。农地被大量荒置。农村遭到废弃。因此,尽管俄罗斯境内有大量肥沃的土地适合耕作,但是在被西方制裁以前,粮食一直都需要大量进口。
被制裁以后,迫于生存压力,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实施“进口替代”(一种南泥湾的即视感),近年来俄罗斯的粮食生产有了较大幅度增长。但是由于基础设施的短缺、交通的不便、劳动力的严重匮乏及农村人口的严重老龄化、国家对土地使用和流转的严格限制,致使资金始终无法流入到农业领域。其农业生产率相对于发达国家依然比较低下。鉴于从事农业的回报率低,农村生活条件艰苦,人们普遍缺少从事农业生产的意愿。
4、城市化带有农村化特征
虽然俄罗斯的城市人口比例高达73%,但有不少俄罗斯学者认为依靠行政指令完成的城市化是伪城市化。“城市农村化是其主要特点,与西方城市发展背道而驰”。
在俄罗斯仍有大量城市人口在从事家庭农业劳动,也就是在城郊居所(由于俄罗斯地多,2/3的城市居民在郊区另有居所)进行蔬菜水果种植。在偏远地区,家庭食物20%来自庭院经济,而在较为贫困的小城市占比为50%。由于这部分收入不计入国家统计,所以有些专家认为实际比例要高得多。据估算,按照一个标准劳动力每周工作量结果来看,1999年俄罗斯工业部门就业人口约为1500万,而在农业部门就业人员(含宅院经济)达1700万人。
另一个发展制约因素是俄罗斯的人口问题。从上世纪90年代,俄罗斯人口总量开始出现负增长,到2015年情况稍微得到扭转。2006年,适龄劳动人口为9016万人,2015年减少至8542万人。其中,本来就人口密度很低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均人口短缺和人口流失严重。其中以远东地区为甚。
远东地区面积占全国36%,人口仅为全国人口的4.4%,共有620多万人。人口的短缺导致工农业开发都无从着手;稀疏的人口密度无法支撑起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和朝鲜移民的涌入引起了国土安全方面的担忧。2010年,尽管官方统计中国在全俄移民仅为28943人,但俄专家估算,仅在滨海边疆就有10万中国移民。
中国移民的到来为当地经济带来生机和活力,但是俄方,不论从高层到当地底层民众,再到大众媒体,普遍把中国的人口扩张视作对远东地区的威胁,“如果不能成功改变远东当前的消极发展趋势,中国的人口和经济扩展,将使这一地区变为其保护国。在一定条件下,不排除远东地区会割裂出去”。
在面对西方制裁的情况下,俄罗斯迫切需要在东部亚洲加强国际合作。历史上,俄罗斯每一次在西方碰得灰头土脸时转向东方,总是能在东方尤其是中国这里获得补偿。然而即便面对如此恭顺温良、打着灯笼都找不到的理想合作伙伴,这个民族始终都充满疑虑和戒备。
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的名言“俄罗斯没有朋友。我们在世界中只有两个可靠的盟友——我们的军队和舰队。其他人极有可能武装起来反对我们,他们害怕我们的庞大”充分地体现了俄罗斯这个民族潜意识里的“不安全感”和“孤岛意识”。这让它充满了侵略性和排外情绪,在对外贸易上也具有强烈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但是在全球化不可阻挡的洪流下,军队没有太多的用武之地。哪个国家能够与更多的国家达成深层互信,并深刻地参与到国际分工与合作中,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随着俄罗斯经济实力的不断下滑,社会、民族和宗教方面的压力陡增。表面的和平下,分离主义的暗潮已经涌动了。要想维持其民族构成复杂的帝国疆域将是困难的。俄罗斯至今未能在160个民族当中培养起国民身份认同。在构成联邦的85个联邦主体中,有22个是少数民族自治共和国。
实际上,北高加索地区和西伯利亚的民族分离和宗教分离主义从没彻底消亡,反俄情绪在达吉斯坦,车臣,印古什、鞑靼斯坦、克拉斯诺达尔等历史上具有分离倾向的地区一直非常普遍,并且开始扩展到巴什科尔托斯坦、库班和西伯利亚地区。
基础设施的崩溃意味着帝国对远离欧洲腹地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控制力和影响力的减弱,这会进一步刺激它们的分离情绪。
俄罗斯帝国有着世界上最广袤的疆域,占地球上适合人类居住面积的1/8,总面积的1/10。维持如此巨大的疆域,是需要足够的人口(须是有国家认同感的)和强大的经济实力来做支撑的。不知道俄罗斯靠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