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新冠肺炎病毒在欧美开始大规模流行,从现在的应对措施来看,欧美等主要国家(除了意大利)的感染人数处于一个上升阶段,他们似乎采取了一种不同于中国的抗疫模式,不严格控制病毒的传播,只是减缓疾病传播的速度。德国总理默克尔说德国要有70%的人口会感染;英国首相Boris Johnson说学校不停课,只是建议感染了的人在家里待一周;禁止70岁以上老人公开活动。美国到现在的应对政策也非常宽松,虽然在3月13日宣布了国家紧急状态,但是依然有很多疑似案例得不到有效的检测。
中国和意大利采取的是封城和禁止社会流动的策略,严格隔离感染者,这样就控制住了病毒的传染。中国在17年前发生SARS时就是这样,每个国家发生瘟疫的时候,都会从过去的经验中寻找对策,这很容易理解的。
和中国和意大利的封城政策相比,为什么这些国家采取了不同的对策?英国首相Johnson在讲话中多次强调要形成群体免疫(Herd Immunity)。
一个群体,作为群体,要有效阻止病毒的传播,必须要形成所谓的群体免疫,达到群体免疫门槛。群体免疫门槛的计算是由病毒的基本传染数R0决定的。R0就是平均一个病人传染的人数,如果R0<1,这个病毒会越传播感染人越少,就很难形成大规模的传染。假设按照新冠病毒的R0=3来计算,那就是一位感染者,平均要传染3人。理论上,如果一个人群中超过67%的人形成了免疫,这位感染者传染人数会小于1人(其他超过两人已经免疫了),这样会导致R0<1,流行病就得到了控制,群体就形成了免疫。下表是主要传染病的群体免疫门槛值。
如果在病毒传染的初期,采取严密的控制和隔离,中国这样的封城对策是非常有效的。SARS成功抑制就是一个明证。但是,正如英国首相Johnson的讲话所说的那样,当这个第一阶段抑制失败,病毒已经在全世界扩散的时候,严密的控制和隔离策略就不一定有效。首先,这个病毒的宿主还不清楚,传染风险还在;第二,很多人可能还是病毒携带者,在条件合适时候就会开始感染别人;第三,在一个全球化时代,海外的感染者会再输入,重新感染群体。这就要形成群体免疫。
一个社会,如果不形成群体免疫,病毒就会继续传播,传染病在这个群体社会很难控制。按照中国现在的情况,疫情确实控制住了,但是如果一放开控制,因为这个病毒已经存在,还是很容易再形成大流行。这个社会不可能一直这样处于一种紧张的控制状态。
如何形成群体免疫?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自然免疫,一种是疫苗免疫。自然免疫代价比疫苗免疫要高一点。疫苗免疫就是主动让人群形成群体免疫,然后达到群体免疫门槛。所以,德国总理默克尔一直说,不管怎样,德国人群中最终会至少70%人群感染。有了70%的人感染,才能形成群体免疫。如果没有形成70%的免疫人群,病毒是控制不住的。
由于现在还没有疫苗,所以形成免疫群体的方式只有一种:主动或者被动感染。从统计来看,病毒感染的总体死亡率小于1%,且主要死亡为老龄人口和有基础病的人口;病毒只是加快了他们死亡进程,很残酷但是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
所以,英国和德国采取了比较放任的手法。(1)让抵抗力强的年轻人先感染,老年人待在家里。保证医疗系统能够治疗重症感染者;(2)通过关闭学校,取消一些大型活动,和个人主动隔离等手法,拉长病毒的感染周期,防止病毒扩散过快,然后对医疗设施过度挤兑,因为医疗资源跟不上而大量死亡。(3)等到整个社会的群体免疫能力形成,对老年人也安全了。
但是,这样的政策存在很大的风险,因为这个新冠病毒的很多特性还不知道;这是一场豪赌。第一,病毒对年轻人的杀伤力会不会一直很低?武汉就有不少死亡是年轻人。比如李文亮医生,只有34岁。第二,病毒感染速度能不能控制在医疗设施的控制应付能力之下,会不会传染增速突破医疗系统的负荷,然后造成大量死亡。第三,这是一种RNA病毒,变异很快;获得性免疫是否对变异病毒有效,能保持多久,现在也没有一个科学研究结论。第四,现在意大利死亡率已经超过6%,中国的死亡率为4%;即使以0.2%计算,德国要是感染70%人口,也就是5800万人,死亡人数超过10万;而且很多感染者在恢复后可能丧失劳动力。这样的代价,社会能不能承受?
