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s jpg

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王沪宁《美国反对美国》:细节或许过时,但政治内涵仍振聋发聩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字号:

王沪宁《美国反对美国》:细节或许过时,但政治内涵仍振聋发聩

王沪宁《美国反对美国》:细节或许过时,但政治内涵仍振聋发聩
2017-10-30 16:45:56
来源:作者博客 作者: xiance
王沪宁这本书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版的《论美国的民主》,他也可以被看作中国的“托克维尔”,这本书因考察时间较短,考察时代和成书时代距今已经很久,所以和现在所看到的美国略有不同,而且通过很多后见之明可以快速得到很多书中的结论,对于当时作者的思考和感叹也已经习以为常(事实上我们现在的政策很多都是作者参与制定的,所以他的思想融入现在人的体验中也十分正常),但这并不能掩盖当初作者在本书中指出的许多要点的重要性。

  三、评论

  书中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美国?”这个问题其实可以分解成三个小问题:“美国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的美国会变得如此富强”,“这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这三个问题支撑起了全书。作者先引用了一个友人的简洁的观点:“传统”。所以问题又变成了:“美国的传统是什么”,“美国人为什么要遵循传统”。考虑到国人印象中美国都是“创新”,“反传统”,“自由不受约束”的象征,后者显得更加令人疑惑不解。思考这些问题不能不考虑到美国丰富的物质生活对政治生活的影响。

jfB3-fynhhay7690068.jpg

  本书先提到了4个C多,粗看觉得这种概述太流于表面,但是从后面的行文来看,这4个C恰恰构成了美国社会中不可或缺的文化。首先是Cars,车多。车多说明流动性大,而美国的驾驶执照基本等同于中国的身份证,在一个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几乎一切都和商品类似,人也不出其外。人要发挥自己最大的优势,势必要去自己最合适的位置,常常搬家和迁移也在所难免,而车多也说明美国人的交际圈较为宽广,活动范围大,不拘泥于家庭或者小环境。随后的Calls,电话多也说明了这一点。第三是Computers,电脑多。电脑基本可以完美体现资本社会的一种无情的态度,它智能,可以简化很多工作,它又没有人的欲望或情感,兢兢业业,不偏不倚。电脑还代表了现代生活,就是快速,方便,准确。第四是Cards,卡多。卡是和电脑联系在一起的,卡的前身是支票,它比支票的优点也是快速,方便,准确。不可忽略的还有一点,卡和电脑的使用,将社会管理一体化、符号化,加强社会组织和按计划运行,尤其促进了美国社会中的信用机制。

  本书最初着重描写了美国渗透到各处的商品化,应是因为它和我国当时改革开放初期形成了较大的对比。正如书中所说,商品化有很多优点:可以减小政府的负担和权力,对于商品市场政府可以只管制不管理。市场里的每个人由自身利益驱动,一双双渺小的手合力组成了一只看不见的手来维持市场的正常运转。但是商品化也有其缺点。商品化的本质不在于把每件东西都做成商品,而是要将它们纳入合理的运转机制中,利用商品市场的自组织性来完成相应的管理。缺点就在于如果不能通过自组织在完成管理,市场就会陷入失灵。

  除了失灵之外商品化也有别的不可避免的坏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市场经济的坏处恰恰就是驱动商人的利益。如果商人不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就可能造成生产或消费中的负外部性,如污染或者穷人不得不使用差的生活必需品等,因为这无关商人的利益,所以他们并不会主动去减少负外部性,这里就需要政府的干预和政策的制定。

  书中反复提到了美国精神。首先美国精神自“山巅之城”起就是传统和环境的交互作用的产物。康马杰所总结的美国精神,包括乐观、信念、果敢、物质性的文化、注重实际、宽容、自大、机会平等、反权威、尊法等等。而正是这些精神的综合让作者觉得,美国精神就是没有“绝对精神”。而亨廷顿认为美国的信条包括自由、平等、个人主义、民主、法治。可是诸多信条和现实之间有着不小的冲同,亦即存在政治信念和政治体制的鸿沟。资本主义社会有了实现这些信念的先决条件,还需要保证制度的细节处理和执行。

