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解放军海空演训走出去 国际文宣战怎么打?
史青 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2017刚开年,中国“辽宁”舰航母编队出日本宫古海峡、绕台湾岛东部南下进行远海训练的消息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不仅引起周边和西方媒体的各种热议解读,也成全了部分中国军迷和民粹的舆论狂欢。恰好笔者这两天在读一本关于太平洋战争的历史书,重温珍珠港、珊瑚海、中途岛等美日航母大战的诸多细节,对当下这种延续传统模式的中国海空演训文宣表示担忧。尽管平时关注于历史研究,对军事问题并不擅长,还是很想对照历史的反思和结合外国对演训活动的报道,分享几点不成熟的意见,作为对2017年包括未来中国海空演训活动的寄语。
一是客观清醒认识中西海空战力存在的差距,少一些迎合国内军迷民粹的舆论狂欢。
中国对海军和空军演训活动的报道经常出现“首次”这样的字眼,笔者最多一次在一篇演训活动文宣稿里面发现六个“首次”。作为一个军外人士,我对这样的宣传报道非常怀疑。一次正常的演习训练活动出现这么多“首次”,这算是对中国军队训练水平怎样的一种描述?是说明以往的训练水平低,这次的训练水平高?还是说明我们的军事演训水平超过了同一领域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的训练水平?笔者发现,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描述的“首次”并非是中国军队演训水平有多么高超的证明。以这次“辽宁”舰出宫古海峡远海训练为例子,看到某个微信公号上一位来自海军的专家对航母编队“首次”远海训练从军事能力上赋予多重意义,认为这是航母战斗力形成的标志。客观而论,美国、英国、俄罗斯和日本的航母编队在二战时期就开始真正意义上的远洋作战,时值今日我们中国的航母才刚经过一个邻居家门口,中国到现在才做了别的国家二战时期就能做的事情,这实在是没有什么值得吹嘘和炫耀的。更何况,是否实际上形成战斗力,不是靠文宣说有就真有的,是靠实战才能检验出来的。一位曾经有军事经历的朋友告诉我,中国的首艘航母为苏联建造,中国改建以后火力配置和电传系统肯定比二战时期的美日航母有提高,但是单从技战术水平相比和当时二战时期的美日还有“代差”,仍需勤学苦练、迎头赶上。笔者很想问问那些鼓吹中国航母战斗力形成的人士,既然没有经历过实战检验,何以说明中国的航母形成战斗力呢?空军出西太训练的文宣同样存在类似问题,美国和俄罗斯的战略轰炸机早已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战略巡航,美国在中国当面海空域的战略巡航更是非常频繁,如果中国空军航空兵像报道中宣传那样2016年才第一次出西太训练,实在没有什么值得大搞宣传的。所以笔者建议应该在文宣中少用那些表面上宣扬成绩,实际上外国很久以前就已经实现的“首次”,使用“首次”的地方一定应该是中国在世界上具有领先地位的领域,那才是世界第一意义的首次,是真正意义上的首次,是大写的扬眉吐气的首次。
二是聚精会神提高实战能力,低调稳妥开展文宣。
为了写这篇小评论,笔者粗略对中外演训活动文宣做了一下对比,发现有以下几点明显差异:一是中国海空演训文宣注重战术层面的具体细节描述,西方国家则偏重战略层面对双边关系和地区安全局势的调控。比如,无论陆海空中方演训文宣话语体系的关键词都是“碧波万里”、“晴空万里”、“雷霆出击”等等声光电全上描述战术细节的场面,而美西方的演训文宣很少出现这种万箭齐发、火炮齐鸣的场面。美对其南海“自由航行”行动和对中国海空抵近侦察的文宣往往从维护航行自由和地区安全等战略层面进行描述,侧重战略影响力的辐射和对地区安全局势及双边关系的调控。二是中方对演训文宣的实施部门并不统一,除偶尔由国防部层面做出回应外,更多是由海空军部门做宣传。反观美方文宣,对历次“自由航行”计划及对华抵近侦察的主要文宣大都是由五角大楼和国务院实施的,战区和舰队层面做的是技术层面配合,这似乎也与第一点提出的美侧重从战略层面施加影响的文宣目的相呼应。三是中外文宣内容当中的主角很不一样,中方经常描述各级指挥员的坐镇指挥,西方则突出对基层士兵日常训练形象的刻画。比如,在中方对演训的报道中经常会提到某一级别的高级军官参加演训并接受媒体采访,而美方文宣的画面通常是这样的:正在美国南海巡航的驱逐舰或航母上的士官正在进行补给训练,舰载机正在进行着舰训练等等。美方通常不会宣传某次演训活动具体由哪一级哪一个指挥员坐镇指挥,美方文宣提到高级指挥员的时候,大多是引述该指挥员对当前局势发表的看法。从另一角度讲,中方文宣侧重于通过文宣宣扬各级成绩,外方文宣则侧重于通过文宣传达国家整体的战略信号。