群体免疫的形成,这是一种理论上的无奈。确实,无论如何,在病毒大规模扩散后,社会必须形成群体免疫,或者是主动感染免疫,或者疫苗免疫。社会不可能永远处于一种严密控制的防疫体制中,社会不能正常运转。
中国采取了不同的方法,通过严密的控制和隔离,基本控制住了疫情,但是并没有形成群体免疫能力。现在就是以时间换空间,期待有效疫苗赶紧开发出来。在开发出有效疫苗前,如果放开控制,很可能死灰复燃,整个社会必须一直处于紧张状态。
两种防疫体制,不同的选择,不同的代价,都是充满了不确定性,只能期待未来的答案。
作者为德国哥廷根大学经济学教授;原题《群体免疫可行否?德英与中国的两种防疫模式》
新冠肺炎病毒在欧美开始大规模流行,从现在的应对措施来看,欧美等主要国家(除了意大利)的感染人数处于一个上升阶段,他们似乎采取了一种不同于中国的抗疫模式,不严格控制病毒的传播,只是减缓疾病传播的速度。德国总理默克尔说德国要有70%的人口会感染;英国首相Boris Johnson说学校不停课,只是建议感染了的人在家里待一周;禁止70岁以上老人公开活动。美国到现在的应对政策也非常宽松,虽然在3月13日宣布了国家紧急状态,但是依然有很多疑似案例得不到有效的检测。
中国和意大利采取的是封城和禁止社会流动的策略,严格隔离感染者,这样就控制住了病毒的传染。中国在17年前发生SARS时就是这样,每个国家发生瘟疫的时候,都会从过去的经验中寻找对策,这很容易理解的。
和中国和意大利的封城政策相比,为什么这些国家采取了不同的对策?英国首相Johnson在讲话中多次强调要形成群体免疫(Herd Immunity)。
一个群体,作为群体,要有效阻止病毒的传播,必须要形成所谓的群体免疫,达到群体免疫门槛。群体免疫门槛的计算是由病毒的基本传染数R0决定的。R0就是平均一个病人传染的人数,如果R0<1,这个病毒会越传播感染人越少,就很难形成大规模的传染。假设按照新冠病毒的R0=3来计算,那就是一位感染者,平均要传染3人。理论上,如果一个人群中超过67%的人形成了免疫,这位感染者传染人数会小于1人(其他超过两人已经免疫了),这样会导致R0<1,流行病就得到了控制,群体就形成了免疫。下表是主要传染病的群体免疫门槛值。
如果在病毒传染的初期,采取严密的控制和隔离,中国这样的封城对策是非常有效的。SARS成功抑制就是一个明证。但是,正如英国首相Johnson的讲话所说的那样,当这个第一阶段抑制失败,病毒已经在全世界扩散的时候,严密的控制和隔离策略就不一定有效。首先,这个病毒的宿主还不清楚,传染风险还在;第二,很多人可能还是病毒携带者,在条件合适时候就会开始感染别人;第三,在一个全球化时代,海外的感染者会再输入,重新感染群体。这就要形成群体免疫。
一个社会,如果不形成群体免疫,病毒就会继续传播,传染病在这个群体社会很难控制。按照中国现在的情况,疫情确实控制住了,但是如果一放开控制,因为这个病毒已经存在,还是很容易再形成大流行。这个社会不可能一直这样处于一种紧张的控制状态。
如何形成群体免疫?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自然免疫,一种是疫苗免疫。自然免疫代价比疫苗免疫要高一点。疫苗免疫就是主动让人群形成群体免疫,然后达到群体免疫门槛。所以,德国总理默克尔一直说,不管怎样,德国人群中最终会至少70%人群感染。有了70%的人感染,才能形成群体免疫。如果没有形成70%的免疫人群,病毒是控制不住的。
由于现在还没有疫苗,所以形成免疫群体的方式只有一种:主动或者被动感染。从统计来看,病毒感染的总体死亡率小于1%,且主要死亡为老龄人口和有基础病的人口;病毒只是加快了他们死亡进程,很残酷但是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
所以,英国和德国采取了比较放任的手法。(1)让抵抗力强的年轻人先感染,老年人待在家里。保证医疗系统能够治疗重症感染者;(2)通过关闭学校,取消一些大型活动,和个人主动隔离等手法,拉长病毒的感染周期,防止病毒扩散过快,然后对医疗设施过度挤兑,因为医疗资源跟不上而大量死亡。(3)等到整个社会的群体免疫能力形成,对老年人也安全了。
但是,这样的政策存在很大的风险,因为这个新冠病毒的很多特性还不知道;这是一场豪赌。第一,病毒对年轻人的杀伤力会不会一直很低?武汉就有不少死亡是年轻人。比如李文亮医生,只有34岁。第二,病毒感染速度能不能控制在医疗设施的控制应付能力之下,会不会传染增速突破医疗系统的负荷,然后造成大量死亡。第三,这是一种RNA病毒,变异很快;获得性免疫是否对变异病毒有效,能保持多久,现在也没有一个科学研究结论。第四,现在意大利死亡率已经超过6%,中国的死亡率为4%;即使以0.2%计算,德国要是感染70%人口,也就是5800万人,死亡人数超过10万;而且很多感染者在恢复后可能丧失劳动力。这样的代价,社会能不能承受?
群体免疫的形成,这是一种理论上的无奈。确实,无论如何,在病毒大规模扩散后,社会必须形成群体免疫,或者是主动感染免疫,或者疫苗免疫。社会不可能永远处于一种严密控制的防疫体制中,社会不能正常运转。
中国采取了不同的方法,通过严密的控制和隔离,基本控制住了疫情,但是并没有形成群体免疫能力。现在就是以时间换空间,期待有效疫苗赶紧开发出来。在开发出有效疫苗前,如果放开控制,很可能死灰复燃,整个社会必须一直处于紧张状态。
两种防疫体制,不同的选择,不同的代价,都是充满了不确定性,只能期待未来的答案。
作者为德国哥廷根大学经济学教授;原题《群体免疫可行否?德英与中国的两种防疫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