  如果讲平等,基本意味着条件平等,它的好处是维护了主观能动性,否认了投机取巧和不公平竞争。平等止于条件平等,这种条件平等在政治中实现的最为简单。社会平等和经济平等可以从政治平等中导出。美国人爱自由,但是要先平等再自由。如果强制规定人人任何事都平等,就否定了人与人的不同,而且政府的权力过大了,会导致其他方面的不公平。从《联邦党人文集》中可以看出美国人喜欢小政府,也就是惧怕政府的独裁和集权。一个明显的方面是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权力分开,互不继承(但是州政府受联邦政府的财权管制,一定程度上损害了这种关系)。州政府的独立有历史原因,也有制度上的便利性,制宪时反联邦党人的观点之一就是:政治体制越是整齐划一,政治体制的适应性越小。

  建国时美国人是不欢迎政党的,惧怕结党营私,但是两党制却很早就成立且延行至今。两党制的好处在于它能保护统治阶级不同团体的利益和权力,并且党派作为政府之外的组织,有更多的自由。比如在竞选中,候选人的管理和组织应该是人民的事,如果政府来做就是违背民主原则。美国的政治虽号称透明,但终究是不完全竞选,利益集团自助政党,也必然能影响政党的施政方针,相较之下,美国最高法院的大法官采取终身制,就是为了避免利益的影响,我国采取一党执政在这方面也有好处。制度的成熟并不代表大家都要美国化,而在于人民若想改变结果,需要且只要通过制度本身就能完成。

  对于美国维护创新的机制,以现在的后见之明来看,作者遗漏了创新的法律支持和社会支持。社会对于创新的赞赏和维护,对于抄袭的唾弃和惩治都净化了美国产品竞争环境,反观中国,产品有山寨,网站直接抄袭源代码,论文作伪等等,而且还有一股强大的声音支持抄袭“抄不抄不重要,好用就行”。在这点上我国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作者认为非神秘化有可能导致不尊重。客观上说,非神秘化和不尊重没关系,它是正确、理性地认识整个事件。简单来说就是了解的多不是坏事。美国的性解放往往在这种问题上首当其冲,人们往往认为性解放就是滥交,恰恰相反,美国人对于性的态度和中国人不相上下,性解放是承认人的自由,包括对自己身体的使用自由,这和出轨完全不同,出轨是违反了婚姻的契约,美国人十分看重契约关系,性解放其实不会影响到正常人的生活,只是对于另类的人的包容。概括来说,非神秘化和尊重多元价值观才能不盲目崇拜也不盲目批判。

  之前提到作者观察并指出美国人有未来主义,这在一定程度上否认了资本主义的短视,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只是一种经济的管制方式,和人的道德、价值观关系并不大。正是这种追寻理想的做法使美国人有了航天飞机、星球大战计划和各种先进的科技,并且对各种细节考虑清晰。反观我国的豆腐渣工程,现行教育体制仍存在诸多缺点,倒是相形见绌了。

  对于每个社会来说,最困难的都是制度的延续性,正如作者所指出,任何社会的危险不是政治路线的错误,而是年青一代对于旧信念的放弃和冷漠。新的社会状态需要新的价值体系和施政方针,而方针的改弦更张会影响社会的稳定,这个两难的问题实际上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中国政治和经济改革。其实政策问题不在于制定的好不好,而是公众是否信服,公众对于改革的期许达到了,改革从下向上虽然有阻力,但必是大势所趋,反之则会困难许多。