三是主动预告展示透明度,减少外界炒作空间。
笔者注意到,在此次辽宁舰远海训练的中外文宣报道中,中外媒体都提到了日本NHK报道日本自卫队对中国航母编队远海训练“非常紧张”,但视角显然不同。中方媒体特别是一些自媒体有一种沾沾自喜的骄傲感和满足感,西方媒体则侧重于从“中国威胁论”角度进行解读,这自然而然会被日方拿来炒作,通过渲染中国威胁推进其修宪扩军等国内政治议程,这样以来,中国的文宣可能不经意为日本国内议程设置做了嫁衣。笔者建议中方适当增加透明度,对于一些影响比较大、容易被炒作的例行性海空远海演训,中央军委层面应加强对不同军种、不同部门的统筹,可以在妥为估计军事安全保密的情况下,采取在年初或每一季度捆绑打包对外公布的做法来进行预告式发布,通过主动提高透明度减少外界刻意与政治外交议程和地区局势挂钩进行炒作的空间。随着当前中国对外交往的增多和地区安全局势的复杂化,敏感时期敏感政治外交议程自然增多,而作为提高战斗力水平的海空演训活动本来就是常态化进行的,客观上这两者在时间和空间上经常是竞合的。通过公开透明主动将两者脱钩,既可以避免例行海空演训活动为政治外交议程和地区安全局势增加复杂敏感因素,又可以防止因对演训活动的过度解读恶化常态军事活动的舆论环境。
最后,联想到特朗普近期涉台言论和奥巴马签署涉美台军事交流的2017年国防授权法案,国内媒体和民众很期待中国官方通过文宣为特朗普划定红线和表明强硬立场。但笔者认为,说什么并不重要,中美双方开展的是“让美国更伟大”和“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对决,比拼的是战略定力、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而非喧喧嚷嚷的文宣论战。说得再好听,实力达不到,只能是自欺欺人。实力达到了,你再低调,也是不怒自威。以GDP为标志的中国经济实力近年来确实有大幅提升,但必须客观清醒认识到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实力差距,认识到外汇储备和GDP并不代表一切,中国现在仍处在需要韬光养晦、埋头苦干、卧薪尝胆的阶段。从这个角度讲,无论是政治外交还是军事演训的文宣,中国还是低调隐忍为好,切不可迎合有违“沉默的大多数”的民粹民意或互联网舆论。
解放军海空演训走出去 国际文宣战怎么打?
史青 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2017刚开年,中国“辽宁”舰航母编队出日本宫古海峡、绕台湾岛东部南下进行远海训练的消息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不仅引起周边和西方媒体的各种热议解读,也成全了部分中国军迷和民粹的舆论狂欢。恰好笔者这两天在读一本关于太平洋战争的历史书,重温珍珠港、珊瑚海、中途岛等美日航母大战的诸多细节,对当下这种延续传统模式的中国海空演训文宣表示担忧。尽管平时关注于历史研究,对军事问题并不擅长,还是很想对照历史的反思和结合外国对演训活动的报道,分享几点不成熟的意见,作为对2017年包括未来中国海空演训活动的寄语。
一是客观清醒认识中西海空战力存在的差距,少一些迎合国内军迷民粹的舆论狂欢。
中国对海军和空军演训活动的报道经常出现“首次”这样的字眼,笔者最多一次在一篇演训活动文宣稿里面发现六个“首次”。作为一个军外人士,我对这样的宣传报道非常怀疑。一次正常的演习训练活动出现这么多“首次”,这算是对中国军队训练水平怎样的一种描述?是说明以往的训练水平低,这次的训练水平高?还是说明我们的军事演训水平超过了同一领域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的训练水平?笔者发现,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描述的“首次”并非是中国军队演训水平有多么高超的证明。以这次“辽宁”舰出宫古海峡远海训练为例子,看到某个微信公号上一位来自海军的专家对航母编队“首次”远海训练从军事能力上赋予多重意义,认为这是航母战斗力形成的标志。客观而论,美国、英国、俄罗斯和日本的航母编队在二战时期就开始真正意义上的远洋作战,时值今日我们中国的航母才刚经过一个邻居家门口,中国到现在才做了别的国家二战时期就能做的事情,这实在是没有什么值得吹嘘和炫耀的。更何况,是否实际上形成战斗力,不是靠文宣说有就真有的,是靠实战才能检验出来的。一位曾经有军事经历的朋友告诉我,中国的首艘航母为苏联建造,中国改建以后火力配置和电传系统肯定比二战时期的美日航母有提高,但是单从技战术水平相比和当时二战时期的美日还有“代差”,仍需勤学苦练、迎头赶上。