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美国当地时间周一(12月11日)早上,纽约曼哈顿港务局巴士总站发生爆炸。名叫乌拉(Akayed Ullah)的27岁嫌犯来自孟加拉国,他将一个“低科技爆炸装置”裹在身上引爆,造成数人受伤,现已被捕。纽约港务局巴士总站是美国最大的巴士站,在时报广场(Times Square)附近,每年客流量超过6500万人。美国警方已将此定性为恐袭事件,部分媒体猜测乌拉“从ISIS那里得到灵感”。
北京时间12月11日晚,纽约曼哈顿纽新航港局客运总站发生爆炸。据《纽约邮报》报道,一名受ISIS启发的自杀式袭击者,在客运总站引爆了自制爆炸装置
事件发生时伦敦已过正午,我正在公司主持一场跨国的电话会议。新闻一出,大家都不由暂停了公事,询问起纽约办公室是否安全。坐落在世界各地的同事,思路推进得非常一致:一场公共场合的爆炸案,是不是恐怖袭击?是不是对美国总统特朗普近日宣布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这一决定的报复?
这已经基本成为人们的思维定势:是个人行径还是恐怖主义?自己所在的国家最近又有什么时政要事会招惹类似的横祸?下一场恐怖袭击在何时何地?离我有多远?
今年的公共场合暴力事件,已经覆盖斯德哥尔摩、圣彼得堡、伦敦、巴黎、巴塞罗那、伊斯坦布尔、曼彻斯特、拉斯维加斯、纽约等繁华城市,人们对于恐怖袭击的猜测十猜九中,以至于黑色星期五最近英国牛津街的吵闹也引发恐慌猜测以及大规模踩踏,可谓草木皆兵。
恐怖主义就像冷战背景里的核危机,人们心里都建造着地堡,被教育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在危险来袭时准备逃生。
但与冷战核对峙不同的是,恐怖主义带来看不见的敌人,他们抽象而难以直指,因此难以应对。
基地组织或ISIS,都是由极端宗教思想串联起来的非国家组织,政府或在其间周旋,却不再是主心骨。
1988年老布什在竞选总统时,向美国人民拍胸脯,称星球大战计划(野心勃勃的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可以“终结历史”、消解敌国、形成一个新的世界秩序,给担心核末日的美国人民一个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在今天的反恐时代里,却不再有解决方案可言,只有不断演变的风险管理战略。正如他的儿子小布什在2000年竞选总统期间曾发表言论:“当我小的时候,世界是危险的,我们知道那些危险的人是谁。现在,我们不再知道他们是谁,但我们知道他们在哪里。”如今,特朗普为了稳固自己右翼选民基础,宣布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不可分割的首都,抛弃了美国多年来对反恐战争及中东局势的考量,有一种“反正你们总会出现,我们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吧”的放弃式的任性。
消不尽的不安
风险社会里人们对于恐怖主义的焦虑,除了敌人难以定义,也在于恐怖分子擅长化敌之长为敌之短。
西方社会的种种进步——科技、全球化、人权保护,都将为敌所用。在西方发达国家不断研发精准定位导弹、远程操作的无人机以减少敌我双方战时人员损失的同时,恐怖分子则专门针对手无寸铁的公民而非国家政府、武装军队使用暴力。
与克劳塞维茨在剖析传统战争的著作《战争论》中所论述的不同,恐怖主义的暴力不再只是实现政治目的的功用性手段,也成为一种表现性的行为,充满了仪式感与象征性。纽约曼哈顿港务局巴士总站、伦敦议会大厦外的威斯敏斯特桥、布鲁塞尔欧盟总部附近的地铁站,都是我和无数行走世界的人曾经驻足的地方。在西方核心城市的交通枢纽、地标建筑周围施展的暴力,渐渐使人们感到对恐怖事件的忧虑已渗入生活,成为一种新常态。
美国当地时间周一(12月11日)早上,纽约曼哈顿港务局巴士总站发生爆炸。名叫乌拉(Akayed Ullah)的27岁嫌犯来自孟加拉国,他将一个“低科技爆炸装置”裹在身上引爆,造成数人受伤,现已被捕。纽约港务局巴士总站是美国最大的巴士站,在时报广场(Times Square)附近,每年客流量超过6500万人。美国警方已将此定性为恐袭事件,部分媒体猜测乌拉“从ISIS那里得到灵感”。
北京时间12月11日晚,纽约曼哈顿纽新航港局客运总站发生爆炸。据《纽约邮报》报道,一名受ISIS启发的自杀式袭击者,在客运总站引爆了自制爆炸装置
事件发生时伦敦已过正午,我正在公司主持一场跨国的电话会议。新闻一出,大家都不由暂停了公事,询问起纽约办公室是否安全。坐落在世界各地的同事,思路推进得非常一致:一场公共场合的爆炸案,是不是恐怖袭击?是不是对美国总统特朗普近日宣布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这一决定的报复?
这已经基本成为人们的思维定势:是个人行径还是恐怖主义?自己所在的国家最近又有什么时政要事会招惹类似的横祸?下一场恐怖袭击在何时何地?离我有多远?
今年的公共场合暴力事件,已经覆盖斯德哥尔摩、圣彼得堡、伦敦、巴黎、巴塞罗那、伊斯坦布尔、曼彻斯特、拉斯维加斯、纽约等繁华城市,人们对于恐怖袭击的猜测十猜九中,以至于黑色星期五最近英国牛津街的吵闹也引发恐慌猜测以及大规模踩踏,可谓草木皆兵。
恐怖主义就像冷战背景里的核危机,人们心里都建造着地堡,被教育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在危险来袭时准备逃生。
但与冷战核对峙不同的是,恐怖主义带来看不见的敌人,他们抽象而难以直指,因此难以应对。
基地组织或ISIS,都是由极端宗教思想串联起来的非国家组织,政府或在其间周旋,却不再是主心骨。
1988年老布什在竞选总统时,向美国人民拍胸脯,称星球大战计划(野心勃勃的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可以“终结历史”、消解敌国、形成一个新的世界秩序,给担心核末日的美国人民一个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在今天的反恐时代里,却不再有解决方案可言,只有不断演变的风险管理战略。正如他的儿子小布什在2000年竞选总统期间曾发表言论:“当我小的时候,世界是危险的,我们知道那些危险的人是谁。现在,我们不再知道他们是谁,但我们知道他们在哪里。”如今,特朗普为了稳固自己右翼选民基础,宣布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不可分割的首都,抛弃了美国多年来对反恐战争及中东局势的考量,有一种“反正你们总会出现,我们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吧”的放弃式的任性。
消不尽的不安
风险社会里人们对于恐怖主义的焦虑,除了敌人难以定义,也在于恐怖分子擅长化敌之长为敌之短。
西方社会的种种进步——科技、全球化、人权保护,都将为敌所用。在西方发达国家不断研发精准定位导弹、远程操作的无人机以减少敌我双方战时人员损失的同时,恐怖分子则专门针对手无寸铁的公民而非国家政府、武装军队使用暴力。
与克劳塞维茨在剖析传统战争的著作《战争论》中所论述的不同,恐怖主义的暴力不再只是实现政治目的的功用性手段,也成为一种表现性的行为,充满了仪式感与象征性。纽约曼哈顿港务局巴士总站、伦敦议会大厦外的威斯敏斯特桥、布鲁塞尔欧盟总部附近的地铁站,都是我和无数行走世界的人曾经驻足的地方。在西方核心城市的交通枢纽、地标建筑周围施展的暴力,渐渐使人们感到对恐怖事件的忧虑已渗入生活,成为一种新常态。