  作者在《发展中的中国政治学》中提到中国特色的政治体制模式要解决的几个问题:1.超大社会与政治调控之间的关系;2.一党领导和民主政治之间的关系;3.公有制和政治体制的关系;4.伦理民主和法理民主的关系。通过本书中的讨论也许能给出一些解决方法,比如对于不同地区实行不同政策,设立特区,对地方放权,强调各个领域的自组织性。对于选举和政务强调公开性和规范性,党内党外设立监督机制,并充分发掘地区人民的投票权力。对于重要资源保持公有,尽可能实行市场化,加强监管的情况下用市场来解决问题。法律应该有人情味但是不应被舆论左右。树立人民对于法律的尊重和维护。

  在本书的分析中也有不足,比如对于法律文化分析的不够透彻,缺少了美国陪审团制度的分析,而且对于精英主义的讨论也不够清晰。不过考虑到作者是政治学专家,美国类型的精英主义在当时的中国社会还并不存在,这类讨论的缺失也情有可原。

  四、结语

  王沪宁这本书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版的《论美国的民主》,他也可以被看作中国的“托克维尔”,这本书因考察时间较短,考察时代和成书时代距今已经很久,所以和现在所看到的美国略有不同,而且通过很多后见之明可以快速得到很多书中的结论,对于当时作者的思考和感叹也已经习以为常(事实上我们现在的政策很多都是作者参与制定的,所以他的思想融入现在人的体验中也十分正常),但这并不能掩盖当初作者在本书中指出的许多要点的重要性。作为改革开放后我国政治学者对于美国生活细节的描述这本书已经足够有深度,而书中的很多细节也十分值得推敲。

  本书中的问题有不少到现在仍然存在,尤其有趣的是书中最后提到的日本(太阳帝国)和美国的对比恰恰类似当今中国和美国的对比:集体和个人的对比、奉献和享乐的对比、管制和放手的对比。时代在变化,作者的细节描述虽然可能已经过时,但是他从中发掘出的政治内涵至今仍然振聋发聩。

责任编辑:昀舒
王沪宁《美国反对美国》:细节或许过时,但政治内涵仍振聋发聩

王沪宁《美国反对美国》:细节或许过时,但政治内涵仍振聋发聩

2017-10-30 16:45:56
来源:作者博客 作者: xiance
王沪宁这本书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版的《论美国的民主》,他也可以被看作中国的“托克维尔”,这本书因考察时间较短,考察时代和成书时代距今已经很久,所以和现在所看到的美国略有不同,而且通过很多后见之明可以快速得到很多书中的结论,对于当时作者的思考和感叹也已经习以为常(事实上我们现在的政策很多都是作者参与制定的,所以他的思想融入现在人的体验中也十分正常),但这并不能掩盖当初作者在本书中指出的许多要点的重要性。

  一、引言

  这本书主要讲了1988年末到1989年初学者王沪宁在美国的见闻和思考,涉及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尤其针对美国政治现状及其成因和影响作了深刻考察。本书通过探讨美国政治和社会管理现象来回答“为什么有现在的美国”。

  王沪宁是我国新一代政治学者的典范,他曾任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教授,之后又从学术界进入政界,对中央决策的制定做出了很大贡献。他的成名作《比较政治分析》写于1987年,可以算得上是现代国内第一部有关比较政治学的专著,此书和《美国反对美国》成书时间相近,在方法论上也有前后的承接关系。在《美国反对美国》一书的序言中他也提到了自己“运用历史——社会——文化条件的景观来具体分析美国”,这告诉我们不应对书中观点进行片面地、孤立地评价。

1509121112962210.jpg

王沪宁

  美国一向被视为西方民主国家的典范,它所维护的政治理念包含了众多西方政治智慧的结晶,比如宪法、竞选、权力制衡等等。但是细究起来,美国的宪法也在不断修正,竞选也是不完全竞选,两党博弈仅在四个候选人之中选出总统,而立法、司法、行政三权之间也会有时存在一家独大的情形。因此分析美国不能仅仅通过空洞的这些政治学专业名词,而应该更深入地考察民主的细节。