笔者很想问问那些鼓吹中国航母战斗力形成的人士,既然没有经历过实战检验,何以说明中国的航母形成战斗力呢?空军出西太训练的文宣同样存在类似问题,美国和俄罗斯的战略轰炸机早已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战略巡航,美国在中国当面海空域的战略巡航更是非常频繁,如果中国空军航空兵像报道中宣传那样2016年才第一次出西太训练,实在没有什么值得大搞宣传的。所以笔者建议应该在文宣中少用那些表面上宣扬成绩,实际上外国很久以前就已经实现的“首次”,使用“首次”的地方一定应该是中国在世界上具有领先地位的领域,那才是世界第一意义的首次,是真正意义上的首次,是大写的扬眉吐气的首次。
二是聚精会神提高实战能力,低调稳妥开展文宣。
为了写这篇小评论,笔者粗略对中外演训活动文宣做了一下对比,发现有以下几点明显差异:一是中国海空演训文宣注重战术层面的具体细节描述,西方国家则偏重战略层面对双边关系和地区安全局势的调控。比如,无论陆海空中方演训文宣话语体系的关键词都是“碧波万里”、“晴空万里”、“雷霆出击”等等声光电全上描述战术细节的场面,而美西方的演训文宣很少出现这种万箭齐发、火炮齐鸣的场面。美对其南海“自由航行”行动和对中国海空抵近侦察的文宣往往从维护航行自由和地区安全等战略层面进行描述,侧重战略影响力的辐射和对地区安全局势及双边关系的调控。二是中方对演训文宣的实施部门并不统一,除偶尔由国防部层面做出回应外,更多是由海空军部门做宣传。反观美方文宣,对历次“自由航行”计划及对华抵近侦察的主要文宣大都是由五角大楼和国务院实施的,战区和舰队层面做的是技术层面配合,这似乎也与第一点提出的美侧重从战略层面施加影响的文宣目的相呼应。三是中外文宣内容当中的主角很不一样,中方经常描述各级指挥员的坐镇指挥,西方则突出对基层士兵日常训练形象的刻画。比如,在中方对演训的报道中经常会提到某一级别的高级军官参加演训并接受媒体采访,而美方文宣的画面通常是这样的:正在美国南海巡航的驱逐舰或航母上的士官正在进行补给训练,舰载机正在进行着舰训练等等。美方通常不会宣传某次演训活动具体由哪一级哪一个指挥员坐镇指挥,美方文宣提到高级指挥员的时候,大多是引述该指挥员对当前局势发表的看法。从另一角度讲,中方文宣侧重于通过文宣宣扬各级成绩,外方文宣则侧重于通过文宣传达国家整体的战略信号。
三是主动预告展示透明度,减少外界炒作空间。
笔者注意到,在此次辽宁舰远海训练的中外文宣报道中,中外媒体都提到了日本NHK报道日本自卫队对中国航母编队远海训练“非常紧张”,但视角显然不同。中方媒体特别是一些自媒体有一种沾沾自喜的骄傲感和满足感,西方媒体则侧重于从“中国威胁论”角度进行解读,这自然而然会被日方拿来炒作,通过渲染中国威胁推进其修宪扩军等国内政治议程,这样以来,中国的文宣可能不经意为日本国内议程设置做了嫁衣。笔者建议中方适当增加透明度,对于一些影响比较大、容易被炒作的例行性海空远海演训,中央军委层面应加强对不同军种、不同部门的统筹,可以在妥为估计军事安全保密的情况下,采取在年初或每一季度捆绑打包对外公布的做法来进行预告式发布,通过主动提高透明度减少外界刻意与政治外交议程和地区局势挂钩进行炒作的空间。随着当前中国对外交往的增多和地区安全局势的复杂化,敏感时期敏感政治外交议程自然增多,而作为提高战斗力水平的海空演训活动本来就是常态化进行的,客观上这两者在时间和空间上经常是竞合的。通过公开透明主动将两者脱钩,既可以避免例行海空演训活动为政治外交议程和地区安全局势增加复杂敏感因素,又可以防止因对演训活动的过度解读恶化常态军事活动的舆论环境。
最后,联想到特朗普近期涉台言论和奥巴马签署涉美台军事交流的2017年国防授权法案,国内媒体和民众很期待中国官方通过文宣为特朗普划定红线和表明强硬立场。但笔者认为,说什么并不重要,中美双方开展的是“让美国更伟大”和“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对决,比拼的是战略定力、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而非喧喧嚷嚷的文宣论战。说得再好听,实力达不到,只能是自欺欺人。实力达到了,你再低调,也是不怒自威。以GDP为标志的中国经济实力近年来确实有大幅提升,但必须客观清醒认识到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实力差距,认识到外汇储备和GDP并不代表一切,中国现在仍处在需要韬光养晦、埋头苦干、卧薪尝胆的阶段。从这个角度讲,无论是政治外交还是军事演训的文宣,中国还是低调隐忍为好,切不可迎合有违“沉默的大多数”的民粹民意或互联网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