  本书题为“美国反对美国”,是因为当时的我国国人存在两种对美国的态度。一是把美国仅仅看作“资产阶级专政”的“剥削社会”,二是把美国看成是“富丽天堂”的“完美国家”。本书的目的就是针对这两种观点,举出美国真实的社会细节,用“现实美国”反对两种想法中的“幻想美国”。本书从各个角度指出,美国作为一个社会整体,它有积极地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不能简单地将它归类,也不能罔顾事实,大发厥词。此书目的不仅在于展示真实的美国现状,同时也通过将素材归类和分析,力图找出形成如此相对又和谐的社会的内在因素。客观上,作为一本刚刚经历过政府改革的中国政治学者对发达国家的考察论著,本书也有意向回答这样两个问题:“在公有制的条件下,能否完成经济现代化的过程”和“政治民主应如何发展”。

  二、 概述

  作者自言书中共探讨了十一个观点,但我认为可以简化为三点。一是社会的运作方式,二是政治的运作方式,三是抽象意义上文化的发展和潜在的危机。虽然政治和社会是分不开的(我想这也是本书作者对于社会中非政治的细节也观察的如此清楚的原因),但是美国政治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活动,它受社会的影响和对社会的影响都是非常突出的。

  先说社会层面。作者在书中好几个地方都在尽可能回答“高度商品化对于一个社会错综复杂的管理过程的作用”。简单总结如下:首先,商品化了住房、食物、交通等等这些实物,利润就会引来不同产品的竞争,结果有利于产品和服务的改进和优化。其次,商品化了就业机会,人才和企业就会自发匹配,这就是市场的力量。

  然后作者对多元化进行了观察,比如亚美尼亚人的非现代化生活,阿马拿移民地的集体主义生活。正是美国宪法中对于自由的维护才使得这样的多元化得以存在。

  作者在本书中也时时不忘考虑如何推进中国的改革。他举出的亚美尼亚人对于现代化的恐惧和对于传统教育的偏执也适合行将改革的中国社会。

  作者深入乡村后发现美国也有城乡矛盾,这之所以还不明显是因为乡镇人口少,且土地使用效率高。随着年代变迁,乡村人口仍然在向城镇迁移。

  之后作者考察了美国创新机制的原因:尊重新技术,新技术有助于竞争,创新探索的信念。对于技术的使用,作者也提到了科技治人。科技监控人的方方面面,也促进了社会分工和组织,加快了社会节奏,帮助固定每个工作的时间和效率,有助于制定相应的计划。而美国发达的科学技术导致了各种问题的非神秘化。作者认为非神秘化构成了美国社会管理障碍的主要部分,影响权威和自持。非神秘化也有反面,就是神圣化,美国人追求个人英雄主义,追求虚无的美国精神。

  作者还强调了宗教在维护社会运行中的意义:宗教是社会自行管理的机制,它维护秩序、保护自由并促进正义。美国的宗教是非政治化和非神秘化的。

  再说政治层面。作者对于西方的平等和自由进行了辨析,说明西方体制的平等,只是政治平等。作者用小的方面来展现平等,比如考试的平等,就业的平等。平等的基础是宪法。宪法在政治思想上包含了三大基本原则:代议制、分权、有限政府。它的制定基于人性本恶的想法。美国的重要部门的行政官员均靠选举,政务公开透明。且因历史沿革,州政府权力并不承接于联邦政府。

  作者描述了美国大选耗材耗力,但是作为一个规矩,它解决了政权的交替,也保证了人民的利益可以通过自己手中的选票来声张。作者还有更多细节说明在法律规范的规矩上,美国人是传统的。

  对于政府的管制和市场的自由,作者也提到了凯恩斯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对抗。自从资本主义在二三十年代遭遇危机后凯恩斯主义成为西方各国的经济政策主流,虽然它仍然不建议政府直接管理经济,但是提出了通过货币和汇率种种方法来间接调控经济。这导致了政府权力的扩张,恰恰是美国立国之初追求的小政府的反面。私有制社会政府的一部分经济来源是税收,它导致了政府和人民的契约关系,是政府听命于人民的源头。

  作者深入探究了美国政体中最重要的非政府组织:政党。政党是宽松多变的,它以当选为目的,没有严密的组织和系统的理论,原因是政党本身只是作为一个美国政治的工具,人们通过政党来简化选举流程,让政党来过滤竞选人,同时两个党变化的纲领可以将政治和经济联系在一起,帮助他们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政党分肥制是这种情况的必然后果之一,因为需要利益驱动。利益集团和说客(本书译为“乐辩士”)的政治影响基本也出现在他们和政党的交流中。而灵活的组织让每个党在不同的州的理念各不相同,可以因地制宜,各取所长。利益集团主要提供钱,来达到获取更多利益的目的。说客主要提供研究和合作,包括在听证会上作证等。在变化的竞争政党制度下,政治舞台也像一个商品市场,每家都试图吸引更多的人选购(投票),政治活动公开透明。政党分肥制有助于贯彻政策的执行,但会损害政策的连续性。

  对于选举,作者引用了奈斯比的话:凡是生活受到某项决策影响的人,就应该参与那些决策的制定过程。就政治活动的细节来说,作者认为政治的运转很大一部分在地方政治。而地方政治却有非政治化的倾向。

  然后是文化层面。作者考察了教育的出口作用,有利于本国文化的传播。他也认可基本教育非商品化。对于教育的设施,作者考察了大学和科研机构,还强调了图书馆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资本主义常常被指责短视,但是作者提到了当时见闻中的未来主义,也就是目前没有作用但是将来有作用的东西,各种高新科技如航天飞船等。

  作者认为一个社会需要核心价值,核心价值的来源和维持值得每一个社会深思。大多数美国人信奉宗教。而在其中就涉及到了工作伦理,也就是物质上的成功代表了上帝的恩赐和赞赏,这同时表示死后会进天堂。

  美国人对家庭甚至人情的淡漠导致了孤独感。少年独立早,老年与子女无关,而壮年时工作并不掺杂感情。人与人的关系金钱化。社会管人和人管人的区别。正因为人和人之间有利益,所以有关系。而把这利益尽量缩小,会显得人情淡漠,但人情只会在经济上损伤自由竞争和良性发展。

  最后作者指出美国当代存在的潜在危机。包括家庭的破碎,游离少年,伦理道德的泯灭,

  毒品的泛滥,黑社会的猖獗,乞丐现象,黑人和土著的权利,文化相对主义导致的精神危机,日本的强大。

  三、评论

  书中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美国?”这个问题其实可以分解成三个小问题:“美国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的美国会变得如此富强”,“这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这三个问题支撑起了全书。作者先引用了一个友人的简洁的观点:“传统”。所以问题又变成了:“美国的传统是什么”,“美国人为什么要遵循传统”。考虑到国人印象中美国都是“创新”,“反传统”,“自由不受约束”的象征,后者显得更加令人疑惑不解。思考这些问题不能不考虑到美国丰富的物质生活对政治生活的影响。

jfB3-fynhhay7690068.jpg

  本书先提到了4个C多,粗看觉得这种概述太流于表面,但是从后面的行文来看,这4个C恰恰构成了美国社会中不可或缺的文化。首先是Cars,车多。车多说明流动性大,而美国的驾驶执照基本等同于中国的身份证,在一个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几乎一切都和商品类似,人也不出其外。人要发挥自己最大的优势,势必要去自己最合适的位置,常常搬家和迁移也在所难免,而车多也说明美国人的交际圈较为宽广,活动范围大,不拘泥于家庭或者小环境。随后的Calls,电话多也说明了这一点。第三是Computers,电脑多。电脑基本可以完美体现资本社会的一种无情的态度,它智能,可以简化很多工作,它又没有人的欲望或情感,兢兢业业,不偏不倚。电脑还代表了现代生活,就是快速,方便,准确。第四是Cards,卡多。卡是和电脑联系在一起的,卡的前身是支票,它比支票的优点也是快速,方便,准确。不可忽略的还有一点,卡和电脑的使用,将社会管理一体化、符号化,加强社会组织和按计划运行,尤其促进了美国社会中的信用机制。

  本书最初着重描写了美国渗透到各处的商品化,应是因为它和我国当时改革开放初期形成了较大的对比。正如书中所说,商品化有很多优点:可以减小政府的负担和权力,对于商品市场政府可以只管制不管理。市场里的每个人由自身利益驱动,一双双渺小的手合力组成了一只看不见的手来维持市场的正常运转。但是商品化也有其缺点。商品化的本质不在于把每件东西都做成商品,而是要将它们纳入合理的运转机制中,利用商品市场的自组织性来完成相应的管理。缺点就在于如果不能通过自组织在完成管理,市场就会陷入失灵。

  除了失灵之外商品化也有别的不可避免的坏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市场经济的坏处恰恰就是驱动商人的利益。如果商人不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就可能造成生产或消费中的负外部性,如污染或者穷人不得不使用差的生活必需品等,因为这无关商人的利益,所以他们并不会主动去减少负外部性,这里就需要政府的干预和政策的制定。

  书中反复提到了美国精神。首先美国精神自“山巅之城”起就是传统和环境的交互作用的产物。康马杰所总结的美国精神,包括乐观、信念、果敢、物质性的文化、注重实际、宽容、自大、机会平等、反权威、尊法等等。而正是这些精神的综合让作者觉得,美国精神就是没有“绝对精神”。而亨廷顿认为美国的信条包括自由、平等、个人主义、民主、法治。可是诸多信条和现实之间有着不小的冲同,亦即存在政治信念和政治体制的鸿沟。资本主义社会有了实现这些信念的先决条件,还需要保证制度的细节处理和执行。

  如果讲平等,基本意味着条件平等,它的好处是维护了主观能动性,否认了投机取巧和不公平竞争。平等止于条件平等,这种条件平等在政治中实现的最为简单。社会平等和经济平等可以从政治平等中导出。美国人爱自由,但是要先平等再自由。如果强制规定人人任何事都平等,就否定了人与人的不同,而且政府的权力过大了,会导致其他方面的不公平。从《联邦党人文集》中可以看出美国人喜欢小政府,也就是惧怕政府的独裁和集权。一个明显的方面是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权力分开,互不继承(但是州政府受联邦政府的财权管制,一定程度上损害了这种关系)。州政府的独立有历史原因,也有制度上的便利性,制宪时反联邦党人的观点之一就是:政治体制越是整齐划一,政治体制的适应性越小。

  建国时美国人是不欢迎政党的,惧怕结党营私,但是两党制却很早就成立且延行至今。两党制的好处在于它能保护统治阶级不同团体的利益和权力,并且党派作为政府之外的组织,有更多的自由。比如在竞选中,候选人的管理和组织应该是人民的事,如果政府来做就是违背民主原则。美国的政治虽号称透明,但终究是不完全竞选,利益集团自助政党,也必然能影响政党的施政方针,相较之下,美国最高法院的大法官采取终身制,就是为了避免利益的影响,我国采取一党执政在这方面也有好处。制度的成熟并不代表大家都要美国化,而在于人民若想改变结果,需要且只要通过制度本身就能完成。

  对于美国维护创新的机制,以现在的后见之明来看,作者遗漏了创新的法律支持和社会支持。社会对于创新的赞赏和维护,对于抄袭的唾弃和惩治都净化了美国产品竞争环境,反观中国,产品有山寨,网站直接抄袭源代码,论文作伪等等,而且还有一股强大的声音支持抄袭“抄不抄不重要,好用就行”。在这点上我国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作者认为非神秘化有可能导致不尊重。客观上说,非神秘化和不尊重没关系,它是正确、理性地认识整个事件。简单来说就是了解的多不是坏事。美国的性解放往往在这种问题上首当其冲,人们往往认为性解放就是滥交,恰恰相反,美国人对于性的态度和中国人不相上下,性解放是承认人的自由,包括对自己身体的使用自由,这和出轨完全不同,出轨是违反了婚姻的契约,美国人十分看重契约关系,性解放其实不会影响到正常人的生活,只是对于另类的人的包容。概括来说,非神秘化和尊重多元价值观才能不盲目崇拜也不盲目批判。

  之前提到作者观察并指出美国人有未来主义,这在一定程度上否认了资本主义的短视,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只是一种经济的管制方式,和人的道德、价值观关系并不大。正是这种追寻理想的做法使美国人有了航天飞机、星球大战计划和各种先进的科技,并且对各种细节考虑清晰。反观我国的豆腐渣工程,现行教育体制仍存在诸多缺点,倒是相形见绌了。

  对于每个社会来说,最困难的都是制度的延续性,正如作者所指出,任何社会的危险不是政治路线的错误,而是年青一代对于旧信念的放弃和冷漠。新的社会状态需要新的价值体系和施政方针,而方针的改弦更张会影响社会的稳定,这个两难的问题实际上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中国政治和经济改革。其实政策问题不在于制定的好不好,而是公众是否信服,公众对于改革的期许达到了,改革从下向上虽然有阻力,但必是大势所趋,反之则会困难许多。

  作者在《发展中的中国政治学》中提到中国特色的政治体制模式要解决的几个问题:1.超大社会与政治调控之间的关系;2.一党领导和民主政治之间的关系;3.公有制和政治体制的关系;4.伦理民主和法理民主的关系。通过本书中的讨论也许能给出一些解决方法,比如对于不同地区实行不同政策,设立特区,对地方放权,强调各个领域的自组织性。对于选举和政务强调公开性和规范性,党内党外设立监督机制,并充分发掘地区人民的投票权力。对于重要资源保持公有,尽可能实行市场化,加强监管的情况下用市场来解决问题。法律应该有人情味但是不应被舆论左右。树立人民对于法律的尊重和维护。

  在本书的分析中也有不足,比如对于法律文化分析的不够透彻,缺少了美国陪审团制度的分析,而且对于精英主义的讨论也不够清晰。不过考虑到作者是政治学专家,美国类型的精英主义在当时的中国社会还并不存在,这类讨论的缺失也情有可原。

  四、结语

  王沪宁这本书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版的《论美国的民主》,他也可以被看作中国的“托克维尔”,这本书因考察时间较短,考察时代和成书时代距今已经很久,所以和现在所看到的美国略有不同,而且通过很多后见之明可以快速得到很多书中的结论,对于当时作者的思考和感叹也已经习以为常(事实上我们现在的政策很多都是作者参与制定的,所以他的思想融入现在人的体验中也十分正常),但这并不能掩盖当初作者在本书中指出的许多要点的重要性。作为改革开放后我国政治学者对于美国生活细节的描述这本书已经足够有深度,而书中的很多细节也十分值得推敲。

  本书中的问题有不少到现在仍然存在,尤其有趣的是书中最后提到的日本(太阳帝国)和美国的对比恰恰类似当今中国和美国的对比:集体和个人的对比、奉献和享乐的对比、管制和放手的对比。时代在变化,作者的细节描述虽然可能已经过时,但是他从中发掘出的政治内涵至今仍然振聋发聩。

责任编辑:昀舒
声明:凡注明来源"钝角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参与评论
王沪宁《美国反对美国》:细节或许过时,但政治内涵仍振聋发聩 会员

排行榜

热门关键词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